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的宽容与自由
分享到:
2015-09-30 21:45:44 【来源:】 点击:
      伊斯兰的宽容与自由

        从公元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把犹太教徒逐出巴勒斯坦,到公元1600年,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人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宗教发展史上,受人迫害与迫害异己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伊斯兰教却比较成功地绕开了这一点。在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人的国教过程中,既没有出现大规模被驱逐、虐杀的事件,也没有出现用残暴的手段强迫异教徒改宗伊斯兰教的重大事件。这首先与伊斯兰教所具有的宽容的宗教特点有关。
什么是宽容?宽容是忍耐和克制,是对不同的意见、文化、信仰、生活方式和立场观点的尊重和容忍,阿拉伯文的原词是“塔沙穆”。还有一些近义词,如“希尔穆”(忍让),“艾夫瓦”(原谅、饶恕)、“沙夫赫”(无视、不在乎),这些词都属于“塔沙穆”性质,对持有不同观点和想法的其它人表示尊重和容忍,彼此谦让,和平共处。

  在传教的原则上,伊斯兰教奉行信教自由的原则,把安拉唯一与信仰自由很好地统一起来。《古兰经》说:“你当用哲理和善劝,号召他们倾向你的主,你当以最好的态度同他们辩论。”又说:“宗教里边绝无强迫,正与邪早就分清了。”《古兰经》告诫穆斯林们面对异教徒时要讲究态度:“你说:反信派啊!我永不崇拜你们崇拜的,你们也不崇拜我崇拜的;我是不崇拜你们崇拜的,你们也不崇拜我崇拜的,我有我的宗教,你们有你们的宗教。”不过,信与不信安拉,在伊斯兰世界里最后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古兰经》上说,信士们“哪怕是他们父亲、儿子、兄弟、亲族呢,安拉已经把正信写在他们的心中。并已由自己发出的精神,援助他们,教他们进诸河流其下的乐园,永居里边,安拉喜爱他们,他们也喜爱安拉,这些人,便是安拉的集团,啊!安拉的集团,才是成功的。”

 
穆斯林和基督徒在同一帐篷内友好地下棋(壁画)
 
  与《古兰经》的教条相适应,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对于异教徒采取了忍耐、原谅、一让再让的态度,只是到了那些反信者不断挑衅,向麦地那入侵的情形下,穆圣才忍无可忍,起而抗击。伊斯兰教激励穆斯林对侵略和迫害穆斯林的敌人进行抵抗,为正义而自卫,为真理而斗争。《古兰经》说:“被攻击的人,一得抗战的许可,因为他们已受戕害了,安拉对于援助他们,确是全能的。……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侵略,安拉必定不喜爱侵略的人。”穆圣亦曾说过:“对于敌人,一让兵,二让言,三让钱,三让而不逊,我们就可以抵抗。”这种先礼后兵的做法,显示了伊斯兰教的宽容态度,并有些仁至义尽的色彩。
在《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有着这样的记载:有一次,敌人方面派奸细去刺杀穆圣,那刺客望见穆圣之威严,往还数次,不敢近前,最后用平生之勇气,来到穆圣跟前,举起剑说:“穆罕默德!谁保护你?”穆圣厉声道:“安拉保护我。”于是,那刺客的剑,便不自主地由手中落到地上。穆圣拾起了剑,向那刺客问道:“谁保护你?”那刺客回答道:“穆罕默德和他的安拉。”穆圣于是饶恕了他,让他安然而归。《古兰经》嘉奖穆罕默德的行为:“你以德报怨,这样一来,和你有仇的人,马上就成你的挚友了。”穆罕默德用他宽容的美德,不知感化了多少冥顽不灵的怀抱仇杀的人心,使他们都心悦诚服地皈依了伊斯兰教。又一次,一个犹太教徒,拿了一只施过毒的羊,给穆罕默德送去。结果,事情败露,这个犹太教徒被抓了去见穆圣。穆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那人回答:“我想暗害你。”穆圣说:“安拉并未给你这种权利。”穆斯林大众说:“我们还不把这人杀死吗?”,穆圣说:“不。”后来这个犹太人也信奉了伊斯兰教。


