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上的穆斯林
分享到:
2010-11-03 19:32:24 【来源:宁夏网-新消息报】 点击:

 在阿拉善左旗东北部草原上,居住着一个独特的民族群体。他们穿着蒙古袍,说蒙古语,过着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但他们却世代信仰伊斯兰教。当地人称他们是“蒙古回回”或“缠头回回”,他们也说自己是“蒙古回回”。现在,让我们走近这个独特群落——— 

     近30年来,许多学者到这里进行考察调研,探访这一族群的渊源和历史。从已发掘和整理的文字史料看,他们在阿拉善草原上繁衍生息已历史久远。据1983年版的《阿拉善文史资料》载:公元1686年,阿拉善和硕旗王和罗里建旗时,就有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这一带生活。当时和罗里英勇善战,备受康熙皇帝亲睐,先册封“多罗贝勒”(1697年),又加授“扎萨克”印。因此,阿拉善的历代王爷称扎萨克王爷,康熙48年(1709年),和里罗三子阿宝世袭王位,便正式赐科伯尔地区给“蒙古回回”定居(即现在的敖伦布拉格、罕乌拉、巴音毛道等苏木、镇一带),世经300多年至今。

      据蒙古族学者安孟和讲:解放初的50年代,国家民委两次派人专程到这里了解蒙古回回的情况。在确定族别时,依据居住地域、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主要特征,再加之他们人口太少,最终将其认定为蒙古族。为显示其宗教信仰,当地人一直称他们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

     一

     西北二民院丁明俊教授在《中国穆斯林》2006年第三期撰文:《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对其称谓更准确直观,我本人也很认同这一称谓:称他们为“蒙古族穆斯林”十分恰当。既能确定他们的族别,又能体现他们的宗教信仰。 

     历史把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融汇于蒙古民族的大家庭,他们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已完全蒙古化,但却丝毫没有改变他们对伊斯兰教的虔诚,穆斯林的民族特征始终较为完整地传承。在蒙古族和回族的族群中,他们都没有被视作异族,而是和睦相处、水乳交融,各自的风俗习惯和信仰都能得到尊重。

     历史上,在封建王公统治的年代里,阿拉善由4大蒙古部落组成,蒙古族穆斯林有别于其他部落的信仰与习俗,处处显得“势单力暴”。解放初期,他们才有1000多人口,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然而,信仰是流淌在血流中的烙印,特别是《古兰经》中的圣训,是一个信徒终生不能磨灭的。他们说:穆圣把对人对事讲“诚信”、讲“守信”作为伊斯兰的重要信条。对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对真主的信仰就更不能产生丝毫动摇。基于这种播撒在心中的圣洁信仰,上拉善的蒙古族穆斯林也始终如一地坚定着他们的信仰,用他们的诚信浇灌着这个种子。

     二

     期望在新的家乡有一个寄托精神和信仰的场所,建一座自己的“莫其德”。蒙古族穆斯林安居之后,便开始了不懈的努力。清真寺的蒙古语名称叫“莫其德”,是穆民心中的标志建筑,象征真主佑护身边。然而这支仅有几百人的小群体,只能把它当作一个愿望。事实上,这个美好而强烈的愿望,也确实世传了100多年,成为一辈又一辈蒙古族穆斯林的终生遗憾。

       到光绪二年(1875年),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在阿拉善的科伯尔地区,蒙古族穆斯林终于自己建起了一座简易的“莫其德”(安孟和著书说是1852年),莫其德建造于科伯尔巴嘎的沙巴嘎图地方,那时代的牧民,都住蒙古包,砖木结构的建筑还是第一座。初建时虽然还是个洗浴室,但毕竟是穆斯林民众集体活动的场所,能在草原上盖起来实属不易。蒙古穆斯林的先祖们便开始在这里过主麻,讲习伊斯兰教经训。但是简易的莫其德并不真正具备清真寺的功能,连起码的礼拜厅也没有。当时的穆斯林信众们又多次向王府请求,希望能建造一座大清真寺。 

      当时正值阿拉善第八代王爷多罗特色楞在位执政,是阿拉善地区喇嘛教的极盛时期。因为多罗特色楞的爷爷———阿拉善的第六代王爷龙都布苏隆,是北寺(福音寺)的第三代传世活佛,史称“格根诺颜”。他在位12年,即道光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这是阿拉善历史上唯一的政教合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喇嘛教事业推以至崇,就连普通喇嘛的社会地位也陡然提升。当时的阿拉善,由王公贵族和喇嘛共同构成了社会的高级阶层。在这种政治和宗教相结合的社会背景下,穆斯林建寺弘教的愿望受挫,就不奇怪了。此次建寺的愿望遭到王府拒绝后,这些穆斯林又一次打消了建寺念头,屈居于简易的洗浴室的做礼拜,时间长达30年之久。

      1889年,阿拉善大将军阿木尔吉日格勒因卓越战功受到嘉奖,被光绪皇帝御封辅国公爵位(历史上称“安主大人”)。他在科伯尔地区建喇嘛庙时,得知穆斯林想建清真寺,苦苦等待了三十年而王爷不准的情况后,没有再向王爷府申请,便自己作主同意了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同胞建清真寺的愿望。1890年,科伯尔的伊玛目主管筹资,建起了草原上第一座砖木结构的莫其德,起名叫“好力宝莫其德”,当地人称南清真寺。据安孟和先生《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一书记载“……礼拜厅面积12.3m×9.3m,阿訇住房和客房8间24.7m×6.6m,水房厨房8间24.7m×6.6m,共计440多平方米。礼拜厅外檐和廊柱,顶梁等全部用颜料绘制各种图案,外墙码头的砖雕等,是比较美观的建筑”。

      好力宝清真寺历经蒙古族穆斯林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矗立于阿拉善草原上,在蒙古包占据草原的当时,清真寺无疑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它外观庄重大方,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是蒙古族穆斯林神圣的殿堂。随着好力宝清真寺的建成,这里的穆斯林在宗教信仰方面争取到了他们应有的、平等的地位。

     随着穆斯林人口的不断增加,寺内活动日益频繁,好力宝清真寺已不能满足教民的需要。1920年,伊玛目大主管谢泽生又申请王府批准,在科伯尔巴嘎的别格太地方,建起了第二座清真寺,并以地名命名,称“别格太清真寺”,全部采用砖木结构,其造型和规模都超过了好力宝清真寺。至此,在科伯尔地区的穆斯林聚居区,已有两座清真寺,诵经礼拜有了更多场所,极大地方便了主麻、古尔邦等节庆活动。然而,别格太清真寺在文革期间未能躲过劫难,被完全摧毁。直到1986年,应广大教民申请,阿左旗人民政府出资援助,才恢复了别格太清真寺。重建的别格太清真寺礼拜厅88平米,另有7间房屋,就其规模、工艺和外观等,大不如前,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阿拉善草原上的蒙古族穆斯林,历尽沧桑,发展至今,凭着他们的勤劳、善良和顽强,在科伯尔地区创造了辉煌和文明。现今的好力宝清真寺和别格太清真寺,仍在继续发挥着作用,也同时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大草原 穆斯林

上一篇:齐向东称工信部和公安部已介入360腾讯之争
下一篇:中国今年最后一批哈吉乘包机离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