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藏穆斯林·昌都篇
分享到:
2011-03-30 18:38:49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昌都清真寺今貌。资料图片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是康巴文化的中心,现辖11个县、138个乡,总人口为62万人,居住着藏、汉、回、纳西、土家、普米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300多年前,昌都就有穆斯林繁衍生息,虽然他们历经风雨沧桑,但伊斯兰文化薪火传承,未曾断绝。时至今日,昌都穆斯林还有36户、190余人,他们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构成了昌都多元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最早到达昌都的穆斯林先民

  就我国大陆而言,昌都是最远离伊斯兰教文化氛围的地方,以昌都镇为中心,东距成都(伊斯兰教很早从内地传入)、西距拉萨(伊斯兰教较早从印度、克什米尔传入)、南距昆明(伊斯兰教很早从内地传入)、北距西宁(伊斯兰教很早从内地和中亚传入)的直线距离均在1000公里以上,所以称昌都穆斯林为生活在“文化孤岛”上的族群,一点也不为过。

  今天的昌都穆斯林,溯其根源,大都来自清代陕西回族,后又有甘、滇、川等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相继迁入,他们或经商、或驻军。此外,由于清政府末期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因此更多的回族穆斯林是躲避战乱、逃难至此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昌都穆斯林经过与当地藏族人通婚,便有了西藏昌都之“藏回”。

  昌都“藏回”与拉萨“藏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从克什米尔、拉达克、尼泊尔等地陆续流入的。而昌都“藏回”基本上都是从内地陕西、青海、甘肃、云南等地迁入的。这些移民都保持着原来的姓氏,以标志氏族血统关系,人口较多的姓氏有杨、徐、毕、马、罗、铁、米、牟等。

  “陕西回馆”与昌都清真寺的创建

  伊斯兰教是入世的宗教,这就决定了穆斯林走到哪里,伊斯兰教就随之传播到哪里,昌都伊斯兰教也不例外。清真寺是穆斯林叩拜真主的地方,在穆斯林社区起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调适作用和文化传播功能。因此,当穆斯林的先民们踏上昌都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建一座清真寺,以方便他们履行日常宗教功课。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在杨怀德阿訇的倡导下,修建礼拜场所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得到当地穆斯林的一致赞同。他们表示要把伊斯兰教的根留在昌都,扎深扎牢。在杨怀德阿訇的带领下,当地穆斯林纷纷捐资捐财,在昌都城中心修建了一座汉宫式建筑的土木结构礼拜堂,初称“陕西回馆”,以社会文化活动中心的形式存在。

  “至民国初期,定居昌都的回族曾建立联谊活动场所‘陕西回馆’,并曾垄断了昌都城的牛羊屠宰及零售。昌都解放时,定居昌都的回民仍有50多户,他们为昌都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具体表现在‘通事’(翻译)、护理受伤士兵、磨炒青稞等方面。回族的嵌入亦将伊斯兰教传入昌都。”笔者在昌都地区志上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随着社会环境趋于安定和移民生活的逐步改善,穆斯林的宗教热情也同步提高,“陕西回馆”里礼拜的人越来越多,而馆堂有限的空间已容纳不了更多的人。于是,当地穆斯林商议在“陕西回馆”东侧修建一座清真寺,原“陕西回馆”更名为“联谊馆”,后改名为“陕西会馆”,使其演变为陕西籍汉、回同胞聚会联谊的会馆,设立会长和会计各一人,并筹有公积金,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在会馆举行各种文艺活动。

  根据现存资料,昌都清真寺修建在昌都镇中心位置,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在杨怀德阿訇以及清真寺修建小组的精心组织下,当地穆斯林同心同德,出财出力,甚至还有驻防昌都、信奉伊斯兰教的清军官兵也解囊捐款。大家各尽所能,修建了一座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歇山顶寺宇,前后卷棚相连,檐角高挑。远远望去,古朴典雅,蔚为壮观。从此,清真寺成为昌都地区穆斯林做礼拜的唯一正规场所。

