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真
张维真,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 1963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 1982—1985年,在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学习。 1986—1992年,学习于巴基斯坦国际伊大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1993—2004年,相继任教于甘肃临夏外国语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等。 2004—2010年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任临夏外国语学校校长。
热门排行
坦然面对
分享到:
2021-03-15 04:01:23 【来源:瀚歌】 点击:

【作者按:这篇文章写于汶川大地震之后,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对处于新冠疫情严峻考验的祖国和世界,它的意义依然鲜活。】

当汶川大地震牵动亿万中国人的时候,艾尤冰兄弟选译的这本《不要忧伤》出版了,是一些仁人志士建议发给灾区同胞的。

艾尤冰兄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阿訇和学者,所以能够一边看经典,一边看社会,举意短期内从阿伊德·哥尔尼的巨著《不要忧伤》中选译出这个本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尽一份爱心,去抚平灾区人民的伤痛。在几位同仁的协助下,这个译本如期发行。艾尤冰相信我,让我为本书写个前言,对大地震很有感触的我,自然有了一吐为快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从央视新闻看到一些穆斯林志愿者奔赴灾区第一线参加救灾的消息,又了解到全国许多清真寺、伊斯兰学校、穆斯林企业和个人纷纷为灾区同胞募捐,是伊斯兰普世使命的活生生体现:“我派遣你,只为慈爱全世界。”在这段古兰经文里,真主没有说“只为慈爱穆斯林”,足以证明穆斯林同胞和全国人们一道投身救灾是对古兰经的行动诠释。

我想,灾区人民需要的,除了物质上的支援(截止目前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已达100多亿),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这个译本适逢其时,是献给灾区同胞的另一种形式的礼物。

这场突如其来、波及大半个亚洲的大地震,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是对人们心灵的巨大震撼,对人们灵魂的严峻拷问。“我们没有是否选择灾难的权利,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态度。”这句频频出现于媒体的名言,与伊斯兰的理念不谋而合:坦然接受已知的一切,积极进取未知的一切。“努力去做有益的事情,依托真主,不要软弱无能,不要说‘假如……’,而要说真主的法则无可抗拒。‘假如’会使恶魔有机可乘。”(圣训)

据媒体报道,专家的分析,一些生命奇迹的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被埋者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因之,灾区的伤员收治处配备一些心理医生,通过温暖话语,向伤员传达积极乐观的人生理念,这有利于他们尽早康复。而且,不仅是伤员,数万失去亲人的同胞,数百万直接遭遇这一特大灾害的同胞,怎样面对这一人力无法抗拒的灾难?怎样理解自己是这千万个受灾者中的一员?既然灾难已经发生,既然亲人已经离世,既然房屋已经倒塌,既然已经被截去下肢,那么,我们是哭天抢地,痛不欲生呢,还是坦然面对,积极进取呢?

不同的心态,导致不同的选择,甚至导致不同的命运!心态决定命运:“真主不改变一个民族的现状,除非他们改变自己。”这段古兰经文还可以根据原文字面译为“真主不改变一个民族的现状,除非他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一千四百多年前降示的古兰经,与近代智者们的话语异曲同工:“两个囚徒从监狱的窗户向外望去,一个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于是满怀希望;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于是苦不堪言。”美国成人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写道,美国医院中几乎一半以上的病人,是由于心理障碍诱发的疾病。于是他有一句传世名言:“你是不是幸福,取决于你自己的思想。”这句名言,不正是对前述古兰经文的最好脚注吗?

英雄所见略同,智者心有灵犀。沙特当代著名学者阿伊德·哥尔尼的畅销著作《不要忧伤》中的许多观点,与卡耐基的有关论述如出一辙,不过本书作者由于倾注了一种卡耐基的著作所没有的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使这部著作的含金量骤然高升。

如果说,卡耐基等大师们为解除人的烦恼开出了世俗的良方,那么,本书作者却在不放弃世俗良方的同时,提供了关乎灵魂关乎归宿的神圣良方,或者说,世俗与神圣合一的良方。唯此,才能解决作为物质与精神、世俗与神圣统一体的人的问题:“主啊!求你赐我们今世的美好,并赐我们后世的美好。”(古兰经)“为今世工作,仿佛永远长生;为后世努力,仿佛明日将死。”(圣训)

与单纯的世俗方法相比,这更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以更充实的心理储备,更博大的文化内涵去解除人的烦恼与不安。

一个人的一生,小到磕磕碰碰的家庭琐事,大到难以承受的大灾大难(有人或许能避免诸如地震、火灾之类的灾难,却无法避免诸如亲人离世乃至自己面对死亡之类的生活现实),几乎连绵不断,那么,针对这些属于生活本质的现实问题,伊斯兰的方法和单纯的世俗解脱办法有什么区别呢?

