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后期回族移居伊犁述略
分享到:
2014-02-08 00:25:34 【来源:】 点击:


     三、回族迁入对伊犁社会的影响

     “关内汉、回携眷来新就食,承垦、佣工、经商者络绎不绝”。39新疆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伊犁回族在其迁徙到伊犁的数百年历史中,为当地做出诸多贡献。

    (一) 政治方面

    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的繁荣稳定,回族同胞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中。

     鸦片战争后,沙俄入侵伊犁,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中俄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即塔城)建立所谓贸易圈,遭到伊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咸丰五年(1855年)在回族矿工徐天尧、安玉贤等人的带领下,各族矿工放火烧毁了沙俄侵略伊犁的据点-贸易圈。“俄罗斯贸易夷人,因与挖金民人结仇,至有焚烧圈子”40事后徐天尧、安玉贤等人被处死,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揭开了新疆各族人民反对沙俄侵略的第一幕,立下了永垂青史的功勋。

      伊犁的回族人民既有对外反对侵略的英雄气概,也有对内反卖国、反压迫的光荣传统。同治二年,霍城回民杨三星和“飞刀”马二因沙俄强占新疆44万平方公里内忧外患加剧而起义,“第二年,中俄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引发1864年的新疆各民族大起义。”41伊犁回族在马万信等人带领下起义,一方面抵御了趁机入侵的沙俄与阿古柏,另一方面也沉重打击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

    (二) 经济

     回族的到来将内地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同时引进了伊犁,提高和改善了原有的较为落后的技术和工具,使农业经济在伊犁大规模发展,改变了原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并存发展的新的经济格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伊犁军队建设提供了后勤保障,从另一方面支持了国防建设。

     回族也有众多从事手工业的人员。“至于汉、回、缠民,有租地耕种者,有自种业地者,他如金、银、铜、铁、泥、木、裁缝、制剑诸工艺以及贩卖零星小本营生者,不胜枚举。”42

     此外,对于伊犁商业的发展,回族也做出突出贡献。“伊犁、塔尔巴哈台是清哈贸易的中心,而陕甘来的回商作将内地茶、绢、药材、瓷器不断大量运往伊犁,易换哈萨克人的马、牛、羊只。”43嘉庆年间洪亮吉赋诗记录当地的贸易盛况云:“谁跨明驼半天回,传呼布鲁特人来,牛羊十万鞭驱至,三日城西路不开。”44

    (三) 文化

     至于文化,特别是宗教方面,回族将内地的伊斯兰教各种教派带进了伊犁。西北回族主要聚居在陕甘一带,他们与新疆的维吾尔等族共同尊奉伊斯兰教,以宗教为纽带,双方保持着密切联系。而陕甘回族聚居区的伊斯兰教特点是“教派众多、门宦林立”。45乾隆年间陕甘回族迁居伊犁,把教派门宦制度带进伊犁,使当地伊斯兰教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哲含忍耶派(即新教)的创始人马明心后人在伊犁居住,哲含忍耶派在此得到传播与发展。

     “伊犁回族主要属格底目教派,习惯上称为大坊,其次是哲含忍耶,又称小坊;也有伊合瓦尼与赛来费耶。”46伴随着回族入居伊犁,他们为了生有礼拜处所,死有埋葬之地,便开始修建清真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伊犁屯田正式启动。同一年,伊犁九城最大的清真寺-回族大寺开始修建,修建该寺的资金全系民人自筹,联系当时伊犁的社会状况,修建该寺的人员多是长期居住此地的种地回族。因此迁居伊犁的回族,其历史情况仍可从现在一些清真寺反映出来。

     今伊宁市新华东路的回族大寺,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扩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清代伊犁九城最大的清真寺,全部由宁夏、固原来的回族自筹资金修建。坐落于北梁后巷的甘新寺,又称北坊寺,属哲含忍耶派,约建于光绪初年。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代 中后期 回族

上一篇:马年说马:六畜之首 有“真君子”美称
下一篇:青海回族的来源及其伊斯兰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