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 张瑞祥
在首都北京正北方约三百公里处,有一个湖光山色秀美怡人的地方叫多伦。
今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史称“多伦淖尔”(蒙古语,七个湖泊之意)。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击败漠西准噶尔部噶尔丹进犯。翌年5月,康熙帝亲赴多伦淖尔,以隆重的阅兵、赐宴等形式会见内外蒙古诸部,逐一封赏抚慰,进一步确立了清廷对外蒙古的统治地位,史称“康熙会盟”。会盟期间,康熙帝答应蒙古贵族“愿建寺以彰盛典”的请求,先后在此建“汇宗”、“善因”两座规模宏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把两寺定为蒙古喇嘛教的中心寺院,各地朝拜的人员日益增多,从而使多伦成为漠南藏传佛教中心。多伦因庙而兴,渐成集镇。京津大商号持龙票纷至沓来,晋、冀、鲁、豫等地商人亦云集此地而开旅蒙商贸之先河,遂使多伦日趋繁华。后来乾隆帝巡幸于此,更使多伦蜚声长城内外。道光、同治年间,因旅蒙商的不断加盟、发展,多伦成为北方民族贸易的主要集散地,由此被誉为“漠南商埠”、“塞外重镇”。当时多伦的人口已逾十八万。
随着商业的繁荣,多伦的牛羊屠宰、皮革毛绒、茶叶、餐饮等行业逐渐发展起来,素以经营这类行当称强的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的一些回族人陆续迁入此地。回族人口的大量拥入,使得伊斯兰文化得以在这里弘扬。从清代雍正年间到光绪年间, 并不很大的多伦城内建起五座清真寺,分别以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命名。南寺为雍正年间建筑,是多伦最早的清真寺,占地面积约七百五十平方米。西寺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占地两千八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七百五十平方米。东寺始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占地两千八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七百余平方米。北寺为乾隆末年建筑,是多伦最大,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清真寺,占地近三千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一百余平方米。中寺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筑,占地约九百二十平方米。各寺的始建和之后的扩建均由当地回族人发起主持,广大穆斯林捐献乜贴作为建寺的经费来源。各寺规模虽有不同,但其结构、布局、风格基本一致。主要建筑有大殿、讲堂、沐浴室、配房等。寺院整体布局严谨,造型古朴典雅,墙体殿顶全部采用青色砖瓦,色调和谐庄重,内外装饰美观,大殿前抱厦、后窑殿,其上“望月亭”是寺内最高建筑,一弯风磨铜上弦新月竖立在望月亭中绿色宝瓶之上。殿堂内外墙壁、顶柱、门额悬挂有汉文、阿拉伯文条幅、匾额;殿堂台基用花岗岩方石砌筑;院内通道多用条石或青砖铺砌。每逢主麻日或开斋节等重要时日,回族穆斯林都要沐浴更衣,分别到就近的清真寺参加活动,给原本繁华的多伦城平添了多元文化的色彩。
多伦县南临京津冀,北衔大草原,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战略地位十分显要,因而成为兵家争夺之地。
一
1933年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热河,随之向察哈尔进军。5月11日,以日军浅田、佐藤、七田为顾问,李守信为司令的伪热河游击师侵占察东重镇多伦。不久,沽源、宝昌、张北等县相继沦陷。
在察哈尔告急,国民激愤,南京国民政府的代表与日本谈判签订《塘沽协定》的历史关头,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正义主张的感召,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将军5月26日在张家口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的中共党员吉鸿昌,即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他们奋勇杀敌,6月下旬至7月初,连续收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县。7月7日,吉鸿昌率部兵临多伦城下,随即与敌接火。此时的多伦,不仅有守城伪军近万人,而且日军为迎战吉鸿昌,特将驻承德的荒木骑兵旅团和重炮队调到多伦,并在城外构筑号称“八卦阵”的三十二座炮台,挖掘内外相连的交通壕,架设了电网等工事,以加强防守。加上有毗邻日军空军的支持,自恃“固若金汤”,气焰十分嚣张,不把同盟军放在眼里。同盟军连续几昼夜浴血攻城都屡屡受挫,其间,吉鸿昌曾亲率敢死队匍匐前进,拼死强攻,仍未攻克。
