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
分享到:
2014-06-18 11:47:01 【来源:】 点击: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清初全省回民总数大约有82.8万,经过康、雍、乾、嘉、道五朝两百多年的休养生息,至咸丰朝时发展到170万口左右的规模,大约占当时全省人口总数的12.3%。同治元年(1862)陕西省爆发了著名的回民战争,短短六七年间,回民人口损失总数高达155万。战后,全省回民锐减至15万口左右,而陕西境内幸存回民尚不足5万口,人口损失的比例超过91%,年平均损失率高达42%。同治年间的回民战争,不但使陕西历经二百多年逐步积累起来的回民人口丧失殆尽,而且还摧毁了回族继续发展的基础,改变了全省人口的民族结构,直到今天陕西回族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清初的规模。关键词:清代、陕西、回族人口、战乱、灾荒

  一、问题的提出清代西北诸省是我国回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而同治元年(1862年)以前,陕西省又是西北诸省中回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省份之一。

  根据目前已知的史料粗略估计,其人口规模当在百万以上。1862年陕西省爆发了著名的回民战争,在此后的六、七年的间,陕西全省尤其是人口稠密、富甲一方的关中地区成为相互厮杀的战场。其间,大批回民惨遭杀戮、驱逐、饿毙、疫毙,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此后,虽经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直到1953年第1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回族人口总数仍不足6万。 这种剧烈的人口损耗,在全国其他回族聚居区是绝无仅有的。回族人口的锐减,极大的改变了陕西人口的民族结构,对晚清乃至此后更长一段时间内全省的人口发展、移民入迁以及土客融合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有关清代陕西回族人口的具体数量及其消长等问题,不少前辈与同仁都曾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由于缺乏充足的史料以及严密科学的论证,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对于清代陕西回族人口的峰值数、谷底数以及清初回民人口数等一些基本问题,目前仍不很清楚。这涉及到对于陕西回族历史的一些基本认识,不可等闲视之。陕西全省习惯上划分为关中、陕南和陕北三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三个地区的回民数量多寡不一,其来源亦各有差异。关中地区的回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集中,其先民最早可以追溯至盛唐时期来自中亚及西亚等地的商人,他们大部分是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此后历经宋、元、明、清诸代,陆续有中亚和西亚穆斯林东迁,落户关中;陕南地区的回民最早是来自长江流域的“下河人”,明清时期,又有关中及四川等地回民迁入定居;陕北地区的回民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夏时期,部分从中亚东来的穆斯林商人散居该地。元代曾在延安、风翔、六盘等处招募回民屯田,到了明代,榆林地区已经有“东干回族的踪迹”了。 回族风俗自成体系,不与异教通婚,世代相传,习惯上又盛行早婚并可有多妻,故其族发展、繁衍较快。 加之陕西省“自乾隆以来,重熙累治,关陇腹地不睹兵革者近百年,回民以生以息,户口之蕃亦臻极盛。” 因此,到清代中期,陕西回族发展至鼎盛。 1862年以前,回民几乎遍布全省的七府五州。但是,清初陕西全省回民人口数及1862年以前回民峰值人口数等具体情况,史无详载。左宗棠估计其峰值人口数大约有七、八十万。 由于左宗棠是同治年间回民战争的平定者,也是战后回民安置、灾民救济等一系列善后事宜的处理者,长期以来这个数据被诸多史家广为引用。然而,根据多隆阿奏报,战前“陕西回众,久隶编氓,群萃州处数十万家。” 概略言之,1862年以前,全省回民总数当在百万以上。因此,左宗棠所言当有所偏低。近人稍有不同意见,马光启言:“(陕西回民)历宋、元、明、清以来,生殖日繁,遂布满全省,号称百万。” 马长寿据此推断“原在陕西省西安、同州、凤翔三府和乾、邠、鄜三州共二十多个州县里,住有回民七、八十万到一百万。” 丁万录以为:“陕西八百坊回族在同治年间大起义前总人口当不下一百二十万。” 战前岐山县有回民28坊共6.3万余口 ,每坊平均0.225万人,以此推算800坊回民当有180万。所以,丁万录估计似乎有所偏低。 胡振华则认为,1862年以前陕西的回族人口大约有150万——200万。其论据如下:《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8为70—80万。马光启《陕西回教概况》谓关中约100万。另据《中国人口•陕西分册》,1850年陕西人口总数为12107万人,而《秦陇回务纪略》卷1谓陕西“民七回三”,则为360万,本文取其中而估定。 然而,《中国人口•陕西分册》所载1850年陕西人口数援引自清《户部清册》,这个数据不可信。 此外,《秦陇回务纪略》所谓“民七回三”亦为大略之数,以此为基础来推算1862年以前陕西的回族人口数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清初陕西回族人口数及其人口峰值数估算就全国范围而言,清代人口峰值出现在道光三十年

