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科技文化
分享到:
2013-10-24 11:02:34 【来源:】 点击:

一、伊斯兰科技文化的成因

伊斯兰科技文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古兰经》和《圣训》的启迪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决定该社会科技兴衰的首要因素。《古兰经》号召说:“你们要观察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10:11)《古兰经》还启发说:“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利人航海的船舶,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借它而使已死的大地复生,并在大地上散布各种动物,与风向的改变;天地间受制的云,对于能了解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2:164)《古兰经》的行文,常常使用一些思辨的或反问式的询问提示或启迪人们,动脑筋,用理智,多观察,多思考。《古兰经》反问道:“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难道相等吗?”(39:9)


    《古兰经》在号召人们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一些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古兰经》指出:“太阳疾行,至一定所。”(36:38)这就告诉人们,太阳并不是恒而不动的天体,而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古兰经》还对生命的起源做了一些揭示,指出:“我用水创造一切生物。难道他们不信吗?”(21:30)。这些经文对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身都有启迪作用,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界种种奥秘的热情,调动了人们研究自然,开发自然,造福人类的积极性。


    《圣训》对于鼓励和嘉奖追求知识、钻研科技的例子很多,如:“求知,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求知,从摇篮到坟墓”;“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等等。


    由于《古兰经》和《圣训》从信仰的角度鼓励人们求知治学,钻研科技,因而对于穆斯林而言,此项工作,不仅能带来各种福利,具有世俗的意义,而且还是一项“功修”(Ibadah),作为一种获得真主喜悦的途径。从而成为穆斯林献身科技事业的巨大精神动力,成为伊斯兰科技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2、穆斯林的大胆探索


    翻开世界历史,人们都知道,伊斯兰自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之后,迅速得到广泛传播。第一、第二代穆斯林凭着满腔热情,开疆拓土,先后征服了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国家,这个国家的版图西起大西洋和西班牙,东至印度和中国边界,北到法国南部,南抵印尼,真可谓泱泱大国。


    在倭马亚王朝(公元761—750年)和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以及西班牙的倭马亚王朝(公元756—1031年)期间,版图辽阔,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穆斯林在《古兰经》和《圣训》精神的鼓舞下,积极从事科技事业,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使伊斯兰科技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


    如果我们把同时期的欧洲各国基督教统治者和伊斯兰国家的哈里发的科技政策做一对比,那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差距。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基督教统治者提倡繁琐的经院哲学,压制科学,摧残科学家。而伊斯兰国家的统治者,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结合当时国家的实际需要,毅然高举科学文化的大旗,成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项资金,奖励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倭马亚王朝不断聘请专家、学者,把一大批曾受高等教育的人集中于首都大马士革,以国家的力量支持他们研究各自精通的学科。这个王朝还于公元700年建成一座规模相当宏大的天文台以利天文学的发展。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公元754-775年)当政时期,把大马士革的科研工作者迁移到新都巴格达,并下令将各门学科的外文著作译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公元786-809年)和第七任哈里发麦蒙(Al-Mamun,公元813—833年)更是科技事业的大力扶持者,后者建立一座名为“智慧宫”的研究院,罗致专门人才,研究各种自然科学。


3、对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中国等异域科技成果的吸收引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伊斯兰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穆斯林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对异族文化的精华采取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积极吸收和引进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中国的优秀科技成果,从而充实和丰富了伊斯兰科技文化的内容。


    早期的穆斯林,大都出身在阿拉伯半岛,虽有坚定的信仰,但毕竟视野狭小,缺少科技文化知识。但是走出茫茫沙漠的穆斯林,因为没有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包袱,对异族文化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其精华,甚至心神向往,急于求得。


    穆斯林主要是通过翻译吸收引进希腊、罗马科技成果。翻译专业始于倭马亚王朝,期间已有穆斯林个人从事零星的翻译活动,但缺乏周详的计划。到了阿拔斯王朝,由于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加上与拜占庭的关系有所缓和,翻译事业有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国家投入巨资,建立机构,组织人力,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支持。在哈里发麦蒙的扶持下,穆斯林学者和非穆斯林学者争赴君士坦丁堡、塞浦路斯等地,搜集古籍,进行译介。麦蒙兴办学校,创建天文台,建立“智慧宫”,科学研究走入正规化、规模化。担任过智慧宫主持人的萨拉姆是有名的数学家,麦蒙曾命他注释过托勒密的《天文表》。侯奈因·伊本·易斯哈格(公元809-873年),是一位景教徒,麦蒙委任他做图书馆长、科学院院长,负责全部翻译工作;结果,他翻译了许多书,尤其是把格林的全部医学著作从希腊语译成阿拉伯语和叙利亚语。格林所著《解剖学》的七本希腊语原本,早已遗失,幸赖阿拉伯语译本,得以流传至今。另外,希腊的大量天文历算著作、几何著作都被其他穆斯林学者译成阿拉伯文。


    穆斯林接受印度文化的东西也不少,不但有哲学、宗教、文学方面的内容,更有数学与天文学方面的成果,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本来住在无垠的沙漠里,观察到的无非是炎炎烈日,滚滚热浪,闪烁的群星,悠悠的明月,狂舞的风沙。万里黄沙,东西莫辨,全靠观察星象来指引方向。伊斯兰兴起后,各地穆斯林每天按时作五次礼拜时,必须面向麦加克尔白(天房),白天靠太阳,夜晚察星位,才能确定克尔白方向。因此穆斯林十分重视星象学。而印度的星象学也很发达。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命人翻译印度的天文学著作,其中《信德罕德》就被法撒利译成阿拉伯文。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启发了穆斯林对这两门学科的浓厚兴趣。进而翻译了托勒密和欧几里德的著作,并作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如今流行于世界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穆斯林从印度引进了这种数位,然后又传入欧洲。因此阿拉伯穆斯林称之为“印度数字”,而欧洲人则称之“阿拉伯数字”。


    穆斯林还吸收引进了中国的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文化精华,尤其是造纸术的引进,大大便利了记录、誊抄、校正、诠释、著作、翻译等工作,对伊斯兰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在各大城市、特别是在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盛况空前,学者们争先恐后地拥向书店,搜寻资料,钻研科技。


    由以上可知,伊斯兰科技文化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古兰经》和《圣训》从信仰角度对科学研究给予鼓励和嘉奖,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政治、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向穆斯林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伊斯兰国家介于三大洲之间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境内众多的民族,多元的文化向人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遇,尤其是以麦蒙为代表的统治者,气度恢宏,胸襟豁达,广求各方人才,大搞智力引进,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只要有真才实学,则多多益善,相容并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了这三个因素,才使得伊斯兰科技文化接出了丰硕的果实。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科技 文化

上一篇:伊斯兰国家科技投资在急追
下一篇:2013什么是双11?双十一是什么节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