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舞蹈是如何形成的?(组图)
分享到:
2010-03-01 01:10:33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回族,在中国的历史虽说不算久远,但特殊的宗教信仰、奇特的风俗、别具一格的装饰与其他民族都有着鲜明的区别,表现在舞蹈艺术方面也就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回族人民为了寻求生存,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迁居于民间隐身,从而造成回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不为人知。
 


 

回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回族人民的传统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回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审美情趣及宗教信仰。

       那么回族的舞蹈艺术是如何形成的呢?史载:汉时称中亚、西亚一带为“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西域乐舞陆续传入中原。魏晋六朝时,吕光占据凉州得《龟兹乐》(龟兹今武威)。北周突厥族皇后阿史那氏曾带来一批中亚乐舞艺人献于中原。至北朝时西域乐舞较多地传入中原,到隋唐两代则广为传布。《新唐书&S226;回鹊传》内载:“昭武九姓国与回鹊同来。往来京师至千人。”在与中原文化交流中,他们传授了大量的西域乐舞,使中原乐舞受到很大影响。由于中亚各国在唐以后大多改信了伊斯兰教,并成为中国回族先民的主要来源之一,因而这些国家传入中原的民族舞蹈,就不能不成为回族民族舞蹈的源头之一。

       据《中国回族简史》介绍:从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中西交通的打开,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人及中亚各国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和唐宋时期由海道进入中国沿海地区(今广州、泉州、杭州、福建等地)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一道,成为了回族较早的先民。此外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还记载了有关西域的乐舞,如《胡腾舞》、《胡旋女》、《剑舞》、《拓技舞》等,在中国颇有影响,很为唐朝人所喜爱。元代,是回族的主要形成期,元代有专门的回回乐舞机构,由回回人掌管,这说明回族艺术受到元代的重视,可见回族对元代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元末明清之际,回族艺术便开始受到歧视而衰落。而清代的禁律更严。广大回族人民为了寻求生存,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与汉族兄弟及其他民族兄弟混居,顽强地生长在祖国的土地上。在文化上代之而起的就是民间武术与花儿曲调的形成和发展。

       回族在与众多民族的杂居中,为了促进自己的进步,自元代以后大量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使自己的语言、文化及生活习俗和汉族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像民间“社火”、传说、歌谣等很大一部分都融合了汉族文化。比如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回族聚集地区的“花儿”等就是典型实例。一些词意纯朴、曲调高亢辽阔的民间歌曲,相当部分是由传统歌舞演变而来的,如漫花儿。回族人民往往用“花儿”来倾诉内心的世界(除此而外,“花儿”更多用以表达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花儿”也就逐渐成为回族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形式。
 


 

解放后,青海省舞蹈工作者根据“花儿”和青海“八大棍”融合的韵律,创造出了轰动全国舞坛的《花儿与少年》,为回族人民所喜爱,也为发展回族舞蹈作出了典范。

      据调查,有关回族民间花儿之类的舞蹈还有很多,从舞蹈形式、风格和舞姿上看,那种雄健、豪迈、婀娜多姿的舞蹈特点与前西域传入中原的舞蹈十分相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舞蹈 组图

上一篇:全国劳模乐奉献 马学良守望“麦田”20载
下一篇:提议关闭社会网吧政协委员公司网站被黑(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