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藏沟鲜门拱北
分享到:
2011-11-14 15:01:34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鲜门”属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的支系之一;“拱北”是门宦道祖的墓地,又是继任道主的静修之地,同时也是教徒的宗教活动场所。 鲜门以其创始人鲜美珍的姓氏而得名,鲜氏系青海湟中县人,生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殁于1739年(清乾隆四年),终年78岁。他9岁入西宁北关大寺学习经文,15岁时,随来青海西宁的穆罕默德第二十五世后裔赫达叶通拉希学习教理,后在麦加朝觐时,接受了虎非耶学理,静坐参悟,创立了鲜门门宦,取道号“阿来福费赫勒”,教徒称其为“柱子太爷”。鲜美珍创鲜门门宦后,按虎非耶教理中守贫、苦行、禁欲的道法,在家隐居修道。9年后,云游甘肃、宁夏、河南、江苏等地传教,信教者较多,先后收授门徒8人。病逝于河南省朱仙镇。教徒们将其“古土卜”(灵)安放于朱仙镇桥门外,建造了拱北。据说,数年后,鲜美珍的门徒马殿公等8人,依鲜美珍临终“睡要睡在西宁黄花台”的遗愿,到朱仙镇迁灵,将鲜美珍的古土卜重葬于西宁黄花台(今西宁杨家庄)。清同治年间,鲜美珍拱北被毁。1986年重建。重建的拱北为钢筋水泥结构,起脊大殿三间,殿中安放鲜美珍古土卜,名曰:“福寿堂”。鲜美珍是个有学识的虔诚教徒,他晚年著书颇多,论述伊斯兰教理学,逝世后均佚失。
 
  鲜美珍临终前,由于长子鲜华哲尚幼,故将“可海日”(教权之印)交付他的阿文教师、第一门徒马殿公代传教门。后鲜华哲长大成人,继为二辈道主,人称“华者太爷”。马殿公于1744年(清乾隆九年)逝世,终年91岁。鲜门后裔为纪念他代掌教权,在平安县巴藏沟上马家村的卧牛山顶修建了马殿公拱北。后被人们称为上拱北。上拱北占地1.2亩,砖木结构,由前后两院组成,坐北朝南,前院有砖雕照壁、山门、两侧厢房组成,从二道罗汉门进入后院,院内正中为面阔三间的欧山式祭殿,内有马殿公古土卜。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大量采用砖雕和木雕,造型生动,院内松柏参天,环境幽雅。

  鲜门三辈教主鲜诚德执掌教权后,先在西宁黄花台拱北静坐修道13年,尔后循先祖传教地进行传教,教徒称他为“川里太爷”。63岁病逝于平安县巴藏沟乡,教徒们筹资修建了拱北。此拱北位于平安县巴藏沟上马家村凤凰川,与上拱北近在飓尺,后被人们称为下拱北。凤凰川拱北建于嘉庆年间,是鲜门拱北中建筑规模较大较好的一个。此拱北占地3亩,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已被毁,后院2门为罗汉门,两侧有砖雕墙壁,各长3米,高1.5米,其上有造型奇异的砖雕梅花图各50余朵,左右梅花壁中间,各有一幅形状不同的“寒雀弹梅”的砖雕。梅花墙背面各有“松鼠拉葡萄”的大幅砖雕。后院正中为三转五歇山式祭殿,殿内前面为三辈道主鲜诚德的古土卜,后面为五辈道主鲜林园的古土卜(二辈道主鲜华哲的拱北在兰州市南坪;四辈道主阿什盖·丙两海的拱北在宁夏固源县挂麻沟;六辈道主鲜王凤的拱北在平安县巴藏沟乡)。古土卜埋于地下,地上为木质格体,呈半圆形,高约1.2米,宽约1米,长约2米,上面覆盖着教徒们献上的厚厚的彩锦。后院东、西、北面围墙正中为起脊照壁三面。东、西照壁有大幅“兔吃白菜”、“松鼠吃芭蕉”的砖雕。下拱北建筑古朴典雅,砖雕比比皆是,造型生动,细腻逼真;院内檀香树芬芳四溢,松柏参天,显得宁静而神秘。

  与下拱北一墙之隔,为鲜美珍之母合海太太的灵堂,舍海太太原葬于西宁,1986年由教徒迁至凤凰川,其古土卜安放于一进三间的灵堂中。

  在上、下拱北附近,还有一座“空昂拱北”。内有一根石柱,传说是道主在此显灵,后修拱北进行纪念。空昂拱北占地1亩,道号“古土卜然巴尼”。
 
  鲜门七辈道主由鲜进祥执掌。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鲜美珍生日和七月二十九日鲜美珍之母舍海太太的祭日,为鲜门的大的宗教活动日。这时,平安县巴藏沟上、下马家村、清泉村、沙沟乡四方顶村千余名信教群众前来进行祭奠和其它宗教活动。此外,青海的门源县、化隆县、乐都县、西宁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源县、西吉县的部分信徒也到此进行宗教活动。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巴藏沟 鲜门 拱北

上一篇:甘肃临夏刘门拱北
下一篇:鲜门门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