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玉英
“娃娃,现在的光阴好,人们的吃住行走都比以前好了无数倍,最好的是这电灯,夜晚如同白昼。我活了80多岁了,黑灯瞎火里过了60余载,这一二十年的时光里,眼望着焉耆的夜晚一天比一天亮了,一晚比一晚美了!娃娃,你别小看这盏灯,灯的演变也折射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听到苏效泉老人最后这句话,我知道老人今个儿要给我讲述焉耆灯的历史了,便打开本,握着笔,仰脸笑微微地倾听。
焉耆是座不夜城
苏效泉老人端起自己的茶杯抿了口茶,放下茶杯后,双手搭在手杖上,头后仰,微闭双眼,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在我幼年时期,家里晚上用来照明的灯是清油灯。
”说到这里,老人猛地睁开眼,问道:“你见过清油灯吗?”我想了想,说:“清油灯就是油灯吗?如果是,那么我在电影《闪闪的红星》里见过,潘冬子和他妈妈居住的山上茅屋里一盏油灯。
”老人用手比划着:“清油灯是油灯,但焉耆普通人家是没有电影里那种特制的灯具。
所谓的清油灯,就是在一个碗里倒入少许清油,搓一根棉花捻子放进去浸透了油,把一端搭在碗边点燃,发出的光亮为人们照明。
”“哦,那每间房都放一盏这样的清油灯吗?”听到我的发问,苏效泉老人笑了,他说:“娃娃,你以为那时候的人像现在一样,各有各的卧室吗?基本上大人娃娃一铺大炕,娃娃们大了,才会把女娃、男娃分开睡。晚上几乎是全家围坐在一盏油灯下,妈妈带着女娃娃做针线,儿娃子听大大讲古今。
有钱人家油灯里的捻子粗,有大拇指般粗细,那样的捻子点燃后房间亮;穷人家怕费油,捻子细,光线就暗。
可那时候女人白天忙一日三餐、忙洗涮,针线活一般都在夜里做。娃娃大人一年四季的衣服鞋袜都是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由于光线太暗,许多人还没到老年,眼睛就看东西模糊了。”沉默了片刻,老人脸上浮现出童真的笑容,他说:“现在楼房里,晚上起夜开灯进卫生间。我尕(小)的时候住平房,茅房都在房背后,夜里要出去解手,没月光的晚上,外面黑漆漆地,就得端盏油灯出去照亮。没风你都得一手端灯,一手在灯前挡风;有风就莫(没)办法了,出门灯就被吹灭了。
最害怕就是人进茅房把灯放在地上,刚蹲下,灯被风吹灭,吓得恨不能提起裤子就跑。”我和老人一起笑了起来。老人接着讲述:“就在清油灯下,我读书、写字,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初,甘肃玉门的油矿开了,焉耆商行里有了他们生产的‘僧帽’牌蜡烛,那蜡烛有刚出生孩子的胳膊那么粗,非常耐烧,光线也亮,我们家就不再使用清油灯,照明用蜡烛。我们机关里加班点燃的也是‘僧帽’牌蜡烛,有时点两根蜡烛,房间就更亮了。
”“啥时间焉耆有煤油灯的?”面对我的发问,老人想了想,说:“40年代末,喀什巷子的维吾尔族开的洋行引进了苏联的煤油和煤油灯,人们管‘煤油’叫‘洋油’,‘煤油灯’自然就成了‘洋灯’了。
‘洋灯’的确洋气地很,底座有玻璃的,也有铜的,罩子是透明玻璃的,捻子盘在底座的容器里,捻子头被一根小小的发条卷着露出来,划根火柴点燃,再把灯罩罩上,房间顿时亮了起来。
”我接过老人的话题,说:“我小时候,家里照明用的就是煤油灯,每晚在灯下听妈妈讲柳树精、笤帚精的故事、写作业、读书,早上起来,两个鼻孔是黑的。灯罩经常要擦拭干净,否则,光线就会暗。
上一篇:听,风的声音
下一篇:再见!尊贵的莱麦丹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