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成达师范学校创建85周年
分享到:
2010-06-27 11:59:33 【来源:穆斯林通讯】 点击:


  与教育部的五点协议
  为保持伊斯兰文化和民族教育本质,唐柯三与教育部长陈立夫据理力争,达成五点协议,1.维持成达师范校名,不冠地名,以保持其建校精神;2.不因改制影响创办宗旨;3.古兰、圣训、教义授课时数不变;4.星期五为礼拜日;5.礼拜、封斋及回教节日照回教规定安排。校长仍为唐柯三,经费全部由教育部拨发。成立“《古兰经》翻译委员会”。由此成达师范学校进入后期阶段。1942年改任谢松涛为校长,马松亭被重庆首寺十八梯清真寺聘为教长并负责设立经学研究班。成师阿文专修班主任则由马金鹏继任。1943年又成立“《古兰经》翻译委员会”。

  再迁重庆十八梯清真寺
  1944年秋,衡阳失陷,桂林告急,迫使学校迁往陪都重庆十八梯清真寺,次年招插班生,学生不足百人但校舍较小,难以容纳。1945年8月16日,薛文波接任校长,9月迁址于郊外青木关彭家大院,继续扩大招生。

  坚持伊斯兰文化特色
  学校仍保持伊斯兰教色彩,由马金鹏、马淳夷讲授阿文和教义。每周五师生在校内“聚礼”,并由校长主持“主麻晚上的联谊会”,汉族学生也可参加。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日,薛亲自带队,回族师生整队徒步56公里到十八梯清真寺参加“会礼”。

  聘请黄炎培郭沫若来讲课
  在此时期,学校经常邀请当时名人如黄炎培、郭沫若等来校演讲。马松亭在清真寺已创办经学研究班,而成师离寺迁址,则在中国伊斯兰教育史上出现现代伊斯兰经学教育与民族教育双轨并行的局面,这点实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
  抗战胜利后学校被批准复员北平。1946年,学校在和平门内北新华街中华中学旧址复课。年底迁入西郊新北京万寿路新址。1947年6月在德外马甸成立附属小学。此时成师在校生已达300余名。当年暑假学校还举办学习班,邀请校内外学术界名流来校讲演。出版了《古尔邦》月刊,并印制《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年刊》和《回教歌曲》等。

  继续办出伊斯兰特色
  校内设有水房、礼拜堂,并为封斋师生提供夜餐。1945-1947年间,教导主任先后为杨长瑞、任化鲲、马耀,总务主任为洪寿泉、王庆善。1948年分教务、训育两处,马耀任教务主任,马金鹏任训育主任。学校除教育部所定课程外,仍坚持阿文、古兰、教义等教学。每周五晚上举办教义问答讲座。此外,校方还注意与回民群众相互沟通,如在开斋节组织回民师生到马甸郊野参加“聚礼”,与当地穆斯林共庆佳节等等。

  声援巴勒斯坦兄弟
  1948年5月,在薛校长率领下,与北平各界回民群众一起参加了针对以色列建国后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而发起的“中国回民援助阿拉伯圣战大同盟”,在市内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大游行。

  教育兴教抗日救国
  北平解放后成师与西北中学、西北女中、燕山中学合并组成了国立回民学院。由此可见,成达师范学校的创建是中国伊斯兰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中国伊斯兰教史和回族史中的不朽功绩。她在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成长,在国家和人民处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壮大和发展。她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在“教育兴教、抗日救国”的口号下,把全国穆斯林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爱教爱族爱国的典范
  “成德达才”、“笃诚敏健”的校名、校训,成为成师培养“爱教、爱族、爱国”回族人才的基石。明确的办学宗旨、高素质的教师、艰苦奋发的学生以及高质量的教育,则是成师取得丰硕成果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密切联系广大回民群众,争取他们的支援,乃成师办学成功的法宝和经验。

  中国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尽管八年抗日动荡不安,迫使学校四次大迁徙,对教学造成很大影响,而成达师范却仍能为教、为族、为国造就了大批精英,使之在方方面面奉献出所有的才智和力量。可以说“大学有西南联大,中学有成达师范”,这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重彩辉煌的一页。
(责任编辑:深谷幽兰)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成达 师范学校

上一篇:公交车司机停车礼拜的教训
下一篇:施舍是穆斯林的高尚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