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寿县回族溯源
分享到:
2010-12-19 23:11:16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点击:
    (四)

  明清以后, 回回大量进入皖省。

  明初, 明廷曾将西北回回一部“ 实徙江淮” 。《明史• 太祖本纪》也载“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十一月, 山西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蚌埠(原属风阳)钱、李、回、忽四姓回民, 洪武八年由山西平阳迁来马村沟。《蚌埠马村沟李氏始祖国学公》碑载溯我李氏, 今日居蚌者, 不下数百户, 考其始祖则皆系国学公一脉相传耳。国学公于大明洪武中, 由山西平阳地迁居来蚌, 自营商务, 兼营农业, 耕地筑室立业于斯......是为李氏之始祖。

  固镇任桥回民安、扬、陈等姓, 明朝初年从山西太原府桐县喜鹊窝迁来, 李、张、袁,清初, 从山西来。

  砀山回民在元时已有苏姓、刘姓几户住杨城南半里许苏小庄, 靠捕鱼捞虾为生。明洪武年, 从山西洪桐县老鸽窝迁来七苏、八马、十七许。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由山西洪桐枣林庄、老鹊巷移来至寿春古城。有边、悔、赵、宋、王、张六姓回族, 号称“ 六大家族” 。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 又将山西、河北、河南等一部分回族强迁安徽, 落籍寿县居多。

  临泉长官镇的马、穆、杜等姓, 明初从山东枣庄迁来。余者, 明、清两代由河南经商而来。

  康熙年(公元1662-1722年), 从河南项城迁来马姓, 在界首定居。
mg《颖上县志‘ 民族书• 各大族一览表》载王氏, 江西安福县, 明初迁颖400余户。姚氏, 江苏金坛, 明初姚焕为颖上防御所正千户, 遂家于此。

  白氏, 河南桑坡, 明初迁颖。

  《太和县志》载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太和回民集资建清真寺。当时有李、马、哈、张四姓在县城居。李姓, 传说明初其先辈从燕京金家胡同迁来太和北门落业。张氏始祖名纯轩, 系燕京椿树胡同人,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从寿州分支, 定居太和城东关。马姓, 明初从河南项城迁来定居东北关, 有“ 老三门” 、“ 小三门” 之说。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回民马金春, 从北京椿树胡同米太和传授《古兰经》, 随定居太和连桥街。

  哈氏宗祖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 从金陵迁入太和境内, 后分居在城内和城北哈庄、洪哈庄等地。

  清代界首光武庙李姓, 也有一支迁于太和。

  洪武五年(公元1371年), 一部分回民迁入颖州今阜阳地。《阜阳县志》载, 在太平天国年间, 由山东枣连林庄移民至此甚多, 其中穆氏最早。从湖北河阳县答家湖迁此者—当今阿旬答敬宇, 已是第十八代之后。清中期自河南陈州移居者—穆姓。从金陵今南京为避难逃来者—马姓。

  凤台回民均系元军“ 三洗” 凤阳后, 由陕西调卫而来。现有村名如胡家营、柏家营、杨家营、孙家营、姚家营、王家老营就是具证。以往更有直呼其曰“ 回回营” 、“ 回子营” 。

  闪姓, 由河南汁梁开封来安徽太和。再, 凤台言为赡思丁长孙伯颜后。

  《嘉山县志》载“ 李贯、马芝, 定远人, 信奉回教, 世居横山集” 。李、马、镇等姓横山回民, 崇祯末年(公元1643年)从北京顺天府大兴县椿树胡同来。先定远, 再明光,再横山。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 有两支白姓回民流入嘉山, 其祖籍河南拓椿县白岗集, 光绪十五年(公元1899年)从肥东店埠去横山, 有白、米、李等姓。

  全椒县有回民不迟于明正统年。北京敕赐清真寺由时任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陈友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创建。《敕赐清真寺兴造碑》记载“ 清真寺初名礼拜寺, 在京城明照坊。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陈友所建也......” 。《明史• 陈友传》“ 陈友, 其先西域人, 家全椒” 。
 
     定远县二龙回族集居之地, 《王氏宗谱》载“ 始祖英又明赞者, 隶籍直隶顺天府大兴县, ......明初授武德卫指挥使, 出征有功得封将军, 身乘黑马, 成祖尝以‘ 黑马将军’呼之。王英系受成祖之命剿灭蓝党而来, 并被令屯垦于此。” 王英为回族, 所部也多为回族, 后称这里为“ 王回岗” 。

  其余穆、马、杨、李, 祖先后于明清从天津、河北、山东等地迁来。

  凤阳常姓回民, 言出自于怀远常坟,为常遇春四子常庆后裔。安姓回民系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从山西燕子窝移民而来。

  又有河南、山东迁居此地。

  合肥《沙氏谱系订序》载“ 软吾肥沙氏, 望族也。白元迄宋代年湮, 无从稽考, 惟有明之世哈只公, 官钦天监, 正籍居江陵, 传子四, 长公阔, 次公坚宦, 游燕京始终不返, 再次公金公、王公。明之中叶, 自江陵迁合肥支分派别, 迄今五百年矣。”

  《柏氏宗谱》载“ 先祖附马公,于元末宦游于此,尽宝偕来。公段后随卜葬于郡西南郊(老虎墩岗), 后因而得名‘附马岗’ 即现在的稻香楼” 。又载明初一世祖爵丁公于1368年由辽宁辽阳来合肥。

