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与欧洲列强争胜—明末清初海商集团崛起
分享到:
2011-01-18 14:40:09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
月港是明朝廷因倭患而被迫开放的唯一港口,朝廷允许海商通贩东西二洋,东洋指菲律宾,当时由西班牙人占领;西洋指东南亚其他地区,当时是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月港商人扬帆出海,加入到一个刚刚建立的全球贸易体系之中。

 鼓浪屿郑成功:这是屹立在厦门鼓浪屿东端的郑成功雕像,他仿佛还在检阅他庞大的海上船队。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领水师横渡海峡收复台湾,中国传统海上力量与西方舰队进行首次大规模对决,谱写了中国海权史上一曲雄壮的史诗。摄影/朱庆福

  明初中国船队退出印度洋之后,阿拉伯人填补了海上权力真空。……

  西班牙人来到中国附近比较迟。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成功。1571年,横渡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征服了菲律宾群岛,以马尼拉为据点。菲律宾是月港的主要贸易对象,月港商人运送丝绸和瓷器到菲律宾,西班牙人把美洲白银运来与中国人交换。从菲律宾回来的中国商船,满船舱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和大米。

  “月港原来有7个码头,现在只剩一个容川码头比较完整。”我去漳州月港采访的时候,80岁的蔡钟炎先生说。他是原海澄中学的历史老师,关心乡土历史。他领我们去看了那个孑遗的容川码头。大榕树下,很窄的一段石板路,斜斜伸入九龙江浑浊的河水里。这里是九龙江入海口,河面开阔,也有涨潮与退潮。

  我站在榕树下,难以想象这样一个简陋的小码头,会是名闻中外的月港遗址之一。即使7个码头都在,也相差甚远。我在海澄的街巷里转来转去,为它们的简陋与平凡而震惊。两百年的繁华,半个世纪的鼎盛,数不清有多少财富经过月港,结果什么也没留下,甚至没留下一幢豪宅、一条通衢大道。九龙江每时每刻把大量泥沙搬运到海口,晏海楼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当年濒临江海,今天它与九龙江已经隔了数百米的旷野,成了屋舍、菜地和田亩。倘若当年的双桅大船从菲律宾星夜返航,只怕要搁浅在陆地上。

  倭乱使日本人形象大坏,明王朝禁止与他们做生意。愈禁止利润愈高。许多商船出月港后先西行,到了外海再东折赴日本,进行走私贸易。《天下郡国利病书》称:“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其来也,又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因为巨大的利益和风险,日本航线崛起许多武装走私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是郑芝龙。

  郑芝龙是福建南安人,年轻时去澳门投奔舅父黄程,学会了葡萄牙语,又随海商李旦的船队前往日本贸易,娶日本女子田川氏,1624年生子郑森(后改名郑成功)。李旦死后,郑芝龙接管了他的产业,迅速扩张,不久接受明朝招安,荡平群雄,确立了东南海上霸主的地位。史籍称:“当是时,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堪敌国。”

  明清鼎革,郑芝龙转而投靠清朝,但这回被人耍了,送了身家性命。他的儿子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抗清,建立起一支更强大的海上武装。《海上纪略》说:“成功以海外弹丸之地,养兵十余万,甲胄戈矢罔不坚利,战舰数以千计,又交通内地,收买人心,而财用不匮者,以有海洋之利也。”郑成功建议隆武帝(即南明绍宗朱聿键)“通洋裕国”,将发展海外贸易作为反清复明的基本国策。我觉得,郑成功是第一个具有近代海洋意识的人,他彻底抛弃了农本商末的观念,坚信商业也能立国。他的海上优势是建立在海洋之利的基础上,并且为捍卫海洋之利而存在,故能持久。

  起步较晚的两个海洋大国荷兰与英国绝望地发现,世界已经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分割完毕,除了做海盗,发动战争,没有别的办法。英国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走印度;荷兰人则进入南中国海,占领爪哇岛,1604年占澎湖,1624年又占台湾,袭击月港至菲律宾的航线。

  当17世纪中期,南中国海上存在着四股势力: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郑成功。比较起来,郑成功的处境最为艰难,一方面要同欧洲列强竞争,另一方面要同清军作战,腹背受敌。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这是锐不可挡的西方新兴殖民势力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的一次重挫,中国人因此在东亚获得了局部海权优势,建立起台湾通贩世界各地的贸易航道。可惜郑成功英年早逝,如果天假其年,以他的雄才大略,也许最后会从菲律宾群岛上赶走西班牙人。在清朝意欲攻台前,郑氏集团的将领们拟向外发展,向郑经(郑成功之子)建议“愿领兵船征吕宋,以广地方”。但这个时候,即使实施该方案,一伙残兵剩将也未必有把握了。

  在清廷眼中,台湾并不重要。……此后两百年里,东亚海域的控制权落在欧洲人手里,后患无穷。(撰文/萧春雷 供图/陈悦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10期)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郑成功 欧洲 列强

上一篇:142团清真寺组织学习兵团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
下一篇:《济南穆斯林》杂志举行改版十周年庆祝大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