 
现代的清真寺里有时仍然可以看到基督教教堂的影子
  穆罕默德不仅自己这样做,还教育他的弟子们也这样做。据《布哈里圣训实录》记载:一个名叫米盖达德•本•艾斯渥特的人曾对穆圣说:“你将会如何去判断呢?要是我遇到了一个异教徒而与之交战,结果他用剑砍断了我的一只手。后来他躲在一棵树后并对我说:‘我信奉安拉,我皈依伊斯兰教。’使者!当他说了那句话后我还能杀死他吗?”,穆圣说:“你不能再杀他!”那人接着对穆圣说:“可是,他是在砍断我的一只手后再说那句话的啊!”穆圣说:“你不能杀他!假如你杀了他,那么,他即升至相当于你杀他前所处的品位;而你,却降至相当于他说那句话前所处的品位。”

  在穆罕默德的表率作用下,穆斯林们努力与异教徒和睦相处。有一次,一个犹太人向穆圣索账,而债期还没有满,这个犹太人扯住穆圣的胳膊,嚷道:“你们这些阿拉伯人的后代,都是延宕债期的。”欧麦尔看着这个犹太人如此放肆,就对他大发雷霆。可是穆圣微笑着制止了欧麦尔。他对欧麦尔说:“我和他办清楚这个债案,请你给我们裁判一下。”欧麦尔问那个犹太人说:“这债什么时候到期?”那犹太人回答:“债期尚有三天。”欧麦尔就命令还他原本,额外又给他二斗粮食,以奖励他的诚实。后来这个犹太人就改信了伊斯兰教,他心服口服地说:“我在穆罕默德的身上,发现了所有的圣验,同时,穆圣不论愚夫愚妇对他怎样地鲁莽、不恭敬,他总是忍气吞声,宽宏而善待他们,所以,我乐于信仰他,乐于信仰伊斯兰教。”

  宗教的对象是人,有人才有宗教。穆罕默德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宗教应当是利人的,利人才能兴盛。因此,即使是对待那些曾经残酷迫害过他及信士的麦加贵族,也是以宽大之心加以包容。穆圣光复麦加城以后,那些罪大恶极、反抗穆圣的反信集团,都觉得非遭他的涂炭和屠杀不可,不料,穆圣兵不血刃,安抚了麦加所有人,并使之安居乐业,同时,他对大众讲道:“今天,你们已被解放了,从今天起,大家再不受扰害。”穆圣此举不仅感动了麦加贵族,而且也感动了其他部落,半岛的许多部落派团前往麦加,表示皈依,加快了半岛的统一和平进程。

  当穆斯林进入埃及时,当时的哈里发下令,对所有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教堂以及他们的财产予以保护,不得以任何方式逼迫他们改信伊斯兰教。当哈里发欧麦尔率众进入耶路撒冷时,当时的大主教惶恐不安。但欧麦尔亲自签署文件,对教会提出的保护教堂、教产及教徒的生命和信仰的要求完全接受,并将这一文件交主教保存。当欧麦尔想做礼拜时,主教请他在教堂礼拜,欧麦尔却走出教堂,在一处空地上礼拜。这样做的原因是,他担心以后的穆斯林为纪念此事,将该教堂改为清真寺。并且,为了进一步防范类似情况发生,欧麦尔随后令穆斯林在一处废墟上建清真寺,这也就是后来有名的远寺。

  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也注意吸取其他宗教的经验教训,采用宽大政策和渐进的方法,不偏不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处处合乎人情,时时给人方便,使穆斯林乐于追随他走上一条灵活的、达变的、简易的伊斯兰大道。

