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重视的理论:文明的冲突(图)
分享到:
2010-03-14 12:16:32 【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本)》,[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39.80元


      多年前,我就有了一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不过我并没有去读它,因为那时候,正值美国“9·11”事件之后,“文明的冲突”论正甚嚣尘上,我就是不看其“始作俑者”的原著,从各种途径也明白一点这一言论的意思。这次,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修订本,我又拿到一本新书,比较细地读了一遍,觉得还是很有收获。

      塞缪尔·亨廷顿的这部名著最突出的成就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文明的冲突”论,其次,就是它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全球各个地区的国际关系及其历史与走向,二者紧密结合,互相支撑,形成一个起码表面来看能够自圆其说、比较稳固的理论框架,足以观照当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引领人预测世界将来的局势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应该说,看完此书,还是让人对作者产生敬佩的心情,他不愧为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他对天下大势的把握是清晰的、洞察是比较深刻的,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能一一剖析,大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之势,显示出一个学者的学识积累与良好的专业素质。但是,这一切成就都是建立在“文明的冲突”这一理论之上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理论,作者才能执简驭繁,将看似没有头绪的各种纷争理出一个规律来,这正是亨廷顿的过人之处。甚至可以说,亨廷顿全球性的名声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上的。

      “文明的冲突”观点即便不是亨氏的独得之秘,也是经过亨氏方得唱响。自他1993年夏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文明的冲突?》的长文,就在国际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和普遍争论,表明这一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关注,同时也表明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真理性”,如果它不是揭破了一定的世界之“秘”,如果它完全是胡说八道,那么它肯定不值一哂,遑谈争论呢?因此,本书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当今世界的“肯綮”即要害。

      所谓“文明的冲突”,即作者认为,在冷战时代,世界局势基本上是形成互相对抗的以美国、苏联为核心的两大阵营;而冷战消失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是以不同文明间的斗争形式展开。哪些文明呢?作者指出现在世界上主要存在七八种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斯拉夫即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加上可能还有的非洲文明。为什么说世界当前和未来的冲突将以文明的冲突为主呢?这是亨廷顿在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主要论述的问题,他的理论逻辑是这样的: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更,受现代化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文明是人类的终极部落,“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他们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以及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认同于文明”。

      文明间冲突一般有两种形式,在地区或微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一国内不同文明的集团之间的断层线冲突;在全球或宏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心冲突。同时,亨廷顿还从历史学、人口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了断层线战争爆发的原因:历史上的冲突遗产,恐惧不安和彼此仇恨的历史记忆;人口比例的巨大变化,一方对另一方造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政治上新兴政治实体对民主化进程的强烈要求。亨廷顿甚至断言:由于断层线战争是间断性的,断层线冲突是无休止的,因此永久性地结束断层线战争是不可能的,而只能暂时性地休止断层线的冲突。

      亨廷顿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他对世界局势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事实:苏联和南斯拉夫发生分裂;它们前领土爆发战争(世界上一些国家纷纷支持其亲缘国家);宗教原教旨主义正在世界各地兴起;俄罗斯、土耳其和墨西哥国内进行着关于认同的斗争;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冲突加剧;伊斯兰教国家在伊拉克和利比亚问题上抑制西方的压力;伊斯兰教国家和儒教国家努力争取核武器和运载工具……东亚在发展武器上进行竞争。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亨廷顿之所以得出“文明的冲突”论,其核心指向就是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发展、伊斯兰势力的扩张及由此导致的他对西方势力衰落的担忧和不安。他在书中多次分析了伊斯兰文明的特点与动向:伊斯兰教从创始起就是一个尚武的宗教,伊斯兰教从其发源地阿拉伯半岛传播到北非和中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传播到中亚,南亚次大陆和巴尔干,这使得穆斯林直接接触了许多不同的民族,他们被征服并皈依了伊斯兰,这一进程的遗产现在仍然存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伊斯兰社会的人口爆炸,伊斯兰文明的人口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系。

