祖辈天堑 如今变通途 民族团结 花开博树乡
分享到:
2011-02-28 10:35:58 【来源:南充日报】 点击:

地处南充东北角的阆中市博树回族乡,是我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其中的4个村与广元市苍溪县云峰镇接壤。改革开放30多年,博树回族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老百姓开始过上幸福的生活。

  天堑变通途 顺畅公路直达博树

  25日下午,在老观镇结束采访,我又马不停蹄地奔向本次“边远乡镇行”的第五站——博树回族乡。从老观场镇出发,沿302省道向阆中市区方向前行,在文成镇往右一拐,汽车驶入文博公路,离目的地就不远了。10年前,我曾到过博树回族乡,那时的文博公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烂路,坡陡、弯急、路窄,摩托车骑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跳起了“迪斯科”,13公里的路程竟跑了1个小时,至今让我想起还心有余悸。

  如今,车行文博公路,平坦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让我忐忑不安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路况与10年前相比可谓天壤之别。我禁不住打开车窗欣赏沿途景色,放眼望去,绿色的田野上,不时有头戴白帽,弯腰劳作的回族同胞。

  车到乡政府,我一看表,同样的路程,跑了22分钟。博树回族乡党委书记刘明强向我介绍,这条文博路是在2005年9月破土改建的,在南充和阆中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耗资1000万元,仅用了14个月,就完成了这条顺畅美观的通乡公路。

  10年来,该乡修了5条通村水泥路,2条通村泥结碎石路,计划在今年底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乡村组干部结对帮扶回族同胞

  博树回族乡,现有回族3712人,占总人口的47.5%。回族同胞主要居住在团结、清真、青山观等5个村。我驱车前往有800多名回族同胞生活的清真村。

  汽车从场镇出发,沿着平坦的水泥路,前行5公里,就到了清真村。10年前,我曾来过该村,当时,随处可见的茅草屋已经没有了踪影。穿过一片茂密的经果林,我走访了一户回族同胞家庭。今年53岁的回族同胞蒲明琼正在堂屋里,打理大包小包的花生。3年前,蒲明琼读大学的儿子生病,耗光了家里9万元积蓄。乡党委、政府对她家实施结对帮扶计划。通过发展种养业,如今,她一家3口人年收入达3万多元,过上了好日子。

  “还是党的民族政策好啊!”在蒲明琼家,我看到曾被地震损毁的平房已重新修建。12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新房内,彩电、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卫生间也铺上了洁白的瓷砖,有浴霸和热水器,随时都能洗上热水澡。

  10年前,博树场镇的土墙瓦屋,如今大多被明亮的楼房所代替。场镇的7家具有民族风味的餐馆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我走进一幢三楼一底的楼房,看到底楼是牛肉加工作坊。清真村八组回族同胞蒲芝学,2000年打工回乡,在场镇开起了民族风味的餐馆,他生产经营的风干牛肉,畅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每年都要加工生产100多头牛肉,年纯收入10多万元,带动了该乡农户的肉牛养殖业。

  博树回族乡乡长蒲卫东是一位高大英俊的回族同胞,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他告诉我,乡、村、组干部对回族同胞贫困户都实施了“一对一”结对帮扶,10年来,博树回族乡先后有961户回族同胞脱贫致富。

  尊重民族习俗,回汉人民一家亲

  25日下午,我来到位于鼓锣山半山腰的清真寺,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更显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该清真寺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全乡回族同胞的重要活动场所。在该清真寺,我看到由乡党委、政府筹资10万元修缮一新的清真寺大殿。

  党的民族政策在博树回族乡得到充分落实,回汉群众相互尊重、共谋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我们始终把执行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作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刘明强说,落实了少数民族子女高考加分,优先实施通乡油路计划,优先把困难的回族同胞纳入低保等优惠政策。

  在博树乡小学、卫生院、敬老院、乡政府机关,我看到了这些单位尊重民族风俗,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回族文化。民族的团结之花盛开博树乡,见证着回汉人民同奔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祖辈 天堑 如今

上一篇:牛街群众包亲情饺慰问“两会”执勤民警(图)
下一篇:云南丽江市玉龙县森林大火已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