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心不已的回族学者郝苏民
分享到:
2010-03-22 18:53:58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西北民族大学的回族教授郝苏民有个蒙古族名字——浩思茫戈。每次他到陌生的地方讲学,都喜欢先报这个名字,再加上一口流利的蒙古语,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是个蒙古族学者。

  与蒙古学的不解之缘

  1935年出生在银川的郝苏民,从小就与当地的蒙古族有了较多的联系,并学会了蒙古语。1950年他被保送到筹办中的西北民族学院学习,4年后留校从事蒙古语文教学工作。然而就在郝苏民21岁时,他被打成右派。3年自然灾害期间,在甘南草原上工作的郝苏民学会了藏语,一段无心插柳式的经历,在今后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上世纪80年代,获得平反后的郝苏民重新回到西北民族学院。“当时的蒙学界,很多大师都是外国人,他们的研究都有着他们自身的立场和兴趣。”郝苏民说,当时他觉得中国对蒙古族的研究“不能只是跟着洋人走,要有自己的路”。此时,他提出了“卫拉特—西蒙古”学的研究方向,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我国历史上,卫拉特蒙古是蒙古人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说。

  继1987年郝苏民向国际蒙古学研究会提交论文《卫拉特学:蒙古学中一门综合性分支学科的设想——以Folklore为实例》至今,他陆续发表了《蒙古谚语格律的考察研究》、《西蒙古的民间文艺学:构建与开拓》等20余部专著或论文,为该分支学科的建立进行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同时,3年自然灾害期间学习藏语的经历,使郝苏民接触到了八思巴文。在蒙古民间文化研究中,郝苏民一直致力于蒙古八思巴文的释译和考辨。1986年,他率先在国内出版国际蒙古学大师鲍培(N.poppe)教授的名著《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的汉文译注补正本,还原八思巴字原形,增补了我国现行蒙古文。

  郝苏民强调民族间相互影响、各自变迁、互化的观察与剖析。关于蒙古语族各族群的东乡、保安、裕固、土族的研究,关于蒙古及藏、维吾尔、回、撒拉族及卫拉特、东干人、俄境内的卡尔梅克人、布里亚特人,蒙古国各部族等方面的研究即为此种学术观点的实践过程。他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中华文化间的亲缘、影响、渗透与“和而不同”的多元与“中华一体”的辨证关系。

  “做老师要甘当人梯”

  “民族关系的研究,要深入到精神层面去了解。”在郝苏民看来,民俗是一个民族内心的反应。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中,民俗学一直不能独立成为院系,处于附属地位。上世纪末,郝苏民在费孝通先生的支持下,参与创办了西北民院“西北民族研究所”。2001年,西北民院又创办了“社会人类学·民俗学所”,继而扩大为系(院),这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民俗学系。

  虽然民俗学研究已初见成效,但郝苏民却总是说:“我们的研究不是我们这代人能完成的。我努努力,可以多培养些学生,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至少能让他们少走些弯路。”郝苏民从1991年带硕士生开始,一直根据每名学生的情况施教。郝苏民反对学生给教师做助手,他说:“我对学生起的是协助他们的作用,而不是他们来协助我做科研。做老师就要甘当人梯。”正如郝苏民所说,他绝不会在学生的研究论文上轻易署名,“如果要我署名,我得仔细研究过论文,和学生沟通后,按照我的观点做出修改后,我才能答应署上我的名字。”其实,郝苏民往往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学生的后面。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学者 郝苏民

上一篇:走进帕米尔高原上的杏花村
下一篇:西宁穆斯林民族风情一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