  清初陕西回族人口数及其人口峰值数估算就全国范围而言,清代人口峰值出现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在此后的14年间,由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西部回民战争和光绪大旱灾等天灾人祸的影响,全国损失人口总数超过1亿口。 然而,陕西省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才开始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862年初,随着太平军入陕,回民战争爆发,在此后的六七年间,受战争影响,全省人口损失总数高达数百万。 因此,清代陕西省人口的峰值应当出现在咸丰11年(1861年)而非道光三十年(1850年),把1861年的全省回族人口数作为其峰值人口数是比较恰当的。 1862年以前,“陕西回人布满,直从甘肃通至哈密回疆” ,七府五州皆有其踪迹,但分布却极不均衡。署理陕西巡抚毕沅奏称:“(乾隆年间)陕省各属地方,回民居住较他省为多。而西安府城及本属之长安、渭南、临潼、高陵、咸阳及同州府属之大荔、华州,汉中府属之南郑等州县,回族多聚堡而居,人口更为稠密。省城西安,回民不下数千家,城中礼拜寺七座,其最大者系唐时建立。……西安回民大半耕种畜牧暨贸易经商,颇多家道殷实及曾任武职、大小员弁及当兵科举者” 至咸丰年间,陕西回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余澍畴讲:“陕省回民本居于三府二州沃壤之地……蒲、富、临、渭,陕省著名四大县,地处渭北,一望平坦,辽阔无垠,东北连同州府附廓首邑大荔县。五县犬牙相错,回庄居其大半。王阁、羌白诸大寨,四围壕沟,林丛菁密,浮桥一撤,奋翼难飞。渭属之辛市、仓头、官道,临潼之斜口、关山、新丰,富平之美原、剑桥等处,次之”。 时人称关中地区回民分布比较集中的10个州县为“二华关大水,三城朝合阳”,号称“东府十大县”,其所指为华州、华阳、潼关、大荔、白水、澄城、蒲城、韩城、朝邑、合阳十个州县。 毕沅、余澍畴等人所列举的战前陕西回民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除省城西安以外,共有10个州县,即:长安、富平、高陵、咸阳、渭南、临潼、大荔、华州、南郑、蒲城。与“东府十大县”相比较,去其重复,可知1862年以前陕省回民聚居最为集中的州县共有17个,它们分别是:长安、临潼、渭南、高陵、咸阳、富平、华州、华阴、潼关、大荔、白水、澄城、蒲城、韩城、朝邑、合阳、南郑。以上17个州县中有16个州县属西安、同州两府,其他仅南郑一县属汉中府。因此,1862年以前回民分布的中心区在咸阳以东,潼关以西,泾、渭两河下游的狭长地带。尤其是在西安、同州两府的交界地带,回民分布更为集中,“回巢之巨者,在大荔曰王柯邨,曰乔店,曰羌白。在渭南曰禹家庄,曰仓渡,曰邸家庄。界于华、荔、渭者曰乜家滩。其余星罗棋布,不下数百邸堡。” 除西安、同州两府外,战前回民集中的地区还包括,乾、邠、鄜三州,即余澍畴所指的“二府三州”之地。由于没有可以利用的史料,我们无法推算这三州中回民人口的确切数量。以上五个州府是战前全省回民聚居的中心区。此外,从已有史料来看,凤翔及陕南的汉中、兴安已三府也有一定数量的回民。凤翔府共有回民三十六坊,其中仅岐山一县就有二十八坊,“共六万三千余名口,散居东关麻家崖等处” 战争爆发后不久,凤翔回民就群起响应,并联合甘肃回民攻打各路清军。 陕南地区除上文提到的南郑县外,其他各县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清真寺,其中西乡一县有十多座。 凤翔、汉中、兴安三府当属回民分布的次中心区。至于以上五府三州以外的地区,战前属于回民聚居的边缘地区,回民人口数量极为有限。东路回军首领洪忠孝就抚后,余澍畴曾“询以东路回民几何”,洪忠孝回答说:“临、渭、二华一带共三十七万余口,余则不知也。” 《秦陇回务纪略》载“村落即尽,遂攻城池。临、渭、二华,城在渭河之南,贼先攻破之。”等等。 由此可证“临、渭、二华”不是泛指渭河两岸地区,而是专指临潼、渭南、华州、华阴4个州县。洪忠孝为东路回军首领,他所提供的临、渭、二华4个州县的回民人口数应该是比较可信的。1861年,临潼、渭南、华州、华阴4个州县的人口总数大约在91.3万左右, 其中回族人口37万,约占总人口的40.5%。假设临、渭、二华4个州县中回族人口的比例在以上17个州县中是最高的,其它州县回民比例以30%——35%计算,估计战前其他13个州县中回民人数大约有94万口左右,17个州县回族人口总数约为131万。 同治初年,省城西安“节署前、后、左、右、迤北一带,教门烟户数万家,几居城之半。教堂经楼,高矗云天,气势雄壮。绅富三分之一,乐业安居,自成风俗。” 省城西安中的回民因为没有参加同治年间的战争而免遭杀戮,故其战前、战后人数当大至相等。据左宗棠奏报,战后西安城中回民大约有二三万口 ,由此可知,战前省城西安回民当为数千家。统计以上列举各数,1862年以前,回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17个州县及省城西安,回民总数估计接近或超过135万口。