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仁
安优布·丁士仁,男,回族,博士,1966年10月5日出生于甘肃省临潭县,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伊斯兰文化》主编。
热门排行
丁士仁:赛莱菲耶
分享到:
2018-08-29 09:08:33 【来源:丁士仁】 点击:

“赛莱菲耶” 是十八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兴起的一个旨在回归伊斯兰早期传统、净化伊斯兰信仰、阻止异端侵蚀的现代改良运动,但随着其思想倾向的理论化和改革行动的群众化,逐步变成了具有统一纲领和某种组织形式的教派。

十八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特别是两大圣地,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是非常频繁的,穆斯林世界的各种思潮通过一年一度的朝觐会集中到那里,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既呈现出多样化,又显得比较混乱。

有感于这种现象,具有使命感的伊斯兰学者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比(1705——1792年)发起了正本清源、回归经训的改革运动。它来势迅猛,从者众多,很快在宗教界和思想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引起了一系列当代重大的政治、社会、宗教和思想的革新。

“赛莱菲耶”一词取自阿拉伯语“赛莱夫”,意思是“过去的”、“前辈”、“过去的人和事”等意,该词在《古兰经》和圣训中也是以这样的意思出现的。而真正“赛莱夫”所指的,便是伊斯兰早期的“前三辈”,即穆圣之后的圣门弟子、再传弟子和三传弟子。

所以,“赛莱菲耶”便有了特殊的含义,指“前三辈”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他们的境界和方式包括:《古兰经》和圣训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依据;对没有经训依据的宗教仪式和思想应加以否定,以净化伊斯兰的信仰与实践。

根据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习惯,由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比创立的派别应该被称为“穆罕默德派”或“瓦哈比派”,但二者都遭到了“赛莱菲耶”的极力反对。该派喜欢自称为“赛莱菲耶”,一方面表现了反对人物崇拜的决心,另一方面表示它有更深远的思想渊源。

“赛莱菲”的提法,据说首先缘于9世纪伊斯兰法学家教义学家艾哈迈德·本·罕佰里(公元780 年~855 年)提出的“清廉的先贤(赛莱夫)”的概念。罕佰里教长是伊斯兰教四大教法学派之一——罕佰里教法学派的创始人,又是罕佰里教义学派的创始人。

他生活在阿巴斯王朝初期,当时阿拉伯人走出半岛,从沙漠游牧生活过渡到城市定居生活;伊斯兰文化从半岛单一的宗教信仰体系融入多元文化汇聚的开放模式。境况的变迁给伊斯兰带来了新的挑战,希腊、波斯、印度的思想,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伊斯兰的学术领域中;希腊理性主义倾向以穆尔泰宰莱派的形式在伊斯兰教义学中大行其道,严重威胁着伊斯兰的纯真性。

面对这种情况,罕佰里教长提出了回归纯真的伊斯兰传统的口号,要求回归经训(《古兰经》和圣训),回归“清廉的先贤”对经训的实践,反对外来文化的侵蚀。罕佰里派尊奉“赛莱夫”(先贤)、回归传统、正本清源的思想,正是后来“赛莱菲耶”思想和精神的源泉。

13世纪前后,穆斯林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的困扰。十字军东征,蒙古人西侵,使穆斯林家园遭到无情地蹂躏,伊斯兰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内部小国的迭起,使统一的哈里发国分崩离析,民不聊生。

苦难的境遇为苏菲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处在社会下层的虔诚穆斯林从苏菲主义中汲取了生存的力量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悲观厌世人民找到了精神归宿,于是苏菲主义一时盛行。然而,随着苏菲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印度教、袄教、基督教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部分思想渗入到了伊斯兰的苏非主义中,使苏菲的有些信仰和实践脱离了纯真的伊斯兰传统和先贤的道路。

就在这时,罕佰里学派著名的学者伊本·泰米叶(公元1263~1328年)挺身而出,竖起了改革的大旗,公开反对教义学中希腊、波斯、印度文化的蔓延,以及苏菲实践中“泛神论”等非伊斯兰思想的渗透。

他对苏菲主义的批判尤为严厉,几乎让人觉得他就说苏菲的大敌,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否定苏菲主义的原理,只是对违背伊斯兰的实践和观念进行了针砭。伊本·泰米叶像他的师祖罕佰里教长一样,号召回归纯真的伊斯兰源头——《古兰经》和圣训,遵守“清廉的先贤”的传统。因此,他的思想成了“赛莱菲耶”的有一大精神渊源。

