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青海人”系列报道之化隆人
分享到:
2010-05-06 20:17:54 【来源:西海都市报】 点击:

 羌戎故地 懿德嘉行


  大河之岸的勤劳与质朴

  一

  雪花无休止地从天空飘落下来,似乎不把我们和那辆老式东风车掩埋就不甘心似的。穿上雪衣的大山失去了往日的巍峨,原野从它的脚下延伸开去,银白色的一片。刹那间,车灯熄灭了,原野破碎了,无边无际的寂静压迫过来。寒风蹭着车窗呼啸而过,难道这就是春风拂面?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和哥哥被那辆老掉牙的车终于驮到了化隆县城。漆黑的夜里,我们有的只是瑟瑟发抖,冷风像一只只无形的怪兽,无孔不钻。到县城后,风明显小了。我们小心翼翼地敲开一家旅舍的大门,一口化隆口音的小姑娘急忙招呼我们坐在了她的值班室里,先没有忙着办入住手续,而是给我们倒了两杯热茶。顷刻间,寒冷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个显得有点凌乱的小旅馆里,我们感受到了温暖,那是热茶带给我们的温暖,也是小姑娘送给我们的温暖。

  那是我第一次去化隆。

  人的一生当中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总是给人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也就是从十年前的那个夜晚开始,我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化隆人。这些生活在羌戎故地的化隆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们勤劳质朴、热情好客、温厚善良。通过一件小事,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有点片面?但是,以后的日子里,当我与化隆人打交道时发现,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二

  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的偶然性,但是在这个偶然中又仿佛存在着必然性。十年后的春天,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来到化隆采访。小轿车疾驰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驶向羌戎故地。在走进化隆前,先让我们勾勒一下它的历史。

  公元前443年,被秦人掠去的无弋爰剑历经重重磨难后来到了河湟地区,他把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授给了大家。后来,赵充国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也带进了这片土地,这里渐渐成为了交通重镇。自汉武帝开河西四郡,定湟中,这个地方便成为中原王朝西向拓边、沟通东西、巩固国防的枢纽……

  崭新的化隆县城就在眼前,马阴山像一个巨大的屏障,呵护着这个美丽的地方,勤劳的化隆人世代生活在这里。

  已故的李文实先生是我省著名学者,他是化隆人。根据他的观点,今天的化隆地区,最早为羌族先民所居地。我省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马家窑文化时期半山、马厂类型彩陶等器物遗址好多处,既具有仰韶文化传统,又与当地卡约文化相联系,说明羌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就文化层面来说,从氐羌先民到无弋爰剑子孙的活动为第一层;到吐蕃时代融合吐谷浑、秃发氏等鲜卑族为第二层;元朝以后西域回族和汉族、蒙古族、撒拉族移入化隆为第三层。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传统,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除此之外,化隆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东西文化交通方面的重要性。今天,宁临公路南通甘、川,五河公路直达青南,都取道化隆。而西去新疆,东下兰州,又具有通途可循。古代仰韶文化的西衍等,都与化隆地区相适应。

  三

  我们的采访对象李成虎先生是化隆人。高原的寒风把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吹得黝黑,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他对这片土地的爱和对文学炽热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让他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深刻的见解。

  化隆是个贫困县。也许真是由于贫困,造就了化隆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夸张一点说,中国每个地方基本上都有化隆人的影子,有他们就会有拉面。化隆人远离家乡,在异乡拼搏,将吃苦耐劳的性格发挥到了极点。所以,青海人出差在外,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个面馆,会毫不迟疑地走进去,要一碗大碗牛肉面,好好吃一顿。

  除了吃苦耐劳外,化隆人还重情意。好多在外面拼搏的化隆人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他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回报故乡,或者是带着亲戚或村子里的人一起去外面打拼,一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种相互间的帮助,常常让化隆人引以自豪。也许,真是这种特征,使得化隆人在外地抱成了一团,面对困难共同承担,风雨同舟。

  也许是深厚文化影响的缘故,化隆人还热情好客。化隆有个谢家滩乡,这里的人就体现出了这一点。比如你要到一个人家去借个东西,人家非要把你让到屋里,倒上茶水,寒暄几句后才会把东西借给你,显得异常热情。

  有人说,一个群体的观念、习惯、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无一不是存在条件的产物。今天,化隆人的生活变了,他们也在不断变化着。但是,不管怎样变化,大河之岸的化隆人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作者: 祁万强)

  化隆县地名及方言解析

  化隆:兰州大学汪受宽考证,化隆谷就是今天黑城子的挖龙(汉语称挖龙沟,实际上藏语称沟为隆),化隆就是“挖龙”的古音,意思是土沟。

  巴燕:即拔延的今译,又或译巴音、伯颜,都是蒙古族语言,意为富庶丰饶。

  囊家歹:化隆方言中常有“囊噶娃”。“囊噶”这一名称的含义是有来历的。“囊家歹”就是“南家”的音译,“歹”字是尾音,或者译为“惕”“特”。这个元时蒙古人称黄河以南汉人的名称,在此后的文字记载上逐步消失,而在民间语言中却流传了下来。

  胡都:青海方言中说人厉害时说胡都狠、胡都歹。这是古今音异而形成的异写。《尔雅·释草》:“攫苓含华夸也。华夸为叠韵,可合言,亦可分言。合言为华苓,分言则为华为夸。华苓两字,皆为鄂(古音读都,俗作突)之迭韵假借。”所以,今天青海汉语方言也有沿之于古的。

  (摘自《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李文实)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青海人 化隆人

上一篇:宗教文化与青海地区信教群众的社会生活
下一篇:中外穆斯林欢度主麻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