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伊斯兰教历史百问(一)
分享到:
2018-06-18 16:34:54 【来源:】 点击:
伊斯兰教前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状况是什么样的?

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发源地,伊斯兰教的摇篮,它位于亚洲的西南部,三面邻海,西滨红海,南临阿拉伯海,东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当时阿拉伯人多在沿海一带经商,误认为其所在地四面环水,故称为岛,实际上是半岛。面积为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从地形上可分为两部分:中间地带和边沿地带。中间地带即半岛中心,是起伏的山脉,中间或有些绿洲,少雨,人烟稀少,居民多是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他们住帐篷,吃羊肉,喝羊奶,穿羊毛衣服,生活中主要靠骆驼—沙漠之舟,这些游牧民称为贝都因,这个中间地区称为巴迪亚。受游牧生活的条件及环境所决定,游牧民不可能从事农业和工业。半岛中部除了高山以外,包括两个主要区域:北面的纳吉德(内志),南面的艾哈嘎夫或称为空旷的角落。内志地区有少量的居民,属山石地带,由于风化作用,在有些地段石头表面形成了适于种植的土层,雨水过后不易渗入石层内部,而表面容易积存雨水,所以可以发展农业和建筑。艾哈嘎夫地区没有人烟,都是沙地,下雨后雨水很快渗入地下,无法耕种,因此人烟极少,更无农业和建筑业。边沿地带也包括两个主要区域:也门和希贾兹(汉志)。半岛边沿地带与中部截然不同,雨水充足而有规律,可保证居民从事农业和过定居生活。因而在沿海地区有许多王国、城市和村镇。

 

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区域:边缘沿海地区,特别是西南部,从公元前1000多年前后起,就在农业和香料贸易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并在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和政治史上占有主要地位,对整个半岛的政治经济生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中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希贾兹、纳吉德和叶马麦,与艰苦的自然条件相适应。自古以来当地的居民就是逐水草而居的贝都因人,除了周期性的迁徙游牧外,他们还依靠劫掠商队和勒索绿洲居民为生。在伊斯兰教产生前夕,阿拉伯半岛存在着两种经济基础不同而又相互依赖的社会集团,即沙漠的游牧民和绿洲的定居民。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教 历史 阿拉伯

上一篇:中古时期 中国与阿拉伯的科学交流
下一篇:连载|伊斯兰教历史百问(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