  只要照《古兰经》降示的次序,去读一读《古兰经》,便知道穆圣传教的经过、步骤、策略与方法。譬如关于禁酒一事,《古兰经》告诉我们,穆圣是经过循序渐进的三个时期来实行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酗酒已成为阿拉伯人普遍的风尚,已经天长日久,根深蒂固。假如不顾客观事实,一次性严禁,不但不能彻底有效地禁绝,反而会因此引起更大的麻烦来。所以,穆圣有计划地、慢性地劝大家戒酒。《古兰经》第一次说:“关于酒与赌他们请教你,你说:‘它有两个大罪,也有对人的利益,它有两个害处,要比益处大得多。’”这节圣训,让穆斯林们明白酒的益少害多。穆圣先用理论给穆斯林们分析酒的害处,对穆斯林们进行说服教育,使穆斯林们自觉自愿地实行禁酒,这尺度放得非常宽;到了大家的酒量稍为减少、禁酒有初步成绩时,穆圣就让大家在礼拜时不要喝酒,每天有五次礼拜,那么酒量就自然减少了许多,然后,穆圣对禁酒就开始更进一步,所以《古兰经》第二次降示说:“你们醉迷时,不要接近拜功。”到了大家的观念上认清了酒的祸患,在行动上已大大地减少了酒量,这时穆圣才用严禁的命令,以清除其残余。所以《古兰经》第三次说:“有正信的人们啊!酒、赌、偶像与抽签,都是肮脏的,都是邪魔的行为,你们当避远它,以便你们如愿以偿。邪魔只想借酒与赌,把敌视、仇恨投掷在你们之间,同时,阻碍你们纪念安拉和礼拜,那么你能禁绝吗?”这样,把禁酒与宗教理想结合起来,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对穆斯林提出了较高的却又易于达到的要求。


 
朝圣过程中,朝圣者互相交流、学习(壁画局部)
  因为有了这样比较宽容的特点,伊斯兰教很好地整合了个人的自由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在穆斯林的生活中,一方面,有安拉前定的法则,另一方面,有人类选择的自由。譬如劳动为富有之因,懒惰为贫苦之因,这便是安拉的前定。这是一条绝对的不可变更的定律,任何人都逃不出这定律的范围。至于愿劳动,还是愿懒惰,那是人的自由,听其随便,只是最后是好是坏,穆斯林们自食其果,便毫无怨言了。《古兰经》说:“你们当服从安拉,当服从使者,当防备罪恶。如果你们违背命令,那么,你们须知我的使者只负明白通知的责任。”安拉的使者最高使命也不过是向人们昭告安拉的启示,宣传正道,劝导行善。《古兰经》一再宣示:使者“只负明白通知的责任”,他不是监护者,不是监督者,不是强制推行他的使命的人。安拉启示他的使者对民众要宽容,尊重人格,信仰自由。《古兰经》上更直言道:“真理是从你们的主降示的,谁愿信道就让他信吧,谁不愿信道就让他不信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穆斯林对其他宗教团体的宽容,都感到十分惊讶。

  在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尽管穆斯林内部纷扰不断,但伊斯兰教的这种宽容的特点,基本贯穿了阿拉伯帝国发展的全过程。穆斯林并没有将伊斯兰教强加给其他民族,只要异教徒缴纳吉亚税(人头税),他们的宗教信仰就会得到保护。即使是在保护阿拉伯特权的倭马亚王朝,帝国的哈里发还曾经责备他手下的大将在征服西班牙的过程中,无端地牺牲基督教徒的性命,倭马亚王朝的诸多管理部门也启用了许多基督教、犹太教和拜火教的信徒,只是他们不能享有穆斯林特权,他们还需交纳人头税,除非这些异教徒改变信仰。

  人们可以通过对安达卢西亚文明的了解,来进一步领略伊斯兰教的宽容。

  当主要由皈信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组成的7000人的军队(其中有为数不少的西哥特勇士加盟),在阿拉伯指挥官的统率下,横跨直布罗陀海峡,登上伊比利亚半岛的土地时,这实际上已经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文明交融的图景。


 
阿拉伯人和西班牙人在互相学习音乐
  安达卢西亚,即西班牙,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一个省。在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到来之前,为后人所称颂的安达卢西亚文明其实还没有出现,只有晚期的罗马文明,带有西班牙的特征。这时,穆斯林们来了,一个真正的安达卢西亚穆斯林文化迅速崛起,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也功不可没。

  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统治建立在尊重另外两种宗教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没有采取劝诱或强迫等手段推行统一的穆斯林文化。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当众多基督徒为了分享穆斯林所拥有的财政特惠权益,纷纷改变信仰时,基督徒社团仍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没有遭到迫害。他们保留自己的教堂、女修道院、基督教长和特别税征收官。在穆斯林权力机关的掌控下,他们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地方官,运用《旧约全书》中的哥特式法规处理事务。

