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发言代表:
第一节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理论视线
主持人:金泽 评议人:郭伟联
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余之聪【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部分时间研究员】
丁 俊【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学院教授】
丁 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甘如诚【建道神学院圣经研究系副教授】
李 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评论:郭伟联
文明在自说自话,流于表面,这是一个很大的,具体的苦难,大把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定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在中国,面对这个对话问题时要面对的现实:处境!
正视这个处境,是对我们对话的一个重要提醒一个反方向的提醒: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在中国,宗教徒的信仰是多元的,身份是多元的,在空间里有机会贡献,积极性很强,有没有另外一个信仰丁隆教授提出宗教对话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建立,群体的情况对对话而已有重要的影响;政治的决定缺乏群里的认同,群体生命力,群体面对多元时,怎样面对的条件:一方面要面对多元,另一方面要保持身份;穆斯林还是基督徒在多元社会中的生存。丁俊教授和甘如诚老师,先知在传教方面的资源有待大家的发掘,在艺术,建筑或其他文明的建构里面,应该发现对话早已发生,正在发生,还将继续发生,这就是要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经典与对话
主持人:张新鹰 评议人:铁国玺
发言代表:
蔡式平【建道神学院信徒领袖培训部主任】
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
沙宗平【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潘世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评议:
蔡式平先生就两个宗教的不同看法,不同宗教的不同说法,认识,宗教故事,宗教传说,不可能互相应征,从蔡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马明良先生,古兰经翻译的作用已近跨文化的意识方面寻找文化的共同点,古兰经的历史,翻译等做了详细论述,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谈基督教圣经的翻译;王新生先生降世的历史背景,对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就是宗教对话的产物,这是更具现代色彩的提法,从根本上进行了分析,更加促进社会的和谐;沙宗平从伊斯兰和基督教,对以后三教的对话进行了铺垫,提出了对话的复杂性个不确定性,文章中指出一些关于对话的出发点、落脚点、方式的问题,对话的宗旨以及条件,这些是新的课题,解决起来应该是比较艰难的;潘世杰谈到对话的集中模式,提出的对话的态度,总结出了对话的四大基础和六大原则。
责任编辑 :贠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