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新华外国语学校董事长韩福明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认识了一位撒拉族同胞,他就是青海伊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西宁新华外国语学校董事长。眼前这位头戴白丁帽,身穿黑色羊绒大衣的中年人,乍一看感觉有50岁开外,经过交谈才知道他原来是1970年出生的,刚刚40出头。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远比一般同龄人要成熟稳重。
西宁电视台采访新华外国语学校董事长韩福明。伊兰摄
说起往事,这位身高一米八的汉子娓娓道来,有几次竟然泣不成声。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地处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刚刚小学毕业的韩福明(小名黑紫热),迫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奈辍学。开始他只是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琐事——担水、饲养牛羊、背粪等。等年事渐长,开始跟着父兄(父亲在旧社会当过兵,在藏区和农区之间贩过蔬菜水果,当过黄河羊皮筏子组长;解放后又当过生产队队长,做过小买卖。)学做生意。起步阶段只是在村子里摆个小地摊,卖些日用杂货。一晃眼5年多过去了,虽然钱挣的不多,但锻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仅15岁的韩福明跟着自己的大哥开始走出大山,来到西宁打拼。在城东区下南关租房居住,帮助大哥从事牛羊皮、毛绒和冬虫夏草等收购生意。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爬山涉水,苦苦支撑着小本生意,尽心尽力替大哥打理买卖。
后来又辗转到海南州兴海县唐乃亥乡收购牛羊皮、毛绒和虫草贩运到西宁找买家出售,经过五年多的奔波成了当时村子里第一个万元户。
家乡妇女培训班现场。
接着在城东区周家泉合资开办了福利绒毛厂,员工主要是来自弱势群体——特困户和残疾人,为社会解决了这些残困人的就业问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然后,又在西藏那曲和西宁之间收购、贩运、出售虫草,同时带动家乡的亲朋好友走出穷乡僻壤,开创自己的事业。
到上个世纪90年代,通过近10年的摸爬滚打,年仅25岁的韩福明在生意场上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俨然是一位左右逢源的老板了。但他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厦门、深圳、汕头、广州、成都等。于是在西宁从事收购批发业务,把虫草发往全国各地,使青海的虫草开始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转身成为众所周知的大家闺秀。
上一篇:穆斯林著名青年女作家君悦·马君意外归真
下一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鲜德全阿訇因病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