1861年西安、同州两府人口总数分别为338.4万、207.5万,其中,西安、同州两府的16个回民聚居的州县中,回民人数约有121.3万,约占两府人口总数的22.2%。如果加上两府其他州县中的回民,估计战前陕西回民分布最为集中的西安、同州两个府中,回民人口的比例可能接近30%。清人言陕西人口“民七回三” ,或由此而来。凤翔府岐山县有回民28坊,共6.3万人,平均每坊回民0.225万,1861年岐山县共有20.8万人左右 ,回民比例约为30.3%。回民聚居以清真寺为中心,“凡有回民之处所亦各有礼拜寺”。 而一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民聚居区就叫做“一坊”,战前汉中府西乡县有清真寺十余座当有回民十余坊。假设战前西乡县有回民15坊,按岐山县每坊平均人口数推算,那么全县回民人数就有3.4万。1861年西乡县人口有20.3万, 回民人口所占的比例仅为16.8%。由此来看,岐山、西乡及南郑等处于次中心区的州县中回民人口的比例远比中心区各州县中回民人口的比例要低。战前凤翔府共有回民36坊,以每坊回民0.225万推算,则全府回民人口共有8.1万。1861年全府人口总数有155万左右 ,回民人口的比例约为5.2%,除岐山县外,全府其他7个州县的人口总约为134.2万,其中回民人数约为1.8万,所占比例仅有1.3%,不及岐山县回民比例的二十分之一。由此推测,战前陕西省除回民聚居的个别府州县外,其他府州县中回民人口的比例大致在1.3%——5.2%之间,取其中数当为3.25%。这个比例大约相当于战前全省回民人口最为集中的17州县中回民人口比例30%——35%的十分之一。以岐山、西乡等州县为代表的凤翔、汉中两府战前都是回民聚居的次中心区,其回民比例应该低于回民聚居中心区的西安、乾州等州府,而高于回民聚居边缘区的延安、绥德等府州。1861年,陕西全省共有7府5州90个州、县、厅, 总人口1382万 ,除上文提及的17个回民聚居的州县以及岐山县外,其他72个州县共有人口992.8万。考虑到回族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均衡性,假设其它72个州县回民人口的比例平均为3.25%,以此计算,回民总数仅有32.2万。合岐山县6.3万回民,陕西全省回民分布最为集中的17个州县之外,回民总数约有38.5万。因此,保守的估计,1862年以前,陕西回族人口的峰值数不会低于170万,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2%。据马长寿先生估计,战后被清政府清查的回民田产,全省当超过2万顷,约占战前全省田地总数的十分之一。 这个比例与本文估算的战前全省回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基本一致。清人言回民人数,就陕西而言“民七回三”, 其所指当仅为关中地区的西安、同州两府中回民人口的比例而非全省。 根据曹树基的研究,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44年间,陕西全省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9.6‰,扣除移民因素的影响,实际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4‰。 明清之际,陕西省的人口谷底出现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 由于经济状况及婚俗习惯等原因的影响,清代陕西回族的发展、繁衍可能稍快于汉人。假设1655年至1861年的206年间,全省回民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4‰,以1861年170万的人口规模为基数,按3.4‰年平均增长率进行回溯的话,那么,1655年陕西回民人口总数大约有84.5万。

  三、淸代陕西回族人口谷底数估算同治元年(1862年)年陕西省爆发了著名的回民战争。

  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回汉杂居,俗尚各别,睚眦小忿,本人情所不能无。” 回、汉两族对于这种因习尚绝殊而导致的“龃龉相仇杀,(亦)视为固然者久矣。” 然而,清政府却利用这种矛盾,采取以汉制回的政策,处处偏袒汉人,“凡争论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汉人复持众欺凌,不知回性桀骜,亿万同心,日积月长,仇恨滋深。” 此外,在政治上回民也受到重重压制,“刑部自宪庙以来,屡奉堂官严禁,虽皂卒亦不许一回杂入。” 左宗棠在分折这次战争的起因时亦指出,“陕回之祸由于汉回构怨已久,起衅之故实由汉民。” 关中地区的西安、同州、乾州等府州既是全省回、汉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回、汉矛盾最为激化的地区。至咸丰末年,这种矛盾已经发展到一触即发的程度。同治初年,随着太平军入陕,矛盾随之激化,战争爆发了。从1862年初到1869年底,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7年之久,整个陕西省,尤其是人口稠密、富甲一方的关中地区成为双方厮杀的战场。其间除了清军与回军之间的镇压与反镇压外,更有回汉之间的民族大仇杀,大批回民与汉人因此而丧生。有关战后陕西回族人口数量的记载,最早见于民国学者的估计,1940年前后,陕西回民总数大约有20万。 实际上,20万应该是整个陕甘宁边区的回民人数,20世纪40年代,陕西回民的人口数量远没有这么多。