以小的烦恼为例,像被荆棘扎了一下这样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一般的心理解脱办法无非是说,与大灾相比,这不足挂齿,无需烦恼,但伊斯兰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方法却有微妙而深刻的特点:它肯定这一层面的同时,把这件小事与一种神圣意义、永恒理念相联系,先知说:“信士哪怕被荆棘扎了一下,也会勾销自己的一些罪过。”有这种心态的信士,与单纯世俗理念的人,能同日而语吗?

大的烦恼乃至悲哀,如亲人去世等,谁能避免?但伊斯兰与世俗理念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地用世俗语言、现世理念让人节哀、克制,而是把死亡这一人人无法回避的严酷现实与人的终极价值、人生归宿联系起来,从而使人对死亡的态度具有了一种神圣意义,它对受伤心灵的慰藉更为彻底。

遭遇灾难(包括亲人、伟人去世)时,伊斯兰教我们念如下古兰经文:“我们属于真主,最终归于真主。”汉语中的“视死如归”应该是对这段古兰经的精彩注释。先知又说:“孩子去世,父母如果坚忍,那么将来孩子牵着父母的手进入天堂。”对于地震或其他灾难中遇难的孩子,以及早早夭折的孩子及其亲人,还有比这更好的慰藉吗?

针对死亡这样几乎无与伦比的灾难尚能坦然面对、乐观接受,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烦恼”呢?古代一位伊斯兰学者为真理被投入监狱,最后死在狱中。他在狱中留下流芳百世的名句:“敌人对我如之奈何?对我来说,囚禁是与主密谈;流放是漫游大地;杀头是为主捐躯!”现代一位穆斯林领袖被殖民者判处死刑,后又改判终身监禁,记者问他听到宣判中“死刑”二字时有何感想?他说:“我觉得要从客厅到卧室去休息了。”

何等的豁达与坦然,何等的乐观与自信!集世俗与神圣于一身的人,才能高擎希望的火炬去照亮社会、照亮生活。

物质世界里,人们虽然惯于用世俗心态表达对灾难的态度,但在试用动人心魄的方式去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慰藉时,不自觉地运用神圣的意境、宗教的语言。试看一位网友献给地震中遇难孩子的诗:

孩子妈妈知道你害怕黑暗,妈妈告诉你:

瓦砾中的黑暗只是暂时的 ,天堂里没有黑暗。

孩子,妈妈知道你害怕孤独,妈妈告诉你 ,你的爸爸、爷爷、奶奶 你的老师、同学们,已经在天堂等着你,天堂里没有孤独。

孩子,妈妈知道你很倔强,早上让你多穿一件衣服 ,你就是不肯,妈妈告诉你,天堂里没有寒冷。孩子,没有想到,早晨的一顿早餐 ,竟然成为我们永远的诀别 。妈妈真想获救的那个人不是我,而是你。

孩子,妈妈很想你,妈妈自从苏醒的那一刻, 就想睡一觉 ,
目的是想在梦中看看你 ,可是, 妈妈怎么也睡不着。

孩子,妈妈高兴地告诉你 ,你的姥姥已经获救 ,如果没有姥姥,妈妈真想去天堂照顾你、 陪伴你 。

孩子,妈妈告诉你,天堂没有地震 ,天堂没有黑暗,天堂没有孤独,天堂没有寒冷,愿你在天堂里永远健康、快乐!

你在天堂等着妈妈 ,妈妈永远爱你!

这位饱蘸情感的诗人网友很清楚,只有这种诗意的表达、信仰的意境,才能淋漓尽致地宣泄对逝者的深深的爱。

是的,人生并不因为离开这个地球就宣告结束;死亡,只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无论对于逝者还是生者,任何方式的慰藉,与这种融入神圣的哀思或祈祷相比,都显得苍白无力。

亲爱的同胞,让我们共同拥抱这本《不要忧伤》,让我们立足于信仰的沃土,坦然面对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以及其他一切灾难和不幸。那么,迎接我们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喜悦,更是另一种新生的憧憬。

“不要气馁,不要忧伤,只要你们有信仰,你们是不可战胜的。”(古兰经)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坦然面对

上一篇:艾布·哈尼法堪称是穆斯林历史上被误解最多的人
下一篇:怎样理解人的寿限与真主的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