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朝:“花儿”漫出新生活
分享到:
2011-04-13 14:16:07 【来源:宁夏日报】 点击:


赵福朝向记者表演“花儿”唱段。

  今年58岁回族老人赵福朝,从小喜欢唱“花儿”。如今,他正在搜集整理各地“花儿”唱段,目标是收集到365首,那样他就可以每天唱上一首,唱出当今的美好生活。

  2月21日上午,带着对这位民间“花儿”歌手的敬仰,记者来到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的赵福朝老人家。只见赵老汉留着长胡须,戴着一顶黑色无沿圆帽,是一位典型的回族老者形象。卧室里的小电视正播放着“花儿”碟片,“那是青海花儿,我想把各地的‘花儿’都听一听,好好学习一下,从而创作更多好听的‘花儿’。”赵福朝告诉记者。

  结缘:生长在“花儿”世界

  宁夏“花儿”主要流传于六盘山一带,位于六盘山脚下的泾源县,当地回族群众对“花儿”情有独钟,有“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己)家”之说。出生于泾源县泾河源镇的赵福朝,从小就对“花儿”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年暑假他在山上放牛时,一位老牛把式漫了几段“花儿”解闷,那特有的高亢、悠扬、婉转、凄凉的曲调,自由的吟唱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天性好唱的赵福朝。但那时,“花儿”也只是人们田间劳作休息时的一种消遣方式,更不会有人教他如何去唱 “花儿”了。赵福朝就只能偷偷地和年长的人学,留心听他们唱。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赵福朝也学得有模有样了,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创作。

  赵福朝告诉记者,他喜欢“花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1964年泾源县一个叫禹先梅的回族姑娘把“花儿”唱到了北京,还和毛主席合了影。“我当时想,既然‘花儿’能进京演唱,向领袖展示咱回族艺术,说明花儿还是有人喜欢,这就更坚定了我学唱‘花儿’的决心。”老赵说,从此,他就这样“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花儿”,“花儿”也成为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寂寞:想唱就唱

  1968年,从固原牧校毕业的赵福朝分配到六盘山腹地的二龙河林场,成为一名林业工人。当每天骑在马背上巡逻时,他就对着那无边的林海,扯开嗓子,一曲曲高亢、凄美的歌声回荡在林间。也就在此时,从青海省转业来一批军人,其中不乏“花儿”歌手。赵福朝就把他们当成老师。向来自“花儿”故乡的人学“花儿”,让赵福朝收获不少。正是林场这种自由开放的环境让赵福朝的“花儿”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花儿王”。

  1988年,赵福朝被调到当地的司法部门工作,不久又被泾源县派往该县的吊庄移民点银川兴泾镇当了一名司法调解员。工作、生活环境变了,“花儿”也就被搁置下来,但他内心一直都对“花儿”有着一种执著。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福朝参加由宁夏老龄委组织的退休干部赴津参观团。在联欢会上,西部几省的代表队都表演了节目,只有宁夏代表队没有人上场。眼看着就要冷场了,赵福朝想不能让咱宁夏丢脸啊,于是上台壮着胆子唱到:“上山的骡子平川的马,下山的毛驴不挨打…….”

  大家都被他这高亢、嘹亮的歌声吸引,纷纷对他伸出了大拇指。2004年全区举办了“小灵通杯”歌唱宁夏大赛。在西夏区的比赛中,他以一首《最好还是宁夏川》一举夺得中老年组第一名,同时也获得了“原生态奖”。这对赵福朝来说,是一种肯定也是他继续走下去的动力。2008年7月,在中国西部“花儿”比赛中,他在众多专业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铜奖。

  “走过了一川又一川,最好的还是咱宁夏川。一马平川望不到头,望麻了一双眼睛还望不见边……”说到这里,赵福朝老人即兴给记者表演参赛唱段。

  目标:每天唱一首花儿

  赵福朝老人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街上听见一对青年男女在聊天,男的说:“我给你发的短信收了没?”女的回答说:“嗯,没你的短信我还真睡不着哩!”赵福朝想了想,这反映当代男女青年谈恋爱的新方式。于是,他就创作了首《尕妹子的短信》的“花儿”,里面唱段是这样的:

  男:八宝的盖碗我喝惯了,不喝就由不得我了。

  尕妹子的短信我发惯了,不发就由不得我了。

  女:真丝的盖头我戴惯了,不戴头发就散乱了。

  穆萨娃的短信我收惯了,不收我心里就慌乱了。

  因为爱“花儿”,赵福朝让自己的女儿也学了音乐,希望女儿能继承他的事业。赵福朝现在又有了一个计划:收集365首“花儿”,每天能唱上一首。他的收集也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历史故事改编的,有反映生活生产的,有歌颂新社会的,有赞美爱情的。记者在赵福朝的歌词本里看到,密密麻麻都是改了又改的唱词,目前他已收集整理了200余首。“我想把咱宁夏的 ‘花儿’唱到全国去,漫出咱宁夏的美丽富饶。”结束采访时,赵福朝告诉记者他的一个愿望。

  

  宁夏日报记者 李志廷 实习生 马东霞 文/图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赵福朝 花儿 出新

上一篇:中国回医良方
下一篇:利比亚国家博物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