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制度下西亚、北非近代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
分享到:
2013-02-01 23:53:13 【来源:网络】 点击:

    埃及的启蒙运动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基础上发展。阿里当政时期(1805—1849)实行富国强兵政策,进行了系列的内政改革:创办学校、发行报纸、注重向西方学习、大量派遣留学生。阿里的文化政策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打下了基础。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报刊成为传播启蒙思想的工具,归国留学生成为启蒙运动的主力军。埃及现代启蒙运动主要体现为塔哈塔维的启蒙思想、爱资哈尔大学的宗教改革维新派和卡米尔的启蒙活动。

 

    埃及现代启蒙运动先驱拉法尔·塔哈塔维(1801­—1873)是一个新型知识分子。塔赫塔维出生于上埃及苏哈支省的塔赫塔城,祖辈是先知穆圣的亲族,1817年塔赫塔维进入开罗的爱资哈尔经学院学习,1826—1831年留学法国。他在留学其间广泛涉猎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深入研读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深感西方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行政体制的先进。他立志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启蒙埃及民众,推动社会变革。回国后,他撰写了记述法国社会风貌和政治情况的《巴黎掠影》,向国人传播科学民主思想。他的主要精力用于著译,翻译出版西方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农业、水产、医学、工程学、建筑学、军事等多学科的各类书籍,译著达2000多种。而且他不满足于直接的简单的译介,而是以自己的理解对原著进行编辑,加工和再创作。“塔赫塔维作为现代阿拉伯世界第一位启蒙思想家,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不仅留下了一大批译著,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4]他在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他推崇自由民主,认为建立在公正良好的法律之上的自由,是使国民生活幸福而和国家强盛最主要的途径。塔赫塔维将自由分为五类:(1)自然属性自由,这种自由与生俱来,如吃、喝、行走;(2)行为自由,具有社会属性,包含社会行为,道德规范;(3)宗教自由,自由不应超出宗教(伊斯兰教)的根本精神;(4)民事自由,指个人的生存权力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5)政治自由,国家对其每一个公民的合法财产及自然属性自由的保护。他主张采用和借鉴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谋求伊斯兰社会的发展;他强调教育和舆论的积极作用,认为教育是传播知识和美德的最佳途径,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启蒙民众心智,公众舆论是匡正时弊的重要武器。

 

    爱资哈尔大学是有千年历史的著名伊斯兰大学。从19世纪70年代起,这所大学是阿拉伯“文艺复兴”的中心,是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堡垒。之后的百余年里,埃及著名的学者、诗人、文豪和革命家,大都出自爱资哈尔大学。1871—1879年伊斯兰世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马鲁丁·阿富汗尼来到爱资哈尔大学执教,其改革思想吸引了一批教师和青年学生,以阿富汗尼为中心,形成了改革传统伊斯兰教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阿富汗尼的学生和朋友阿布杜。

 

    穆罕默德·阿布杜(1849—1905)出生于下埃及一个农民家庭。1865年进入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曾向校方要求改革教育制度。1872年在哲马鲁丁·阿富汗尼的影响下,开始宣传伊斯兰教的改革。1872年阿布杜获爱资哈尔大学学者称号。1877年毕业后,一面从事教育工作,一面探索埃及社会和宗教改革,发表文章抨击社会腐败,呼吁改革,以其唤醒民众的蒙昧。1881年因被控参与埃及民族党人起义,被英殖民主义当局流放3年。流亡欧洲期间,与阿富汗尼在巴黎共同创立旅欧穆斯林组织“伊斯兰团结协会”,并创办会刊《最牢固的纽带》,号召“穆斯林从沉睡中苏醒,进行宗教改革,富国强兵”,以反对西方殖民主义。1885年应聘去贝鲁特皇家学校任教,讲授伊斯兰哲学、逻辑学、文学、修辞学、伊斯兰教历史、教法等课程,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与著述。1889年阿布杜获准回到祖国,1895年以政府代表身份担任爱资哈尔大学校务委员,大力推行教务改革。阿布杜无论是在爱资哈尔大学学习,还是在爱资哈尔大学工作,改革弊端,推动进步是以一贯之的。尤其是对传统伊斯兰教的改革方面,阿卜杜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界一般把阿布杜的宗教改革称为“现代主义的宗教改革”,“从实质上看,他所提倡的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宗教改革与复兴的思潮和运动。”[5]阿布杜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学说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改革伊斯兰教,使之回到早期的“纯真”状态;破除迷信和陈规陋习,根据《古兰经》和圣训原则,自由运用理智进行新的教法演绎,使伊斯兰教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第二,宗教与理性是互补的,宗教与科学之间也是一致的。科学是对自然的理性认识,而自然是真主的造物,宗教是真主的启示,它们都源自真主。相信以理性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人类行为能过改变人类现状,把伊斯兰教和现代科学糅合在一起;第三,按苏非派学说建立社会道德体系,提倡穆斯林之间互相支持。他不把礼拜、斋戒、天课、朝觐当作宗教仪式,而将其纳入苏非主义的道德范畴;在穆斯林家庭法中引进某些改革措施,提出很多权威性的法律见解,如批判一夫多妻制、赞成在有息的邮政银行储蓄等,并颁布实施了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第四,主张通过人民革命和伊斯兰各国人民之间的联合,推翻殖民主义占领和本国的专制政体;通过恢复早期的伊斯兰信仰,提高民族自尊精神,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改革教育,改革阿拉伯文风;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奋发图强,反对“宿命论”。他的重要著作有《伊斯兰教一神论大纲》、《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等。他的理论与实践对近现代穆斯林思想的发展和社会变化,起了推动作用。

 

    爱资哈尔维新派的改革启蒙主要在宗教领域,是由宗教改革出发而涉及社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更年轻的知识分子活跃起来,他们在英国武装占领埃及(1882)、民族运动高涨的情势下,以各种方式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在民族独立和个性自由的双重启蒙中推进社会变革。他们在阿拉比[6]领导的“祖国党”之后,于1907年组建新的“祖国党”,政党创建者和领袖是著名的青年政论家穆斯台法·卡米尔(1874—1908)。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文学

上一篇:坚持与放弃的理由
下一篇:伊玛目与公交司机——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