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人的“科技”生活
分享到:
2010-12-20 21:35:28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点击:

夏日里,乘着公交10路车,记者来到了首都最大的多民族聚居区——牛街。1.41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只是小小的一角,但就在这一方天地里,生活着汉、满、回、蒙古、朝鲜、维吾尔等23个民族的居民。在这5.4万居民中,回族人口占1.2万,难怪公交车上报牛街站名的时候不仅有汉语,还有阿拉伯语。

     牛街大街上,绿树成荫,安静而又惬意。走进街边的牛街清真超市,年过八旬的张启圣、马洁茹两位回族老人,正拿着一张蓝色的小卡片在POS机上结账。这并不是普通的信用卡,而是牛街街道办事处推出的“牛街人牛街卡”。两位老人说,这卡不仅能购物用,每个星期他们都要给社区服务站打电话叫钟点工来打扫卫生,月底时,社区工作人员会把POS机拿到他们家,直接刷“牛街卡”结账。家住牛街东里社区88岁的杨文华老人也走上前来,对记者说:“我每天身上都揣着这张‘牛街卡’。拿着它,有优惠价呢,买东西、理发、找保姆、请小时工都能用。打个电话,社区医疗站的大夫就来家里诊疗,也能刷卡。你说说,这小卡片方便不方便。”

     的确,这张卡片看起来小巧,用起来功能却“挺强大”,记者从社区居家养老关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丽君那里了解到,“牛街卡”是一张社区便民服务卡,居民不仅可以用它来缴纳水、电、气、通讯费,还具有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持卡的高龄、空巢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家政、医疗、代换煤气、理发、请小时工等上门服务。政府每月向8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发放的100元专项补贴,都会按季度直接打进卡里。这张卡去年12月起在牛街启用,而此前,牛街的老人一直在使用纸券,需要每个月到居委会领取,“麻烦不说,还有一个问题,纸券只能‘少补’不能‘多退’。”因此,老人们都尽量领取小额的服务券。每次到了发放服务券时,工作人员都会为大额券发不出去而担心。而现在,街道月初通过电脑系统把钱转入每个老人的卡里,免去了老人上门领券之劳。老人用卡购买养老服务时,也不必再担心找零问题。如今,已有1700多户居民使用“牛街卡”。

     漫步牛街东里社区,记者遇到了在外乘凉的回族老人白桦潘。年逾八旬的老人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家里坐坐。记者刚坐下,白桦潘老人的儿子就打来电话,问“谁来家里了?”看到记者眼中的诧异,白桦潘老人指了指房门上方的一个小盒子,原来就是它通知了白桦潘老人的儿子。“这个叫‘手眼通’,有了它,儿子在外面,对家里的情况也能了解。”白桦潘老人说,“能照相,能防盗,安上它,心里踏实。”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盒子竟是个电子“小管家”。

     “手眼通”其实是一种家庭安防监控系统,包含摄像头和电话卡,终端连接着门磁,红外探测器放在对准门的位置,方便业主随时了解家中的情况。牛街街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牛街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数量较多,他们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有了‘手眼通’,独居老人如遇身体不适,就可以按下随身携带的红外报警器,向绑定的手机号码发送照片和报警信号,以便及时寻求帮助。它一方面可以及时保护家居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可以远距离看到家中老人、病人或孩子的情况,缓解家人外出时的担心。” 据介绍,牛街东里社区已有50余户居民家里安装了“手眼通”。

     离开白桦潘老人家,记者来到了社区的科技体验中心。这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科技玩具,十分奇妙。靠墙的一侧摆放着一组爵士鼓,离近一看,却发现没有鼓面。正觉得奇怪,相机无意间滑向爵士鼓的中心,只听“咚咚”的声音顿时响起。原来,这是利用了光电感应原理。在这里,没有皮的鼓也能敲响,晃动的琴弦上能看到声音的纹路,还有能够声控和远程控制的智能家居系统。“这些器材,既有妙趣,又蕴含着科学原理,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就能学到‘身边的科学’。”牛街街道的新闻发言人海峰介绍说:“这里免费开放。孩子们可以在这儿尽情地玩耍。”每逢周末和假日,这里就会组织丰富的科技活动,比如播放科普片、制作科技小产品、操作简易小车床等等,宣武区科技馆老师、科技辅导员、科技志愿者会热情为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炎热的暑假里,这个奇妙的科技体验中心无疑成了孩子们的首选。

     牛街人的“科技”体验还远不止这些:防止自行车被盗的车辆管理系统、降低治安事件的视频监控系统、率先使用智能管家“物联网”等等。在牛街,科技处处显神奇,众多的牛街人如今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高质量生活。对此,牛街街道工委书记王都伟说:“我们希望这些科技项目的引用,能够提升居民的安全感,通过安全感的提升,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牛街

上一篇:温继涛:让回族服饰走近百姓
下一篇:安徽寿县清真大寺荣迎黑伏海阿訇任教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