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的剧变
分享到:
2011-03-22 19:24:09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一位小贩被城管没收了货物,一怒之下在政府大楼前自焚,民众因此上街抗议。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弃国出逃,结束了长达23年的统治。1月25日,埃及民众集会,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2月11日,穆巴拉克辞职,终结了持续30年的总统生涯。2月16日,利比亚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民主,总统卡扎菲动用军队镇压游行。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973号决议认为,“目前在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发生的针对平民人口的大规模、有系统的攻击可构成危害人类罪。”3月20日,欧盟、美国及部分阿拉伯国家对利比亚进行联合军事打击。与此同时,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科威特、阿曼、沙特阿拉伯等国民众亦跃跃欲试,表达民主诉求。总人口3.4亿、总面积1426万平方公里,由22个国家组成的阿拉伯世界似乎一夜之间呈现出全盘西式民主化的趋势。

  有人将此次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局称为第4波民主浪潮。依据已故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说法,人类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3波民主浪潮。第一波发生在1828至1926年间,约33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二波发生于1943至1962年间,约40个国家建立民主制度;第三波发生在1974至1990年间,有30个国家实现了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整个世界呈现出由专制向民主过渡的历史轨迹。

  学者们指出,就各大宗教与民主的相关性而言,其次序是: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印度教—儒教—伊斯兰教。即是说,伊斯兰教是距离民主制度最远的宗教形态。

  今次肇始于突尼斯的第4波民主浪潮,表面看突如其来,实则有深厚的社会原因。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强人政治”,如伊朗的霍梅尼、伊拉克的萨达姆、利比亚的卡扎菲、埃及的穆巴拉克,等等。强人政治积极的一面是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稳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可以成为一种被民众基本认可的“庇护制”统治;但与此同时,因在强人政治下,对统治者的权力约束很少,其个人及家族色彩浓厚,所以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腐败与不公正,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虽然很多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糟,甚至出现了发展不错的局面,但这恰恰容易造成社会发展中的“民主赤字”。民主诉求是现代化进程的题中之意,一个拥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社会,很难容忍强人政治的长期存在。这应该是此次阿拉伯世界民主浪潮的根本原因。

  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迁与全球化也有密切关系。今天的世界已经前所未有地一体化,信息的共享、人口的流动、观念的趋同,都不再容许有孤立于世的国家治理方式,也不再有绝对的“内政”。当联合国1973号文件以“危害人类罪”警告卡扎菲时,所有人都意识到,卢旺达式的种族屠杀已经很难再被国际社会所容忍。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拉伯 世界

上一篇:英国国内就利比亚战局走向出现分歧
下一篇:北约拒绝联合打击利比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