因为,直到1953第1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陕西回民人口总数也只有5.5万口, 这其中还包括了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以及抗战爆发后从东部各省陆续迁移而来的回民。据左宗棠奏报,同治年间的回民战争结束后,陕西回民仅省城西安尚有二三万,其余尽族西行 。实际上,陕南地区因秦岭阻隔,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小,战后还有部分回民。马光启言:“(战后)陕西除省垣以内、秦岭以南,凡三辅及陕北一带,茫茫大地,皆无吾教人之足迹矣。” 但是,战后陕西地区的回民人数不会很多,胡振华以为战后陕南回民还有三四万,所言当误。 因为,直到1953年第1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陕南汉中、安康(即清兴安府)两地回民人口总数也仅有2万口。 除此之外,可能尚有少量回民冒充汉人,隐匿本省。由于这次回民战争很大程度上是数十、百年间积累起来的回汉矛盾所引发的,因此,战争中除了清军的镇压之外,更有回、汉之间的民族仇杀。人口相对较少的回民根本无力和人口众多的汉民相对抗,为了免遭杀戮,战时及战后有部分回民冒充汉人,这种情况甚至一直持继到1949年以后。1963年进行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普查时,就有回民拒绝承认自己是回族的情况发生。 估计战后陕西境内幸存的回民人数大约有三四万口,或者更多一些。据左宗棠奏报,西北战事结束后,甘肃幸存的陕西回民大约有6万余口,分布在的宁、灵和河湟等地。其中,固原的陕回数千人安顿在平凉的大岔沟一带;金积堡的陕回一万余人安顿在平凉的化平川一带;河州的陕回一万余人安顿在平凉、会宁、静宁和安定等处;西宁的陕回二万人安顿在平凉、秦安和清水等处。 。此外,尚有2000余口回民随白彦虎逃往俄罗斯境内。 考虑到战时逃往新疆、内蒙、四川以及河南等省的陕西回民,估计战后陕西境外幸存的陕西回民人数大约在10万口左右。总计以上两组数据,1880年陕西回民人口谷底数不会超过15万。同战前全省的175万的峰值人口数相比,战乱中损失的回民在160万口左右,人口损失率高达91.4%。许多战前回民聚居的州县,战后成为回民分布的荒漠,如《华州乡土志》记载战前“州境向有回种人……自唐中叶回鹘人来长安者或留居沙苑,卵翼蕃息,历千余年,曼及州境”,战后“州民无复异种”; 大荔县“回教绝迹焉”; 而鄠县战后更是“回民绝迹于鄠,汉人之外无复异种”。 据左宗棠奏称:“以陕回人数计之,从前无事时散处各州县,地方丁口奚啻数十万,现计除西安城中土著两三万外,余则尽族而行,陕西别无花门遗种。即合金积、河、狄、西宁、凉州等处现剩陕回计之,丁口亦不过数万,其死于兵戈、疾疫、饥饿者盖十之九,实回族千百年未有之浩劫”, 陕西巡抚刘蓉亦言“西、同、凤三府,地最饶沃,古称陆海,今土地之开垦者十不二三,而人民之死亡者十居六七……向日绣壤相错之地,树木丛生,丫杈成拱,或行数十百里不见一椽一屋一瓦之覆。炊烟昼绝,豺獾夜嗥,气象殆非人境。”

   四、结论纵观清代270多年的历史,陕西回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

  清初全省回民总数大约有84.5万,经过康、雍、乾、嘉、道五朝两百多年的休养生息,才发展到170万口左右的规模。但在同治年间回民战争沉重打击下,短短六七年内,全省回民人口损失高达155万,战后陕西回民锐减至15万口左右,人口损失比例超过91%。同治年间,陕西全省战乱不断,生灵惨遭涂炭 ,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短短的7年内,全省人口损失总数高达数百万, 其中仅回民人口损失就有155万口之多。战争中汉人的损失数量远远高于回民,但就其相对数字来讲,回民人口的损失比例又远远高于汉人,高达91%,几乎到了亡族灭种的程度。不少战前回民聚居的州县,战后回民踪迹全无。战争不但使历经二百多年逐步积累起来的回民人口丧失殆尽,而且还摧毁了陕西回族继续发展的基础,改变了全省人口的民族结构,直到今天陕西回族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清初的规模。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时,陕西回民人口总共只有13.2万,仅占全省人口总数的0.4%,全国排名第15位

  本课题为复旦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据陕西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整理。转引自曹占泉:《陕西省志•人口志》,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邱树森:《中国回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清代回族》,第533—746页;胡振华等编:《中国回族•陕西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144页;马启成等著:《回族》,第2节《从“蕃客”、“回回人”到回族》,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张天路等著:《中国穆斯林人口》,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史念海等主编:《陕西通史•民族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易孔昭等著:《平定关陇纪略》卷1。