十八世纪,待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比改革时,他发现他所面对的现实跟四百年前伊本·泰米叶面对的现实没有多大的区别,于是他祖崇伊本·泰米叶,号召正本清源、回归经训。

他高举“拜主独一”的旗帜,反对异端,而他反对最坚决的就是苏菲理论和实践。由于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比的思想和做法跟伊本·泰米叶和罕佰里教长的一脉相承,自然就有了“赛莱菲耶”的特性,故以此自称。

基于上述历史背景,“赛莱菲耶”有几大明显特征:(1)以经训明文为依据,裁决事物的合法与非法;(2)教法上隶属罕佰里学派,不认同历史上形成的其他教法学派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主张可以游离于学派之外,可以根据经训自行“创制”(伊智提哈得);(3)反对苏菲主义,特别是对苏菲导师的信奉,以及对圣徒和拱北的崇敬;(4)反对一切非伊斯兰的习俗和传统,包括没有经训依据的各种礼仪;(5)反对伊斯兰历史上的文化创新,如教义学、教法学、经注学、哲学等精神创造和理性成果。

赛莱菲耶于十八世纪兴起后,受沙特家族的扶持与推广,很快成为沙特家族统治下的内志地区的官方意识形态,并逐渐传播到了其它海湾国家和周边的地区。赛莱菲耶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公开于五十年代,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我国最新的伊斯兰教派,虽然人数不多,但许多地方有不同规模的分布。

1936年,时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组织部分阿訇,前往麦加朝觐,声势浩大,影响非凡。成员中有学识渊博的阿訇马得宝(1867~1977),又称“尕白庄”,因他为河州广河白庄人,还有优努斯阿訇,叫马正清,人称“老阿林”。他们朝觐期间,正是伊本沙特夺取政权后大力扩张的时候,瓦哈比运动在两大圣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马得宝和马正清深受其影响,并完全赞同瓦哈比运动的主张,回国后旗帜鲜明地宣传赛莱菲耶和瓦哈比运动的主张。但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伊赫瓦尼阿訇的抵制,以及马步芳家族的压制,宣传工作进度缓慢。1949年河州解放后,马得宝等看到公开宣传赛莱菲耶主张的时机日趋成熟,遂以尕王寺据点,向河州八坊的各伊玛目发出倡议,要求推行赛莱菲耶主张。

1950年6月,马得宝和马正清号召17位阿訇于6月中旬的“主麻日”分别在各自寺中宣讲赛莱菲耶思想,但响应者极少,反而他们被人指责背叛了伊赫瓦尼,宣传“异端邪说”。于是,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马得宝等人从伊赫瓦尼中正式脱离,另起炉灶,创建了赛莱菲耶。由于赛莱菲耶属罕佰里学派,礼拜时抬三次手,因而在民间被称为“三抬”。

中国的赛莱菲耶是沙特阿拉伯赛莱菲耶的移植,从思想到形式没有两样,而且不断地从发源地汲取营养,力求保持一致,甚至连沙特式的服饰也在跟随的范围之内。

赛莱菲耶初传中国时,仍然是一种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即对中国穆斯林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进行批判和改造,要求回归经训,回归“前三辈”( 赛莱夫)的实践。在赛莱菲耶看来,原有的三大教派存在严重问题,需要改革。它对三大教派提出的质疑是,教法学派存在的依据何在,为何越过经训而跟从哈奈菲派。

哈奈菲派在炮制教法时多应用理性(个人主张)和类比,少用经训明文,而赛莱菲耶跟从的罕佰里学派多用经训,不用个人主张和类比;赛莱菲耶反对三大教派在教义学上跟从的玛突里迪学说,认为那是人为的理论,并非伊斯兰的传统;赛莱菲耶反对格迪目和门宦的汉化现象和汉俗,反对带有汉俗特色的中国穆斯林传统,例如为亡人过七、百日、周年、丧事戴孝等,也反对除了两大节日之外的忌日,如念圣纪、转“拜拉特”、过“法图麦太太节”、念“阿舒拉”等;另外,赛莱菲耶像沙特的瓦哈比运动一样,坚决反对门宦的诸多做法,如修建拱北、探望拱北、信奉老人家、修持道乘,即赛莱菲耶反对苏菲主义,视其为异端。