为减少部队伤亡,吉鸿昌决定暂停强攻。他了解到此地有几座清真寺分别坐落在县城各处,若在此关键之时给它们派上用场岂不妙哉!吉将军昔日曾在宁夏省任过主席,对回族的宗教民俗有基本的了解。遂派人乔装进城,嘱其通过秘密方式及回族礼仪与清真寺阿訇取得联系,以求共商歼敌夺城之计。
日伪入侵后的多伦乌云蔽日,各族民众饱受其辱。义愤填膺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琢磨着如何起来抗争。就在人们欲抗敌却苦于群龙无首之际,吉鸿昌的同盟军及时赶到。人们表面若无其事,其实个个心里乐开了花。但眼瞅着酣战数日不见自己的队伍破城,人们的心里又无不焦虑万分。恰在此时,清真寺里来了吉鸿昌派来的秘密使者。
阿訇、乡老们喜出望外。他们与吉将军的密使一拍即合,商定由同盟军派四十名士兵扮做运柴送菜的回民苦力,分散潜入城内,然后藏匿在东西南北中五座清真寺内,届时以点燃篝火并鸣枪为号,里应外合,夺取县城。
由吉将军的副官率领的四十名士兵很快潜入城里,按照事先约定,他们大部分住在房舍较为宽敞且靠近敌人屯兵所在地的北寺,其余的分散住到另外四座清真寺中。期间,他们零星出动,侦查城内路径,侦探敌军部署,往来传递情报,作好战前准备。
7月12日夜,城内突然枪声四起、火光冲天,那四十名士兵与闻讯而来的回汉民众各持枪械或镐斧利刃,呐喊着冲向敌军,早已守候在城外的同盟军立即全线发起猛攻。顿时,敌伪如“沸汤浇蚁穴”乱作一团,同盟军乘势从北、西、南三面破城而入。经过三个多小时激烈巷战,至13日拂晓战事取得决定性胜利,而远在百里之外的日军飞机此时欲升空救援已为时晚矣。溃不成军的残敌从东门落荒而逃,失守七十二天的多伦城终于回到中国人民手中。多伦百姓群情激奋,他们欢庆的头一件事,就是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同盟军入城。吉鸿昌将军当日应阿訇之邀住在清真北寺。
7月13日是星期四,各清真寺都举行了祈祷平安的诵经仪式。回族穆斯林奔走相告,欢聚在清真寺宰鸡宰羊做油香庆祝胜利。熟知回族习俗的吉将军出乜贴白银二十元,为清真北寺里做油香添锅。
吉鸿昌十分赞赏多伦各族各界的爱国情怀,尤其感念清真寺的阿訇和众多的回汉群众置生死于度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壮举。虽然军政事务缠身,吉将军还是拨冗于14日去清真中寺看望阿訇和回民群众,由衷感谢大家的爱国壮举,同时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在当地回族代表人物马兰亭先生等的陪伴下,吉将军头戴白布礼拜帽,身着浅灰长袍,和闻讯赶来的回族百姓共进了午餐。
同盟军纪律严明,受到各族群众的热诚拥戴。几乎所有的回族商号都参加了为同盟军捐款捐物的义举。一位回族掌柜把自家鞋号里现存所有适合成年男子穿的鞋袜全部捐献;还有一家姓丁的烧饼铺把当日做的百十斤面的吊炉烧饼全部无偿送到军营。
吉鸿昌收复多伦,将日寇驱出察境的捷报迅即传遍华夏大地。由于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解放的第一座重镇,因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当时有一首诗中写道:“殷殷碧血遍荒郊,旷世勋名万古流。报道山河归故主,满廷贼桧尽含羞。”长城内外举国欢庆,多伦县亦因此名扬海外。
可是,蒋介石非但不表彰抗日同盟军的辉煌战绩,反而以“全面抗战尚未爆发,该军妨害统一政令、破坏国策”为由,令何应钦率重兵逼近察哈尔,牵制、打压抗日同盟军。8月8日,在日军和蒋军前后夹击下,抗日同盟军被迫退出多伦。当地各族民众挥泪送别。回民商号和穆斯林群众共同集资买来十一头牛,请阿訇过刀煮熟后,用纸分包成若干包送给同盟军,以便途中食用。同盟军不愿增加群众负担,派军需官以每头牛二十元的市价送来二百二十元钱请清真寺代为转付,清真寺坚持不收。直至翌日由最后撤离的部队与回民代表几番“交涉”,大家在无奈之下才按每头牛十一元的价格收了款。
虽然三日后日伪军重新占领了多伦,但此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全国军民提供了正义在胸、抗战必胜的活生生的样板和强大精神支撑,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夺取一城一池本身。
上一篇:张国焘最喜欢的红军女团长战死沙场内幕
下一篇:西北马家军之骑八师中原抗日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