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真
张维真,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 1963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 1982—1985年,在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学习。 1986—1992年,学习于巴基斯坦国际伊大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1993—2004年,相继任教于甘肃临夏外国语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等。 2004—2010年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任临夏外国语学校校长。
热门排行
伊本·泰米叶属于“瓦哈比耶”吗?
分享到:
2021-03-26 04:16:55 【来源:瀚歌】 点击:

网友问起,批判“瓦哈比耶”的人,为什么总是附带着要批判伊本·泰米叶?伊本·泰米叶属于“瓦哈比耶”吗?

首先,“瓦哈比耶”这一术语是以讹传讹,既不符合学术规范,也不符合伊斯兰的相关原则。

不符合学术规范者,是因为它是从谢赫穆罕默德·本·阿布杜·瓦哈卜(1703—1791)这个名字演化而来。即便是反对派取这样一个名字来批判穆罕默德·本·阿布杜·瓦哈卜,也应该是“穆罕默迪耶”,而不是“瓦哈比耶”。穆罕默德是其名,阿布杜·瓦哈卜是其父,何况“瓦哈卜”是真主的尊名,意为“博施的主”,阿布杜·瓦哈卜即“博施的主的仆人”。

其次,之所以不符合伊斯兰原则者,“瓦哈卜”是真主的名称,用真主的名称来指称一个人的思想,而且是一个要批判的人的思想,是莫大的错误。任何人的思想,不管是谁,都不能与真主的属性相提并论,否则是犯了“举伴罪”。

“瓦哈比耶”、“瓦哈卜运动”,与我国一些人所谓“三抬”等术语一样,是出自反对派,从反对立场设置的名称,因此没去考虑这些术语是否合乎规范。

尽管这个术语不规范、不科学,但近代史上它已经约定俗成,流传很广。因此,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正本清源,澄清事实。

伊本·泰米叶与“瓦哈卜运动”或“瓦哈比耶”的关系,应该根据伊斯兰的公正原则,历史地、辩证地去认识和看待,而不是人云亦云,对一个世界级的学者和思想家做出不公的判断。

如果一些学派后人的做法,与该学派创立者的初衷及思想格格不入,如后来走入僵化的一些哈奈菲学派的人与伊玛目艾布·哈尼法没有关系,一些固守字面的罕百里学派的人与伊玛目艾哈迈德·本·罕百里没有关系,那么,打着“萨拉菲亚”旗号而衍生的一些狭隘理解与行为,与伊本·泰米叶本人同样没有关系。

就事论事,是伊斯兰授予我们的方法论。

十八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瓦哈卜运动,受到伊本·泰米叶(1263—1328)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该运动信仰中提倡严格的认一论,反对任何形式的多神崇拜,法学中提倡以古兰经、圣训为根本立法源泉,反对盲从学派,反对用伪圣训、弱圣训和传说立法的思想,直接受到伊本·泰米叶相关思想的启发。于是,一种普遍的、简约化的做法就是把瓦哈比运动和伊本·泰米叶联系起来。

殊不知,穆罕默德·本·阿布杜·瓦哈卜倡导并实践的,只是伊本·泰米叶思想中的一个局部,即反对信仰中的举伴行为和教法中的因袭盲从。而伊本·泰米叶思想中的改革维新,或理性与经典不悖论(或理性与经典融合论),以及他对伊斯兰全方位认识论或有学者称之为“伊斯兰哲学”的重建工程,好像未被那一运动采纳或重视。

瓦哈卜运动有情可原。它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信仰中把一些“谢赫”、“贤者”与真主相提并论的举伴现象(al Shirk),以及教法中因袭盲从既有教法学派的做法。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克尔白天房四周分别有四个教法学派领拜师的特定位置,各学派只跟自己的领拜师,而不跟其他学派。因此,瓦哈卜运动把重点放在信仰上的正本清源和教法中重新树立古兰经和圣训的绝对权威。

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面临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简朴的游牧社会,穆斯林群体远离其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与侵蚀,因此,没有一种文化挑战促使瓦哈卜运动去重视伊本·泰米叶思想中的改革维新部分或重建认识论的部分。

应当看到,瓦哈卜运动只是伊本·泰米叶思想的局部实践,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思想。

半岛当时遍存的举伴现象和教法上的因袭盲从几乎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面对燃眉之急,穆罕默德·本·阿布杜·瓦哈卜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方法,使举伴现象和盲从现象一度偃旗息鼓,某种意义上恢复了认一论、古兰经和圣训为绝对权威的昔日景象。因此,有学者说,瓦哈卜运动给伊斯兰世界带来了复兴的希望。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一运动的一些后期追随者在对那一阶段的极端现象发动攻击的同时,走入了另一种极端,在提倡认一论、反对举伴、反对异端的同时,把其他文化中有用的成分也视为异端而予以打倒和排斥;在提倡回归古兰经和圣训、反对因袭盲从的同时,把教法学派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否定了,以致在驱除盲从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开启创制演绎之门,因而逐渐蜕变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加之当时的半岛社会远离思想和文化挑战,瓦哈卜运动的后期继承者完全忽略了自己引以自豪的伊本·泰米叶的思想遗产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改革和维新部分。而许多专家学者把后期走入教条和形式主义的这部分瓦哈卜运动的后继者当作了伊本·泰米叶的思想本身,遂作出一个片面的判断:瓦哈卜运动等于伊本·泰米叶本人的思想。

在对伊本·泰米叶思想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简约化的判断缺乏客观、科学研究的基础。

伊本·泰米叶提倡回归古兰经、圣训,并非是提倡回到“七世纪”,而是树立古兰经、圣训权威的同时,用理性去挖掘古兰经和圣训的奥秘和哲理,从而应对日益严峻的各种思想和文化挑战。

因此,伊本·泰米叶本人几乎研究了当时的所有人文学科,不仅对哲学、凯拉姆学等作了比安萨里、伊本·鲁世德等人更深邃的研究和批判,而且对一些正统派(包括圣训学家)本身的方法论提出批评。不仅抨击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哲学,而且提供了将它取而代之的伊斯兰的逻辑和方法论。

伊本·泰米叶提倡理性和经典合一,反对理性主义和本本主义;提倡创制和演绎,反对因循守旧;提倡理性思辨,反对食古不化;提倡基于现实的全方位认识论,反对离不开脑际和书斋的“哲学”和“逻辑”。

虽然他反对伊本·鲁世德对亚里士多德的青睐而全力批驳亚氏的逻辑学,但他并没有否定亚氏逻辑的全部内容,而是指出其中的根本立论错误,即它是“唯一达到认知的途径”的说法,并以全方位的伊斯兰逻辑或认识论作为代替。

一位著名学者在评价伊本·泰米叶的这一思想建设工程时说:“伊斯兰哲学在伊本·泰米叶和伊本·赫尔东那里,才达到了巅峰。”

可见,伊本·泰米叶与成为教条主义的某些“瓦哈比耶”或“萨拉菲亚”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如哈奈菲派、罕百里派等学派后期许多人的僵化、固步自封,与四大伊玛目毫无瓜葛。

不过,应当看到,萨拉菲派内部对许多问题的观点并不是铁板一块。

除了一些教条主义、字面主义,还有许多倾向温和、中正的萨拉菲派,他们顾全大局、审时度势,体现了伊本·泰米叶的风格。可惜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湮没,被忽略,一直不是主流。这也是许多人把伊本·泰米叶与后期的“瓦哈比耶”强行挂钩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本·泰米叶 瓦哈比耶

上一篇:伊本·赫尔东的贡献和影响
下一篇:前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