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伊斯兰教门宦与苏非派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苏非派是伊斯兰教内一个很重要的派别,约创建于10至11世纪。该派专注于精神修炼,为人处世往往持超脱无为的态度;主张崇拜“圣徒”,并把拜谒“圣徒”坟墓与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视为具有同等意义。
12世纪时,苏非派内部因在其赞美安拉等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意见,如有的主张高声念诵,有的主张低声念诵,还有的主张心中默念(即在参悟中念诵),于是也就产生了数以十计的教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之后,鉴于边疆和沿海地区的安宁,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产品的增加,促使清廷一度开放海禁。这就推动了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商业贸易往来。于是,并被称为四大门宦的教团:什板顶耶教(即虎非耶门宦和哲赫林耶门宦)、卡德林耶教团(即格的林耶门宦)、库布林耶教团(即库布林耶门宦),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传入中国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
四大门宦的一般情况如下:
(1)虎非耶门宦
虎非耶的阿拉伯文原意为“隐藏的”,或“低声的”,即主张赞美安拉时,要低声念诵,故又称“低念派”。据记载,该派是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穆罕默德第25世后裔赫达耶·通拉希创立的。该派在修行方法上,主张依据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宗教制度进行修行,不赞成过分的禁欲苦行;修道者分为3级:“穆勒师德”,意即教长;“海里凡”,意即教主的接班人;“穆里德”,意即教徒。
(2)哲赫林耶门宦
哲赫林耶的阿拉伯文原意为“公开的”,或“响亮的”,即主张在赞美安拉时,要响亮而又高声念诵,故又称“高念派”。该派的创始人为马明心(1719~1781),又名明新,经名伊布拉欣,字复性,甘肃阶州(今甘肃武都)人。据说,他的家境十分贫寒,早年随叔父前往麦加朝觐,后在也门伊斯兰道堂留学。乾隆中叶,回国后在循化、河州(今临夏)等地传授哲赫林耶教旨。该派主张崇拜圣徒及拜谒圣徒坟墓,竭力鼓吹禁欲主义。在清代,该派多次发动和领导了撒拉族、回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3)格的林耶门宦
格的林耶的阿拉伯文原意为“大能”。学术界一般认为,该门宦渊源于苏非派卡德林耶教团。据有的学者研究,它的创始人为兰州皋兰县班房狱卒海阔;还有些学者认为是穆罕默德第29世后裔阿布都·董拉希。据传,阿布都·董拉希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来到河州,收祁静一(1656~1719)为徒,将格的林耶教旨和功法尽传与他。祁静一遵其师所嘱,出家静修传道,所收门徒甚多,于是自称祁门派,成为格的林耶门宦的一个支系。格的林耶门宦,遵从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认为真主安拉创造了宇宙万物,他的“大能”就显现在万物之中,因此,崇拜真主就要先“认本身”,即“慎独静修”,随时默念“无字真经”。
(4)库布林耶门宦
库布林耶的阿拉伯文原意为“至大者”。据学者推测,它在康熙至乾隆时期传入中国,该门宦的始创人为穆罕默德后裔穆呼引迪尼。据传,他曾数次来中国传道,最后定居在河州东乡大湾头,改姓中国姓,叫张玉皇,颇有在当地称霸之志,故该门宦又称为“张门”,或“大湾头门宦”。该门宦主张静修参悟,静修时教徒一般居住山洞,不见除送食者之外的任何人,静修的时间一般在40天以上。
中国的门宦制度是世界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通常人们认为它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 ,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门宦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北甘宁青地区 ,迄今不仅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于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走向发生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