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一场降雨过后,玉树的清晨显得更加清爽。张生寿也如往常一样,吃了点干馍馍,喝了几口水,穿上那件已经破旧的“工作服”和同伴走出帐篷,走向防洪坝工地。
玉树结古镇赛马场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毗邻扎曲河,张生寿和他的同伴就在这里修筑防洪坝。每年一到这时候,玉树降雨比较多,因此工期很紧。张生寿一边干活,一边不停地用手抓脖子,因长期装卸水泥袋,水泥粉将他的脖子烧伤了,形成一片蟾蜍脊背一样的伤疤。“想去治,但到医院看了后说要植皮,费用很高。我再没管。”张生寿说。
提起他救孩子的事,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当时不管是谁,都会救。我一看河里有个娃娃,手还在动,就跳到河里抱上来了,也没有啥。玉树地震,我们这帮打工的,谁都救过人。其实,韩海祥两口子救人的事那才叫个好哩!”正如他的邻居韩海祥所说,张生寿是个不善言谈的厚道人。
我们有理由把张生寿和他的伙伴们看成是一个小人物大英雄的群体。
韩海祥也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极乐乡后庄的一个普通回族村民,10年前来到玉树打工挣钱。打工、开饭馆、承揽小工程,干过不少活,吃过不少苦。他说他已经是半个玉树人了。地震那天,在赛马场工地上准备干活的韩海祥夫妇立即骑着摩托车赶到格萨尔广场附近的家里,一看自己的房子虽然没事,可周围到处是坍塌的房屋,废墟底下还传出隐隐约约的呼救声。他们两口子立刻拿着铁锹到废墟救人。一个、两个……顾不上吃饭,也不知道时间,一直到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俩救出了七八个人。
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听有人喊:红旗小学边上的砖场里还埋了人!两口子在砖厂又救出了8个人,把他们送到赛马场工地的帐篷内。在几天的救灾中,韩海祥夫妇不仅救了许多人,还在工地上带着人为受灾群众烧水做饭,让他们渡过难关。
“当时开水特别紧张,烧都烧不及。地震的第二天,我叫上我的几个同伴,在工地上搭建了几顶帐篷,让女人们做馒头、做饭。因为,吃的东西有限,我就让男人们喝稀饭,把馒头留给女人、孩子和老人们吃。”韩海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叹地说。
据韩海祥介绍,为帮助那些受灾群众,当时他借了近万元钱买了面,在他的工地上安置了200多名受灾群众。后来灾区的情况有所恢复后,他和妻子一起靠捡垃圾偿还了一部分欠款,现在还有1500块钱没还。
“当时,我们也没想很多。只想多救几个人。我父亲也从大通打来电话再三说:‘不要动别人家的任何东西,只管多救人。如果拿了别人的东西,你就不是我们韩家的人,从今往后也不要进我们韩家的大门。娃娃,人就要凭良心活人哩!’我父亲今年74岁了,他每天都打两三个电话问我救了几个人。我觉得只要婆娘娃娃都平安,就是最大的好报!”说着,韩海祥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妻子。
说起张生寿,韩海祥的妻子说:“救娃娃的生寿人老实,一句谎话没有,话也不多,干活很实在。”韩海祥介绍,张生寿来玉树已经七八年了,每年只回一两次家。冬天装卸货的时候,脖子时常被纤维袋划破,为了多挣点钱,连医院都顾不上去。2008年,他家盖上了新砖瓦房,好日子就是这么奔出来的。
(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祁国彪)
上一篇:猪肉门:甘州严厉查处一个非法加工清真肉品窝点
下一篇:伊斯兰教的本质是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