  穆斯林和基督徒共度圣诞和新年,他们甚至启用同一座教堂举行宗教仪式,周五穆斯林在那里做祈祷,周日则由基督徒在那里做礼拜。

  犹太人和基督徒在穆斯林行政机构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有人身居要职,成为哈里发和王子的顾问。当然,也有一些天主教狂热分子会向当政者发起挑衅,公然侮辱伊斯兰教。当他们被判处死刑时,其他天主教徒会认为这是咎由自取。至于犹太人,他们坚定地拥护哈里发当局的统治。

  这是犹太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而在此之前,在西哥特人的统治下,犹太人厄运连连,不断遭到迫害。穆斯林军队的到来终止了他们的厄运,让他们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宗教自由。而且,他们也分得了逃亡贵族们所留下的一部分财产。最重要的是,他们驻扎在由伊斯兰当局修建的要塞中,担负起防守城镇的重要使命,与穆斯林并肩作战。这在犹太人历史上绝无仅有。《旧约圣经》中对此有着清晰的记载。

  在不同语言、文化和思想流派之间展开的文明交融,迎来了西班牙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古兰经》说,信仰《圣经》的人们将被拯救。这很不寻常。因为通常一种伟大的一神论宗教是不会承认本宗教以外的事物的。这一点充分表明了伊斯兰教的宽容性。

  当时的西班牙人愿意称自己为安达卢西亚人。在哈里发的政治主权得到承认的前提下,安达卢下压的民众可以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他们是选择教堂、清真寺,还是犹太会堂是不太重要的。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的这种宽容是难能可贵的,不仅给西班牙人以启示,也能给那些总是党同伐异的人以启示。

  因此,只要提及安达卢西亚的文明成就,就必须认识这三种宗教的平等地位。而这一切应归功于穆斯林统治者的宽容。

  在这样的宽容环境下,穆斯林和基督徒、犹太人三者之间和平共处,使得三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得以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创造了辉煌的、彪炳史册的安达卢西亚文化。有许多诗这样写道:在安达卢西亚生活的额人不会下地狱,因为他已经生活在天堂里。

  帝国的许多基督徒雇佣兵都来自西班牙北部。熙德就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一个基督徒勇士,一个为穆斯林当局卖命的雇佣兵。关于他的故事流传很广。作为一个基督徒,他有着自己的政治和宗教理念,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参加雇佣军,为穆斯林当局卖命。熙德的军队由雇佣兵组成。他们由穆斯林付酬,与巴塞罗那的伯爵作战。


 
壁画中表现的是熙德的军队,他的故事在穆斯林和基督徒中间都流传很广。
  在西班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以及犹太教之间融洽共存持续了近800年。15世纪末,这种状态终于结束。天主教胜利者宣布西班牙从今以后只有基督教存在。今天,安达卢西亚,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存留在文明的记忆残片和穆斯林的追忆之中,西班牙以前有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但到头来只剩下了基督徒。正如一首诗中所说的,“昔日的犹太人和穆斯林今在何方?”这是情感何等强烈的文明感言!

  而阿拔斯王朝之所以能够取代倭马亚王朝,正是支持阿拔斯王朝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紧密合作的结果。民族合作促进了民族融合,帝国境内众多的异教徒纷纷提出:“从现在起,我们开始信奉伊斯兰教。我们要求像所有阿拉伯人一样拥有权利。”为此,穆斯林和新穆斯林们建立了一个超越阿拉伯社会的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世界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学到了许多技能,有的文明远远超过了阿拉伯文明。这使得伊斯兰教世界在中世纪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时代。过去那些古代文化知识只能躲在阴影中苟延残喘,现在却有机会得以重见天日,启发人们的灵感。随之而来的是,在帝国统治者哈里发们的支持下,各民族专家学者展开了百年翻译运动,进而创造出灿烂的阿拉伯文明,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并将世界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伊斯兰教这种温和而优美的自由、宽容的特点,使得伊斯兰教极具扩张性,即便是在阿拉伯帝国衰落之后,蒙古的铁蹄征服了阿拉伯帝国的土地,伊斯兰教却征服了蒙古人的心,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建立起来的伊儿汗王国把伊斯兰教定为自己的国教。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上一篇:牢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惜和平
下一篇:为何穆斯林民族最爱绿白蓝红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