      以上就是本书的框架与一些要点。现在我们要看一看,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说,它的确有部分的“真理性”,不然,何以解释作者所列举的一些主要事实呢?但是,它并非具有全部的真理性。“文明的冲突”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存在。一种文明的产生,本来就是为了维护生活在这种文明之下的人们的生存安全与发展的,世界上的几大文明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互相竞存的斗争之中(其中当然有融合),文明之间的冲突非始自今日,也并非于今为烈,亨廷顿在书中不也一再提及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这一事实吗?应当说:当今世界上的几个冲突焦点都是历史的产物,这样一来,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当今世界的“新”特点不免就似是而非。世界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变动与发展之中,即使在某一时期,“文明的冲突”这一特点呈现得明显一点,也未必就能说明,它会一直强化下去以至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种“你死我活”、非此即彼式的思维逻辑被一再证明是错误的,也是一种杞人忧天式的理论。

      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世界必然仍是多元竞存,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吸收与融合,同时也只有这样,世界才是一个有生机的、多彩的世界。世界上的震荡总是免不了,但不可能始终动荡不安。得出以上这样的结论,是同样基于历史经验的提醒,同时也基于人类理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可靠性,人对安全的追求是永恒的,而对安全的追求并非都以毁灭他人与自身为代价;另外还有人自身力量的有限(亨氏在书中也提及冲突中的人民对冲突的疲倦)都决定了“冲突”只会适可而止,各种冲突力量总会找到新的均衡,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特点。谓予不信,我们可以看看,自亨氏的言论问世以来的十多年,世界局势并没有沿“文明的冲突”这一条线恶化到哪里,甚至也没有证实亨廷顿在书中对几种文明发展走向的预测,这些都表明亨氏理论的有限性。

      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因此就对亨氏的理论嗤之以鼻呢?我们说那倒未必。除了亨氏理论有部分的真理性之外,它还以此为我们提供了观照世界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文上,它还起到了“揭破‘文明的冲突’这一带恶兆式的预言,从而避免之”的作用。应当说,这就是我们应当重视亨氏这一理论的主要地方。

      当然,我们还应当追溯一下亨氏理论出笼的“心理根源”,也就是亨氏写作本书的动机与出发点。其实这在书中已有所透露,那就是渗透在本书字里行间的作者的西方立场。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的主任,前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亨廷顿的考量都是从西方乃至就是美国的现实状况与需求出发。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他对世界局势中的力量消涨中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力量的相对衰落表示忧虑;尤其是对美国人口中欧裔白人的数量与非欧裔移民(包括拉美裔人、黑人和亚裔人)数量的比值在下降这一事实表示恐惧(参阅本书附录李慎之文《数量优势下的恐惧》),因此,他认为:“西方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社会内部集团的挑战。其中一种挑战来自其他文明的移民,他们拒绝融入西方社会,继续坚持和宣扬他们原有社会的价值观、习俗和文化。”他一再追问:我们是谁?似乎一种直接和危险的挑战已经日益逼近美国,提出“文明的冲突”论也就不可避免了。

      亨氏的理论还有一个潜在的支撑也值得关注和讨论,那就是他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普世文明,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了对自身原有文化的认同,这些观点同样只具备片面的真理性。我们说,现代化固然不等于西方化,但非西方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还是有其共性的一面,各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发展共性的一面,或许更有利于国际关系中的求同存异,互助合作,这未必不是人类之福。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重温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当更有意义,因为实践这一理念,未必不是解决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的有效途径。相反,我们反对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对正在走向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心理,而对之加以打压和制约——而这恐怕也是亨廷顿理论最成问题的地方。人类的历史虽然已很漫长,但人类文明的历史还比较短暂,如果过早地断言人类不能形成普世文明(所谓大同),未免有些武断。

      总之,亨廷顿的这部著作是包含着诸多真理与谬误的一部内容很丰富的书,它既给予我们观照世界的一个视角,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思考空间。因此,它甫一问世就聚讼纷纭,“9·11”之后更急剧升温,持续高居《华盛顿邮报》图书排行榜非小说类榜首,至今仍给广大的读者带来阅读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次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修订本,订证了相当一部分误译,使译文更准确、更通顺,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它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成为中国读者的一部国际关系经典读本,也就可以预期。
 
(实习编辑 马斯)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冲突 文明 理论

上一篇:宽容的力量
下一篇:责怪自己是境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