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维吾尔族清真寺探微
分享到:
2010-12-20 21:50:21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点击:

伊斯兰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明显的标志是遍布天山南北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伊犁地区是北疆维吾尔族生活、发展的重要区域,该地区的维吾尔族清真寺凝聚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社会、民族、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具有鲜明的特色。

     伊犁地区是新疆伊斯兰教清真寺和穆斯林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截至2008年,伊宁市共有清真寺201座,其中维吾尔族清真寺148座、回族清真寺39座、哈萨克族清真寺3座、乌孜别克族清真寺1座。穆斯林18.2万人,穆斯林群众占伊宁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清真寺文化在该地区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位于新疆西北部,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为副省级行政区。东与蒙古国接壤,南与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相接,西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相邻,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北与俄罗斯毗邻,内邻克拉玛依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总面积269504.03平方公里,总人口419.32万人(2005年)。主要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成分。

     建于1952年的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也是祖国西部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全市面积575平方公里。城区建筑面积30平方公里,市辖8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37.5万人,其中维吾尔族16万人,是新疆穆斯林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象征。伊斯兰建筑自公元7世纪兴起后,至今已在西亚、中亚、北非等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各地区都修建了大量的清真寺及相关的宫殿陵墓等。伊斯兰建筑中最主要的是清真寺建筑,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具体体现。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与神圣地位的清真寺,是伊犁地区清真寺文化的物化表现,是伊犁地区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 

      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和清真寺息息相关,清真寺文化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清真寺文化是在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社会环境及民族、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特色。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清真寺文化的内容也日益广泛。

      明末清初,有少量的维吾尔人居住在伊犁河谷。准噶尔蒙古统治伊犁时期,开始从南疆迁移维吾尔族农民来伊犁从事农业和其它生产活动。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准噶尔汗噶尔丹征服叶尔羌汗国,俘虏伊斯梅尔汗及其全家,将他们囚禁于伊犁。后来,策妄阿拉布坦倡导农业,便从乌什、叶尔羌、阿克苏等地迁来大批移民,开发伊犁河谷,卫拉特蒙古人称之为“塔兰其”。清廷平定准噶尔后,又陆续从天山南麓迁来6000户维吾尔农民来伊犁屯田,政府资助种籽、农具和部分衣物,史称“回屯”。自此之后,伊犁逐步成为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地区之一。

      伊犁拜图拉清真寺,又名“大礼拜寺”,位于伊宁市解放南路45号,是伊宁市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最大宗教场所。它是清廷直接拨款在伊犁修建的第一座伊斯兰教寺院,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过去它同回族大寺、塔塔尔大寺号称伊犁三大清真寺院。

      这座寺院占地约1800平方米,由宣礼塔、山门、礼拜殿和讲经堂组成。

      宣礼塔是一座雄浑高大、青砖砌筑的城台,上建3层飞檐歇山顶,传统木结构阁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正中为拱形山门,院内有两棵高大浓密的圆冠榆交织出一条林荫道通往正殿。正殿便是宽敞的礼拜堂,礼拜殿占地约1000平方米,分外中内3层,可供700~800人同时礼拜。中殿是一座510平方米的大厅,40根立柱成网状排列,支撑着屋顶,200余幅各种花卉图案的绘画,画工精巧、色彩鲜明。两侧墙角各有一对通门,左右两边有8对窗户。礼拜殿外由18根立柱组成檐廊,有上百种精致木刻雕花。礼拜殿左边穿过一片空旷地有50余间经文课堂,当时在此攻读经文的塔力甫达200余人。他们在这里不仅攻读用阿拉伯和波斯语写成的经文及伊斯兰教法规,还要学习医学、哲学、历史和地理等课程。学员5年毕业,根据学习成绩评以宗教职称。因此,拜图拉清真寺又被称为“麦的里斯”,意为“高级经文学校”。 

      据有关资料,“拜图拉”维吾尔语意为“真主的房子”(天房)。在麦加被定为伊斯兰教中心之后,麦加的克尔拜就被称为“拜图拉”。据说一位来自土耳其的著名大毛拉,看到该寺雄伟壮观和它在北疆所处的地位,特冠以拜图拉之名,故从此该清真寺被称为拜图拉清真寺或拜图拉麦的里斯。

      200多年来,拜图拉清真寺不断得到扩建。拜图拉清真寺于1965年由政府拨款扩建,可容纳150人做礼拜。1983年,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该寺进行修葺和装饰,使这一座享有盛名的古老寺院面目一新,并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经原地区行署批示,拜图拉清真寺拆除重建,于2003年10月竣工,建成后清真寺总面积为6950平方米,建筑面积5223平方米,包括地下室共4层,地下室与第一层为商业区,第二层与第三层为做礼拜的大殿,清真寺大殿内一次可容纳3000~5000人做礼拜,具有新疆伊斯兰建筑风格。工程总计投资950万元。2005年6月,拜图拉清真寺被确定为伊宁市重点旅游景点。截至目前已接区内外参观浏览的游客达5000余人。为了增加旅游收入,2006年3月市财政又拨专款对拜图拉清真寺内部进行了装修。

      新疆伊犁地区清真寺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风格形式,并结合当地的气候与建筑材料,形成了伊犁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的特有风貌,与其他地区清真寺相比,又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地域环境、气候特征、建筑装饰材料、文化承传等的特殊性形成了伊犁地区清真寺建筑特有的装饰形式。 

      伊犁地区的清真寺建筑 较多地保留中亚一带的形制,并与当地的材料和建筑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伊犁地区地方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体系。伊宁市有维吾尔族清真寺、回族清真寺、哈萨克族清真寺等,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维吾尔族清真寺装修也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艺术特色。多样化的建筑装饰形式又与伊犁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氛围相关。

      拜图拉清真寺基本上仿照阿拉伯及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建筑形制。拜图拉清真寺建筑装饰艺术最突出的就是装饰纹饰符号以非现实的抽象形态来表现,最大特点是讲究纹样的对称性和连续性,强调精神的美、抽象的美。

      伊宁市有32个民族,也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8.2万人,其中,维吾尔族16万人,维吾尔族人口占全市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人口的比例较高,因此在伊宁市维吾尔族清真寺的数量也比较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伊斯兰教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宗教生活在封闭多年后恢复正常,寺院经济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本着“以寺养寺”和减轻信教群众负担的原则,各地寺院经济重新恢复。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的兴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号召下,伊宁市拜图拉清真寺利用自身优势,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开展了旅游、清真餐厅等 “以寺养寺”的经营,不仅实现了自养,而且还造福于一方穆斯林群众,扩大了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执行,伊犁地区清真寺又陆续得到恢复和重建,伊宁市新建了91座清真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宗教活动在伊犁地区的恢复,伊犁地区伊斯兰教文化再次出现繁荣的势头。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新疆 伊犁 维吾尔族 清真寺

上一篇:我国清真寺概况
下一篇: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清真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