《回民起义》Ⅲ,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47页。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4,《复陈拟办事宜并办理营务城防各员请奖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台湾文海出版社,第644册。杨虎城: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5《纪事九》。马光启:《陕西回教概况》。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第26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页。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1页。丁万录:《陕西回族发展变迁的历史考查》,《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张兆栋:《守岐纪事》。《回民起义》Ⅳ,第273页。坊本为城市居民聚居之地,与街市里巷相类似,《旧书•食货志上》曰“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回民聚居以清真寺为中心,凡有回民之处所亦各有礼拜寺。而一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民聚居区 就叫做“一 坊”,因此坊与人口的多少并无直接的关系。坊有大小。乾隆年间西安省城回民不下数千家,城中礼拜寺共有七座 ,即七坊,每坊平均估约有三四千人(道光还淳堂《至圣实录年谱》)。而同时期岐山县城中有回族两坊,“共四十八家” 。平均每坊回民仅一百余口(张兆栋:《守岐纪事》,《回民起义》Ⅳ,第273页)。因此,从坊制入手推测战前陕西回族人口数,仅从方法上来讲是行不通的。胡振华:《中国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页。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2——71页。王金绂:《西北之地文与人文》中引用大宰松三郎的推测战前陕西回民总数约为200万,由于无法找到原文,不知其何所据,故本文不与讨论。转引自孙志亮等主编:《陕西近代史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第19章第3节《中国人口体系的新构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67页。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第13章第2节《回民战争及大旱灾对陕西人口的影响》,第601页。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卷15。《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8页。毕沅:《查禁新教苛抚激变疏》。转引自萧一山《清代通史》Ⅲ,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52年版,第624页。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1。《回民起义》Ⅳ,第218、220页。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战争历史调查记录》。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164页。杨毓秀:《平回志》卷1。《回民起义》Ⅲ,第60页。张兆栋:《守岐纪事》。《回民起义》Ⅳ,第273页。易孔昭等著:《平定关陇纪略》卷1。《回民起义》Ⅲ,第249页。马士年:《伊斯兰教在陕西的传播发展与演变》。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8。《回民起义》Ⅳ,第261页。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1。《回民起义》Ⅳ,第219页。各厅县1861年户口数据,除另作说明外,均在各厅县1823年户口数据的基础上按3.4‰的年平均增长率 推算而得,各厅县1823年人口数据除另作说明外皆转引自庐坤《秦疆治略》及王志沂《陕西志辑要》;各府州1861年人口数在1820年分府人口数据的基础上按3.4‰的年平均增长率推算而得,各府州1820年人口数据除另作说明外皆转引自曹树基修正后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人口数据。根据曹树基先生的研究1820年前的44年间陕西省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在3‰—4‰之间,一般取值3.4‰。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第9章第2节《陕西》,第398、422、700页。附表:清代陕西长安、富平等州县回族人口峰值数。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1。《回民起义》Ⅳ,第219页。