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回族穆斯林印迹
分享到:
2013-01-28 01:21:58 【来源:】 点击:


 

伊宁回族穆斯林在做礼拜。资料图片



  2011年12月7日,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采访被民间誉为“西部回族现代歌王”的苏尔东时,他已经自筹资金拍摄了自传电影《歌行千里》。今年7月1日,苏尔东又前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为他投资拍摄的温情电影《伊犁河》开机。这仅仅是伊犁河吸引回族穆斯林的一个事例,美丽而富庶的伊犁河已经成了我国回族穆斯林的一个遥远的家园。

 

  乌鲁木齐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之前,伊宁曾一度是新疆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这种角色决定了伊宁一直是新疆境内的穆斯林和前往新疆的内地穆斯林进行商贸及其他活动的首选之地。

 

  甘新寺,背负一段沉重历史的清真寺

 

  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就有清真寺,清真寺维持着穆斯林社会的精神存在。历史上,伊犁地区修建了数百座清真寺,也因为各种原因或损或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伊犁地区的清真寺陆续得到了恢复和重建,仅伊宁市就新建了91座清真寺。

 

  在伊宁,除了像伊宁回族清真大寺这样因建筑规模宏大、有马良骏等知名阿訇在此执教而闻名新疆的清真寺外,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供生活在这里和来这里短期居住、旅游的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

 

  走出伊宁回族清真大寺后,笔者按照我国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先生的《心灵史》的指引,走进了伊宁市北梁后巷,远远就看见一座简朴的清真寺静立在巷子里,当地人都称这座清真寺为“甘新寺”。“‘甘新’代表的是甘肃和新疆?”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步入清真寺。

 

  很快,10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出现在笔者眼前。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回族起义,其规模遍及陕西、甘肃及新疆等地。最终,起义被镇压,男子被杀害,妇幼则分别充军新疆和云南。当时,一批甘肃境内的穆斯林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其代表人物是一位回族张姓女性,她的丈夫就是我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教派的始传人、甘肃籍回族马明心。当时,和张氏一起的还有马明心的另一个妻子韩氏、3个女儿及侍女海姑。

 

  笔者在采访清真寺周围的几个回族后得知,除了马明心的大女儿因受不了途中的折磨,殁于吐鲁番境内外,马明心的妻子张氏等人最终都殁于伊宁霍城。

 

  清光绪元年(1875年),当地回族群众在张氏居住过的北梁后巷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取名“甘新寺”,意思是纪念从甘肃来新疆的先人。但当地人也因其建于北梁后巷,常常称之为“北梁巷子清真寺”、“北坊寺”。对于新疆乃至中国的哲赫忍耶教派的教徒来说,这座清真寺有着特别的意义。

 

  和北梁后巷相对应的,是东梁后巷的河州巷清真寺。不过,这座清真寺的历史比甘新寺短多了,修建于1936年,是从甘肃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迁到伊犁的回族穆斯林修建的。 

 

  巴彦岱,纪录片里曾经的辉煌

 

  如果不看王蒙的那篇散文《故乡行——重访巴彦岱》,笔者的“伊斯兰文明之旅”可能会忽略“巴彦岱”这个地方。在那篇文章中,王蒙笔下的维吾尔族穆斯林是那么的热情——赫里其汗老妈妈差不多每天都亲自给他做奶茶——“茶水在搪瓷壶里沸腾,您坐在灶前与我笑语。茶水兑在了搪瓷锅里。您抓起一把盐放在整葫芦所做的瓢里,把瓢伸在锅里一转悠,然后把一碗加工过的浓缩牛奶和奶皮子倒在锅里,然后用葫芦瓢舀出一点茶水把牛奶碗一涮,最后再在碗里一搅。您的茶做好了,第一碗总是端在我的面前,有时候您会用生硬的汉语说:‘老王,泡!’”

 

  从伊宁汽车站坐上1路公交车,就可到达王蒙笔下的巴彦岱镇。在乌鲁木齐时,热情的穆斯林朋友马玉杰就给笔者推荐了一部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主要反映的是1954年的冬天,巴彦岱乡的村民在一个简单搭建的主席台前,载歌载舞地举行巴彦岱乡第一次村民选举大会。纪录片中清晰地显示,主席台以一张大幅的毛泽东主席像作为背景,上方有一横幅,上面用维吾尔文、汉文两种文字写着“伊宁县巴彦岱乡选举大会”。马玉杰指着纪录片中主持大会的穆沙子说:“他就是一位回族穆斯林!就是他宣读乡长候选人名单的。最后,维吾尔族农民吐尔逊·阿布都拉获得了一致通过,成为巴彦岱乡的第一任乡长。”

 

  新中国成立后,吐尔逊·阿布都拉和穆沙子等穆斯林成了土改运动的积极分子,并成为巴彦岱乡(当时叫红旗公社)的第一批少数民族共产党员。上世纪50年代,红旗公社和吐鲁番地区的火焰山公社是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面红旗,红旗公社向火焰山公社发出了一封劳动竞赛的挑战信,挑战的内容是比赛公社农、林、牧、副、渔业的产量。最后,红旗公社全面胜出,不仅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表彰,1958年还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如今,吐尔逊·阿布都拉早已去世,对他以及那段历史最了解的是当地的一位回族穆斯林马明山。50多年过去了,马明山仍能对每一位来访者详细讲述那段故事,言谈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马明山生于1935年,他的家庭可以说是伊犁地区穆斯林中一个典型的民族团结缩影:他是回族,老伴儿是维吾尔族,儿媳是哈萨克族。这是伊犁地区穆斯林民族组成大家庭的一个代表,每个成员既有穆斯林的共性,也有各自民族的风俗、语言,和谐地生活于一个家庭。在伊犁,正是一个个这样的家庭组成了一幅幅民族团结的画卷。

 

  在巴彦岱,笔者还听到这样一件事:1985年4月的一天,在新疆伊宁县巴彦岱乡的清真寺里,一群阿訇和长者簇拥着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解放军战士出现在穆斯林面前,原来这是要按维吾尔族的老规矩,为即将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的阿布里克木举行宗教祭奠仪式,以此既为他壮行,也为他可能阵亡提前安魂。

 

  阿布里克木从祖国西北边陲的穆斯林地区到南国前线后,部队上考虑到他是穆斯林,便不打算安排他到前线参战。但是,阿布里克木毅然决然要求参战,成为唯一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维吾尔族解放军战士。在者阴山前线,阿布里克木扛着82无后坐力炮,在崎岖的热带雨林山地冒着敌人的炮火来回奔跑,击毁了越军一个又一个炮位。战争结束后,阿布里克木回到家乡,受到家乡人民的欢迎和尊重。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宁 回族 穆斯林

上一篇:河南老百姓没帮日军打国军
下一篇: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五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