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子恺:乐作墨河一纤夫
分享到:
2010-09-13 10:02:23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马子恺1969年生于济南,自幼就开始舞文弄墨,刚开始是学国画,在这过程中又逐渐爱上了书法和篆刻。20岁开始,马子恺在少年宫做了三年书法教师,后来成了园林局的美术师。在这期间,他的作品先后在省内外各类书法展上展出,近年来又陆续在“兰亭奖”、“西泠印社国际书刻大赛”、“全国篆刻评展”等重要展赛中获奖。

  古人常说“字如其人”,今人常说“风格即人”。这是因为书法家的学识、气质往往从笔墨中流露出来。近日,“马子恺书咏泉诗词书法艺术展”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举办,他的书法作品骨相端庄,朴茂灵动,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展览闭幕之际,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人磨墨,墨亦磨人

  “学习书法、篆刻二十几年了,人磨墨,墨亦磨人,个中甘苦颇深。虽然有所长进,但总不尽如人意。”谈起自己的艺术经历时,马子恺首先这样谦虚地说。

  马子恺认为书法和篆刻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它们外在的表现方式不同:一个是用毛笔蘸墨书写在纸上;一个是用刀刻在石上。但它们体现出的意蕴是一致的。“好作品是一不留神写出来的,急功近利有损于创作。‘字无百日工’,就单纯写字的技法而言或许有一定道理,然而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级艺术,就是写文化,写生命的体验。没有文化的浸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马子恺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硕士研究生班毕业以后,又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现为书法艺术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难忘艺途指路人

  让马子恺最感幸运的是,自己在踏上翰墨殿堂之初,就能幸运地站在了“高枝儿”上。而所谓的“高枝儿”就是名师。他的启蒙老师是我省书画篆刻名家陈左黄先生,后来,又得到魏启后、蒋维崧、武中奇、欧阳中石、许麟庐等的言传身教。他说:“每位先生都像一部大书,给了我很多艺术的启发和做人的道理。”

  上世纪80年代初,马子恺随陈左黄先生学习书、印。那时宣纸在市面上很难买到,陈先生常常卖了自己的作品换成宣纸分给学生们。这让马子恺至今感念不已。1992年到1994年,马子恺借调到济南五龙潭公园武中奇艺术馆工作,当时武老恰在济南长住,两人朝夕相处,成了忘年之交。武老谈艺话语不多,但总是高屋建瓴。“记得一次雨后,武老评阅我的新作,他说:‘你可以变了。’我当时不无惶恐地回答:‘我怕基础不够。’但他播在我心里的‘变’的种子却勃然萌发了。”


  书艺之乐在于探索

  谈到“流行书风”、“现代书法”等近几年业内谈论比较多的话题,马子恺说:“所谓的流行书风,可能是指它不同于人们常见的颜、柳、欧、赵等人的风格,这风格的产生就如同人们常说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趣一样,是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的,绝不是一个或几个人所能左右的。我想不管这种探索性的书法是否成功,长远来说对书法的发展是有益的。但目前的状况是鱼龙混杂,能够真正留下来的才是艺术。”

  谈起书法的继承和创新这个话题,马子恺打了个比方:“艺术之树犹如自然之树,只有将根扎得深广,才能拢得住土,才能汲取营养、枝繁叶茂,而这根脉就是‘传统’。”因此他的宗旨是:继承时不忘创新之旨,创新时不忘传统佳处。“即使是寻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勇士,也务必参阅前人走过的路,重视前人提供的有价值的路线图。因为这至少可以减少盲目性,防止跌下悬崖。说来容易做来难,理想和追求好似都在奔跑,目标总是在前方,它促使你不甘因袭守旧,像墨河里的纤夫一样,一直向前走。这也正是书法探索的乐趣。”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马子恺

上一篇:著名穆斯林书画家马西园
下一篇:著名回族摔跤名家周茂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