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传于今沙特阿拉伯麦加。8世纪初,成为在欧、亚、非三洲广泛传播的世界性宗教。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人中国。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传人贵州。现有穆斯林17万人,主要是回族,另有少数维吾尔、东乡等族。阿訇680人。开放清真寺144座。回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毕节、黔西南、安5阿、贵阳等地;维吾尔族和东乡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贵阳、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
一
宋末元初,一批穆斯林随蒙古军进入贵州,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教随之被带入。13世纪初,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起,蒙古军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西征,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民族,将占领区(中亚细亚、波斯和阿拉伯)掳掠和降服的大批穆斯林押回蒙古,青壮年签发入伍,以补充兵源;工匠及其他人士则随军服务。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10万大军,由宁夏经甘肃人四川在松潘一带分兵三路攻大理,“冬十二月,大理平”。次年,忽必烈北还,留兀良合台经略云南。相继征服大理国“五城、八府、四郡泊乌、白蛮三十七部”,包括了今云南大部及贵州安顺以西的广大地区(元代属云南行省)。随着战事平息,军中的穆斯林士卒和随军工匠等,背在当地参与屯垦、戍役。元延祜二年(公元1315年)立乌蒙军屯,“发畏吾儿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为户军五千人,为田一干二百五十顷”;延祜七年(公元1320年)立“普定路屯田,分乌撒、乌蒙路屯田卒二干赴之。”阿里海牙等穆斯林将领也曾奉命出征贵州。民国《威宁县志•前事志》“威宁西北带,毗连滇之昭、鲁和威宁,多回族,其先皆出甘、新,随元、明两代征西南,故移植干滇及黔之边地…
二
明初,大批江南、西北及中原穆斯林,随明军进入贵州,有的留居当地,穆斯林人口增加。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调30万大军征云南。随后,留西平侯沐英率众数万镇滇中。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沐英奉诏,自碧雄至景东每百里置一营,又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皆留兵屯田。据估算,明代进入贵州参与军屯的人数约70多万人。当时乌撒卫辖48屯,其中马家屯、杨湾屯、海子屯、尚家屯至今仍为回族聚居地。此间,还常有穆斯林将领、官员入黔,如,明洪武四年至十七年(公元1371年~1384年),马烨任贵州卫指挥、都指挥使;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马烨帅永宁、赤水、毕节、乌撒4卫军夫,治永宁至沾益邮传。洪武二十三(公元1390年),蓝玉督师讨都匀;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沐冕(沐英后裔)率部征普安(今盘县);云南右卫穆斯林孙继鲁,在黎平府任过职。这些回回将领、官员的部属有不少留居当地。威宁《李氏家乘》载:“我族先祖公国安,……干洪武年随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领大军南下征服乌蒙,落业于海子屯。”威宁《松林马姓家谱》载:“洪武十四年,……我祖马能、马俊二公,随傅、沐、蓝三将转战滇黔,屡建战功,直抵威郡,得守乌撒卫之职,世居威宁城内。”盘县普田大木桥回族张姓家谱说:其先祖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Z390年)率数百回民驻普安州,保护黔滇驿站,明弘治间(公元1488年~1505年)迁至大坡铺(今沙坡)居住;桂氏家谱载:其先祖明洪武年间随军征南,得授三源都督,后告职定居云南曲靖,其后居普安州。此外,“明永乐前,(普安)青山就有回族瓦钦<常智及其子孙来此。”
随着定居穆斯林人口增多和经济实刃增长,各穆斯林聚居地开始大兴土木修建清真寺。其中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的有3座:威宁下坝清真寺,为宁夏固原迁往威宁的回民所建;威宁马家屯清真寺,为马家屯马姓先祖所建;马撒营清真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的有2座:威宁杨弯桥清真寺(原寺已毁),是仿照宁夏固原柳树湾清真寺修建,而今存云南鲁甸拖姑大寺又是仿杨弯桥清真寺,由此可推知杨弯桥清真寺初建时的规模;盘县大坡铺清真寺(今已不存)。清真 寺的建立,使散居的穆斯林之间的 联系加强,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各类 宗教、文化活动增多。
上一篇:沙特高等教育国际展
下一篇:青海伊佳:一条曲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