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向阿拉伯作家学什么?
2014-04-11 14:37:00
【来源:】 点击:
阿拉伯文学的美丽与悲悯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没有中断过、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从希腊、罗马起始的西欧文化体系。”
阿拉伯文学源远流长,早在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民族每年都会在靠近麦加的欧卡兹举行赛诗会。优胜作品会抄写在麻布上,挂在克尔伯古庙的墙上,是为“悬诗”。
当代阿拉伯文学同样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摩洛哥的塔哈尔•本•杰伦(1987年)、黎巴嫩的艾•麦阿鲁夫(1993年)、阿尔及利亚的阿西娅•杰巴尔(1996年)、阿富汗的阿提克•拉希米(2008年)先后获得龚古尔奖,遗憾的是,阿拉伯作家们的写作才能很少被诺贝尔奖认可,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成功登顶,即1988年获奖的埃及文学大师纳吉布•马哈福兹。
今年,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小说家阿西娅•杰巴尔再成热门,位列诺奖赔率榜前排(分别是第6位和第7位)。
日本文学从第一个诺奖到第二个诺奖用了26年,俄罗斯文学用了25年,拉丁美洲文学用了22年,非洲文学(不含马格里布及埃及)用了5年,而阿拉伯文学已足足等了25年。
在已经获得诺奖的109位作家中,欧洲占82人(75.2%),美国12人(11%),其他国家15人(13.8%),从国别看,欧洲23个国家的作家获奖,而欧美之外,只有13个国家的作家获奖。
为凸显世界性,诺奖近年来有各大洲轮流坐庄的倾向,阿拉伯作家会因此受益吗?
不利的消息是:阿多尼斯曾高居2011年赔率榜第一,阿西娅•杰巴尔在2009年也曾位居第二,可均功亏一篑,今年两人均未进入前5位,这是五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不过阿多尼斯也不乏拥护者,德国学者顾彬就认为阿多尼斯是今年的最大热门。不知这算不算是阿多尼斯的利好消息。
令人肃然起敬的阿拉伯文学:足令当代中国小说惊羡
由于翻译等方面原因,中国读者很少关注阿拉伯文学,偶尔接触到的,也多是通过英语、法语转译而来,由此产生误会:少数阿拉伯作家在欧美世界取得了成功,但在阿拉伯本土,文学成果乏善可陈。
事实上,当代阿拉伯文学异常繁荣,以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为例,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初恋总是诀恋》,作家从爱情的视角展现了变动中的阿拉伯社会给个体心灵带来的伤害,从文本质量看,足令当代中国小说惊羡不已。
说到阿拉伯文学,不能不提起它的诗歌传统和伟大的《一千零一夜》。阿拉伯诗歌在公元六七世纪达到高峰,早于中国唐诗的盛期,公元11世纪,涌现出伟大的学者和诗人奥马•海亚姆,他的诗作近似于中国的绝句,每首四行,一二四行押韵,他还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创作的《鲁拜集》后来风靡欧洲。
《一千零一夜》则是阿拉伯民间叙事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一部分内容曾受到荷马史诗、印度佛经的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等都隐括过其中内容。埃及学者阿巴斯•阿卡德说:“我们找不到哪个欧洲的文豪其诗文中没有伊斯兰的英雄和伊斯兰逸事。”
和曾经辉煌的中国文学一样,阿拉伯文学也遭遇了深深的挫折感
然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和曾经辉煌的中国文学一样,阿拉伯文学也遭遇了深深的挫折感,直到1906年,第一部阿拉伯语长篇小说《伊萨•本•希沙姆对话录》才由埃及作家穆韦利希创作完成,较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女优》(穆儒丐作,1920年左右)略早。
现代阿拉伯文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旅外作家,一部分是本土作家,在上世纪前30年,“阿拉伯侨民文学”在西方影响颇大,哈•纪伯伦即为其中杰出代表。但到上世纪30年代以后,“埃及现代派”成为主导,它与西方现代派不同,以写实主义为主,坚持传统路线。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阿拉伯国家纷纷独立,阿拉伯文学步入繁荣期,特别是马格里布诸国独立后,其中作家多用法语写作,对世界主流文学影响更加直接。(腾讯)
实习编辑:小伊
上一篇:《月下清荷》——穆斯林姑娘
下一篇:马金莲《长河》获中篇小说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