此外,赛莱菲耶严格遵循罕佰里学派“坚持经训明文表面意义”的原则,从而引发了与格迪目、门宦和伊赫瓦尼之间关于《古兰经》和圣训中出现表述真主时所用的“手”、“手指”、“脸”、“脚”、“眼睛”、“之上”等词的意义之争。

赛莱菲耶按字面意义理解这些词义,但不赋予任何形式,即主张《古兰经》既然说真主有“手”,就应当确信,但要相信它绝不像人或任何被造物的“手”,而格迪目、门宦和伊赫瓦尼按玛突里迪派的观点,主张必须解释这些字眼,如“手”就是权力,否则,会导致将真主拟人化的严重后果。

总之,赛莱菲耶跟中国其他三大教派之间的差异,在教法上属于哈奈菲派与罕佰里派之间的差异,在教义上属于早期以罕佰里教长为代表的“赛莱菲派”与玛突里迪派之间的差异。

无论从原则还是细节,赛莱菲耶跟其他三派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从客观上就表现出了一个独立教派的形式。这里需要特别澄清的一个问题是,长期以来学界和民间许多人误以为伊赫瓦尼就是瓦哈比运动或赛莱菲耶在中国的延续,或者说赛莱菲耶是伊赫瓦尼中的一支。

实际上,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派,不可同日而语,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伊赫瓦尼严格遵守教义学派中“玛图里迪派”的学说,赛莱菲耶不但不属“玛图里迪派”,而且严厉批判这些教义学派别;第二,伊赫瓦尼在教法上严格遵从“哈奈菲派”,恪守“创制之门关闭”的原则,在承认四大教法学派的基础上独尊“哈奈菲派”,而赛莱菲耶却认同“罕佰里派”的教法主张,但不独尊“罕佰里派”,却主张根据经训独立“创制”;第三,赛莱菲耶是国际性的教派,很多国家都存在赛莱菲耶这一派,而伊赫瓦尼则是中国的一个教派,而且带有中国传统伊斯兰文化的烙印,是赛莱菲耶改革的对象。

马万福没有像后来的马得宝那样摒弃哈奈菲派而改宗罕佰里派,也没有摒弃玛图里迪派而尊奉赛莱菲派,这两大问题足以说明二者之间的本质性差异。至于说对汉俗的批判,按经训的原则,谁来改革都会这样做,并非是瓦哈比运动或伊赫瓦尼独有的原则。

但马万福对门宦的批判,表面似乎与瓦哈比运动的改革一致,实际却有实质性的差异:瓦哈比运动彻底否定了苏菲主义的原理,视其为异端,而马万福则极力反对门宦中不符合经训的现象,对苏菲主义的原理,他依然极力维护。伊赫瓦尼经堂教育中注重苏菲经典《圣学复苏》和《麦克图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就说明,瓦哈比运动对马万福的影响只是形式而已,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思想本质,马万福没有接受像马得宝那样脱胎换骨的改变。基于此,不可以在赛莱菲耶和伊赫瓦尼之间划等号,不可将赛莱菲耶看做伊赫瓦尼的变异,也不可将伊赫瓦尼视为瓦哈比运动在中国的延续。

赛莱菲耶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教派,它在伊斯兰世界的格局中占据着什么位置,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人做出明确回答。我认为,赛莱菲耶是当代伊斯兰教义学的一个分支派别,因为它是对早期罕佰里教义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是罕佰里教义学派在近代的复兴。尽管赛莱菲耶本身批判教义学和教义学派别,但它自身的主张本身就是完整的教义学理论,所以,它就是一个新的教义学派别。

另外,它是当代伊斯兰笋尼派中与艾什尔里派和玛图里迪派并列的第三大教义学派,三者共同组成了笋尼派的阵营,对应什叶派的各分支。伊斯兰世界自十五世纪以后明确分成了笋尼派和什叶派两大阵营,而笋尼派则由许多派别最后合并为艾什尔里派和玛图里迪派,十五世纪以后的笋尼派实际指的就是这两派。

十八世纪,从笋尼派阵营中走出了赛莱菲耶,它虽然反对这两个派别,自身却是早期笋尼派罕佰里教义学派的继承者和复兴者,所以,它依然是笋尼派的一个教义学派,在当代与艾什尔里派和玛图里迪派并列。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赛莱菲耶 丁士仁

上一篇:丁士仁:中国伊斯兰教门派划分的新视角
下一篇:丁士仁:怪现象漫谈——圈子和绊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