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6,《收复回民安插耕垦片》。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1。《回民起义》Ⅳ,第215页。庐坤:《秦疆治略》记载岐山县1823年人口数为18.3万。道光还淳堂《至圣实录年谱》卷首。转引自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战争历史调查纪录》,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2页。道光《西乡县志•户口》载同治八年(1828年)全县土著、新民合计共38728户,178453口。《秦疆治略》载道光三年(1823年)全县口数仅52300,明显偏低,误载或有误,应以县志为准。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第9章第2节《陕西》,第410页。庐坤:《秦疆治略》记载,凤翔府1823年人口数为135万。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452页。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陕西省1820年人口数为1197.6万,全省1861年人口数在此基础上按3.5‰年平均增长率推算而得。 -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战争历史调查纪录》。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2页。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1。《回民起义》Ⅳ,第215页。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第9章第2节《陕西》,第601页。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页。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回民起义》Ⅲ,第269页。曾毓瑜:《征西纪略》卷1。《回民起义》Ⅲ,第24页。张集馨:《临潼纪事》。《回民起义》Ⅲ,第17页。阮蔡生:《茶余客话》卷7。转引自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第528页。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4,《复陈拟办事宜并办理营务城防各员请奖折》。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回回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曹占泉编著:《陕西省志•人口志》,第159页。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6,《收复回民安插耕垦片》。马光启:《陕西回教概况》。-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战争历史调查纪录》。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214页。胡振华:《中国回族》,第131页。曹占泉编著:《陕西省志•人口志》,第235页。中科院民族研究所甘肃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甘肃回族调查资料汇集》1964年版,第38页。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第77—78页。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4,《复陈拟办事宜并办理营务城防各员请奖折》。民国《华州乡土志•人类》。民国《大荔县志稿》卷4《土地志》。民国《鄠县乡土志•人类》。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6,《收复回民安插耕垦片》。刘蓉:《刘中丞(霞仙)奏疏》卷10《陈陕省凋敝情形疏》。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62册。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第13章第2节《回民战争及大旱灾对陕西人口的影响》,第601页。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编:《中国人口资料(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288—332页。
    (来自《民族人口》)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陕西 人口

上一篇: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与近代中国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渊源
下一篇:探访青藏高原洪水泉清真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