  陶姓回民于明初由江西为家坝落籍肥西三十岗, 亦因联姻落户城内。

  《合肥县志》载“ 礼拜寺, 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中建, 色目人百姓礼之, 赐回回岗” , 即今三里奄一带, 老名“ 回回营” 。

  长丰回民约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由山东枣庄老鹤巷迁来, 当时有赵、哈、马、梅等四姓。现在多杨姓。

  肥东店埠《白氏宗谱》载“ 我族本籍天方国, 唐时始入中原河南, 发派九世祖即邵江公迁合肥城......” 。

  米氏言我米氏祖唐时由西方国随兵东征, 助唐平叛, 来时为运根甘, 后定居山东, 再由山东米家洼迁入肥东米家洼。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从河南民权、开封迁义于舒城, 后由寿县瓦埠、肥西官亭等地逃荒、行医、经商等到舒城。

  光绪《庐江县志。职官》载城守朱佩环, 字象五, 寿州人, 来庐江先任额外委协防罗昌河, 为从九品武职, 累升官至城守候补守备, 为正六品武官。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还从安庆请了王少元阿旬管理教务。

  因联姻, 从武昌、上海、南京迁来, 一部于庐江。

     和县《撒氏家谱》载, “ 撒家始祖原居西域为回鹊人, 当时称王子, 被唐皇话来协助平“ 安史之乱” , 因其功被封为憋王, 以居关中。”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 撒仲谦一家由陕西迁和城大西门响水沟居住, 撒氏堂名“ 懋颖堂” 。

     《王氏家谱》载王珍始祖玍科甲(玍音ga), 回回人, 自唐入居山西太原, 仍以“玍” 称姓, 当时唐王听了不悦耳, 即隆赐“ 王” 姓。后来王姓随以“ 钦易” 为王家堂名。明成化年间公元年前, 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迁来。明万历年, 公元年前,原籍河北宛平县王家菜园王从浦因进士及第来和州任学正时, 举家族而来, 堂名“ 性诚堂” 。元末, 中书省中垂阿达, 原籍甘肃陇西县, 曾任山西潞州知州, 明初被置和州, 其子孙随也居于和城, 故阿姓堂名“ 于和” 。洪武二十年公元年, 马成祖一家, 即由河南新乡县迁来和州。明宣德年间公元年前, 回民赛仲玉家, 从山东文登县经池州辗转来和。

   沙姓始祖, 为朱元璋侯王指挥使吴良部下, 即戍守江阴的沙厚德将军, 时随军定居江阴, 不久迁南京沙家湾, 再来和州。沙姓祖籍河南汝南县, 因汝南盛产玉石, 故沙氏堂名“ 种玉” 堂, 历代沙氏门联“ 将军世泽, 汝南家声” 。

  明初, 陆秉才一家从广州迁来。另一门陆姓由浙江平湖迁来。

  康熙八年公元年,仝朝臣为和州武举, 《童氏家谱》载“ 仝” 姓原为“ 童”姓。童姓始祖童小桥为清皇太子的御教师, 在传授武术时, 不慎误伤皇太子致死, 其全家老小仓皇从陕西西安府金百山逃至和州定居, 改为仝姓, 堂名“ 金名” 。

  光绪五年公元年, 武举禹步挥禹步赢兄弟, 由陇西迁和州居住。

  傅统先《中国回教史》中《明代之回教》载“ 芜湖西关外清真寺……均为月代所建,言芜湖定在明代已有回民居住。”

  《太平府志》载清初, 回民曾在芜湖寺码头附近, 建立一座范围很小的青真寺。芜湖历来商贾云集, 然回民却不多。后由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皖北、苏南等地小股经商而来。

  安庆, 马姓有“ 卫马” “ 明马” 之分。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年《敦悦堂马氏家谱尚志公卉吾》, “ 吾系出西域鲁穆, 始祖谓系鲁穆文公, 汉译马依泽公, 遂以马姓, 宋太祖建极初, 召修历, 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公元年应召入中囚, 修之方越二年成书, 由王处纳, 上之诏曰可授公钦天监, 正袭侯爵, 家陕西径阳永安镇, 至十一世纪祖价乾公由进士官河南太守, 卒于官, 遂籍新野。十八世祖哈直公, 明洪武初随兄讳嗦罗公、讳赫穆公奉使外。原谱载公以得游哈直地, 遂名嗦罗公仕陕西大同卫前卫, 洪武十五年, 咪罗公卒。公循兄终弟及例袭授兄职, 二十二年, 改调安庆卫左所, 至是于怀宁为迁皖之始祖” 。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明威将军骤诚由云南调往安庆卫指挥使, 回族将士大量入宜城。逝后, 长子马允赞授皇陵卫指挥众事, 后定居风阳。上两支马姓被称“ 卫马” 。
  明代又从金陵迁一支马姓于安庆, 人称“ 明马” 。

  望江、东至两县回民系公元1380年以后从安庆城迁出落居。

     皖南各地明清时虽有回族学者、游吏记载, 但有回民定居者, 也是mg初年或抗日时期为避灾荒战乱迁入。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安徽 寿县 回族 溯源

上一篇:伊斯兰教
下一篇:《中国穆斯林》杂志简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