  新建的清真寺和联谊馆在同一条街道上,回、汉和谐共存,在宗教上各行其是,诚如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昌都清真寺建成后,原来零星居住的穆斯林遂自行迁到清真寺周围的色仓生和达然通(即现在的东幸福街和聚盛街东),聚合成一个穆斯林社区,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的稳定群体。

  不幸的是,“文革”时期,昌都清真寺被夷为平地,许多宝贵的文物和古籍也都散失。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宗教政策落实。1990年,清真寺部分土地得以归还,1991年又得到政府资助和个人募捐,清真寺殿堂得以修复,全面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今日昌都清真寺与穆斯林居民家庭

  我们如今看到的昌都清真寺,是2005年修建一新的清真寺。

  “2005年4月,昌都清真寺筹委会在政府的关怀下,在拉萨大、小清真寺和日喀则清真寺以及昌都经商穆斯林的大力支持下,募集资金40万元,开工修建昌都清真寺。新建清真寺融伊斯兰建筑风格和藏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既有醒目的伊斯兰特征,又有浓郁的地方建筑风格。新礼拜殿建筑面积170余平方米,可容纳200人同时礼拜。”昌都清真寺寺管会现任主任杨纯灵告诉笔者。

  为了更好地解决清真寺的收入和实现清真寺的自养,清真寺辅修客房9间、铺面7间以及沐浴室等配套设施共400平方米,每年通过房租收入来填补清真寺各项开支。其中有3间铺面的收入用来支付阿訇的薪水,较好地解决了阿訇的后顾之忧。另外,寺管会还考虑条件具备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商贸活动,以进一步拓宽清真寺的资金收入,最终实现“以寺养寺”的愿望。

  据杨纯灵介绍,目前,昌都镇有36户穆斯林家庭,其中20户家庭中有信仰两种宗教的现象,即既信仰伊斯兰教,又信奉藏传佛教。一般而言,男子都信仰伊斯兰教,女子均倾向于信奉藏传佛教。而家庭中的年轻人则两种宗教活动都会参加,如伊斯兰教在一年中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和圣纪节等活动时,年轻人都会参与。另外,强巴林等寺院举行的大型法会,年轻人也会前往参加。

  杨纯灵说:“生活在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天长日久,必然使当地穆斯林在文化上产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生活细节上,也表现在不同文化基因对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上。如清真寺殿内吊挂有20多盏黄绿彩灯笼;穆斯林在红白喜事时,也像藏族一样点酥油灯;在清真寺大门前600余平方米的坝上,跟藏传佛教寺庙一样,穆斯林对着大门前高大的香炉焚烧柏枝祭祀真主。”

  昌都穆斯林不仅使用汉、藏两种语言,而且汉语中充满着浓厚的陕西韵味。他们大都有3个名字:经名、汉名和藏名。经名是清真寺阿訇取的,汉名是父老取的,藏名则是当地藏族根据各人的德行而取的。在服饰上,一些穆斯林老人和一部分青年人穿汉装长褂,一部分青年男子和妇女穿藏装,妇女头脖系挂珠饰。在饮食上,穆斯林家庭也拌糌粑、喝酥油茶。此外,过去昌都穆斯林的住房外形大都是藏汉结合的式样,里面的格式及装饰都和汉族差不多。而如今都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藏式楼房,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也是藏式风格。

  总之,影响总是双向的,昌都藏族同样也接受了穆斯林的一些生活习惯。每当藏历新年或办喜事时,藏族人家都油炸穆斯林食品等待客。当地的官员、活佛、大喇嘛和一般藏族同胞把阿訇手刀的牛肉称为“净洁肉”,都喜欢食用。

  “不敬这些人,敬谁呀?”这是当地较多接近穆斯林的藏族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他们不吸烟,不喝酒,不赌不骗,忠厚老实,不吵嘴,不骂人,更不伤害人。”昌都回、藏人民在过去的历史岁月中双向影响、相互融合、不断协调的实例,便是今日昌都清真寺及其“藏回”穆斯林群体继往开来、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文化资源。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走近 西藏 穆斯林

上一篇:走近西藏穆斯林·日喀则篇
下一篇:满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