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人的记忆
分享到:
2011-04-12 11:20:22 【来源:回族文学】 点击:

新街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会泽县境内,是云南省的一个回族乡镇。改革开放后,一半以上的新街人走出新街,走向外面的世界。

      新街在旧社会时并不叫新街,而是称“迤车河”。迤车河的地名是因其东西两侧绵延的山脉像两架马车拖着,由北向南流淌的河流在蓝天下奔驰而得名。解放后迤车河改名叫新街,将新街称做迤车河的人逐渐少了,偶尔从几个上了年纪的长辈们茶余饭后的聊天中,能听到迤车河的名称。

     旧时的迤车河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农作物以小米、玉米、洋芋为主。但在这三种农作物中,尤以小米的加工比较困难。小米和稻谷虽同属草木农作物,但颗粒要比稻谷小,壳比稻谷要厚得多,加之成熟得越好的小米越光滑,脱壳的难度越大。脱壳的工具在过去根本谈不上机械化,而是用石头制成的舂米用的臼,当地叫“对窝”。对窝有大有小,用石材和木材加工打磨制成。制作工艺简单,所用的石材和木材都是当地特有的红沙石和栗树木。红沙石的韧性好,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易断裂。大的“对”加工好后长约八十厘米,直径约四十厘米,重达六十余公斤,上部留有二十厘米的小洞,用加工好后类似于十字架的栗树木穿过,两端固定在木架上,另一头用于脚踏。大的“对”要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才踏得起,放得下。大的“窝”在厚达一百二十厘米,重达三百余公斤的大红沙石上凿出直径达八十厘米,深达六十厘米的椭圆形的深坑,埋于地表,有的也立于地上,使用时将小米倒入窝内。小米在对窝中要反复地舂,反复地簸,才能把壳全部脱完。因此,富庶之地的姑娘大多不愿嫁给迤车河男人做媳妇。如今,新街人已基本不种小米,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洋芋以及经济作物烤烟和发展畜牧产业所需的饲草。大多数的小伙子都到外面打工和经商去了,外地的姑娘,甚至是外国的姑娘嫁给迤车河人也并不稀奇了,就像迤车河已经改名叫新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土地家庭联产承包政策实施后,地少人多的新街人大多赋闲在家。在商品匮乏,经济、文化落后的穷乡僻壤,在每周六的新街传统赶集日相约赶集,成了新街人最高兴的事情,赶集日是新街最热闹的日子。每到那日,赶集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拥向了当时全乡唯一的集市新街。有买卖耕牛的庄稼人,赶着马车贩卖粮食、水果、蔬菜和日用百货的商贩,还有利用赶集日拖儿带女走亲戚、办嫁妆、看热闹和搞其他副业的人群。尤其是东西两条山路上,赶集的人群披着蓑衣和毡褂,戴着毡帽及五颜六色的头巾从狭窄弯曲的山路上下来,下午又沿着来时的山路,背着在集市采购的物资吃力地往上爬。周而复始,无论老少,均练就了一双矫健的腿脚。住在城镇的人,即使空身行走,也万万赶不上负笈上山的乡里人。
每个周六的中午是新街集市最热闹、最拥挤的时候。狭长的街道上,拥挤的人群中,磕磕碰碰自然是免不了的。最常见的是背背箩的人一不小心,背箩就会挂着其他赶集的人。背箩是当地农村人最时髦、最方便、最简易、最离不开的随身工具,无论老幼,是男是女,走亲访友或者赶集,身上总会背个用竹子编织成的背箩。

     背背箩的人多了,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常常是人过得去而背箩过不去。那情景就像乌龟的背壳在石缝中被挂住一样,无论你怎样努力就是过不去。有急事叫同伴,便将自家背箩放在地上,站在背箩上朝着同伴大喊大叫,指挥同伴放下背箩提着箩,从人群中的背箩下钻出来。男人们背背箩大多粗心地朝前挤,只顾自己过得去,一不留神就会挂着赶集的大姑娘、小媳妇。有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会伸出指头在自己脸上刮两下,对你扮个鬼脸,弄得你脸上是青里透红,红里泛白。

       赶集的中午是新街为数不多的几个小饭馆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本地的、外地的、山上下来的人都喜欢到小饭馆下趟馆子,打回牙祭,要上二两新街最有名的羊肉冷片和一盘本地特产青蒜炒牛干巴,外加一个烧洋芋。时间一长,三三两两唠起了家常,东村和西村的奇闻逸事,东家长、西家短地越聊越高兴,笑声越传越远。吃晌午饭的人越来越多,没位置坐的干脆买个羊蹄子站在旁边啃。

      从八十年代开始,新街人中也有了进入省城的拓荒者,他们靠着祖先传下来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解牛剔骨的技术,很快就成为服务都市人餐桌的第一代打工者。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新街人勇敢地走出去,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一时间,在新街的集市上,在新街的小饭馆里,中年人不见了,青年人也少了,都外出打工解牛赚钱去了。新街人在商机无限、遍地黄金的时代,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从最初替人打工,发展到了自己当老板。开公司的、跑运输的、搞养殖的、搞建筑的、修桥铺路的、搞绿化的……短短数年间,外出经商、打工的新街人遍布于昆明和周边各地的大街小巷、各行各业,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新街人的影子。

       今天的新街人去昆明和其他地方,已不再需要等到赶集日去坐马车或拖拉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豪华大巴每天往返于新街和昆明之间。现代化的通讯与高速公路缩短了新街与外面的距离。他们中富裕起来的第一代打工者,在昆明或一些地州城市有了自己的豪宅,由新街人变为城里人,由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

       新街人变了。也有人说是新街大龙潭的水改变了新街人的生活方式。喝着龙潭水长大的新街人,血液里流淌着龙的精神,在互助、互惠、互利的商海中个个都是入海的蛟龙,哪有不富不变的道理。是啊!新街的龙潭,也是值得一提的地方。

       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的新街,从海拔四千八百米的牯牛寨主峰,到绵延数百公里的大海雪山,再到海拔一千八百米的新街,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每年夏秋季节堆积在大海雪山的白雪融化后,顺着山脉、河流流向新街,渗入地下,在地下河流的挤压下,又溢出地面,形成了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龙潭。其中新街最大最有名的龙潭有三个,分布在上游的叫金家大龙潭,下游的叫龙凤大龙潭,中部的因地处新街集市的南头,所以叫新街大龙潭。每个龙潭都有一些奇妙的传说。就说金家大龙潭吧,传说当初此地并没有龙潭,有一年夏季特别炎热,数月无雨,地面被太阳晒得寸草不生,水塘干涸、河流断流,滴水不剩。最佳播种的季节已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雨水,眼看村民和牲畜快被渴死、饿死。在这紧要关头,当地一位心地善良的金姓老人,在一个星期五的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晌午礼拜时间到了,他提着平时洗大小净用的汤瓶去今天金家大龙潭所处的地方,盛水回去沐浴净身做礼拜。这位老人醒来后,反复地回想着梦中的情景,心想,这一定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造物主。第二天晌午礼拜时间到了,他来到了梦中盛水的地方,惊喜地看到地面上有很大一片潮湿。于是他跑回家中拿来工具挖了几下,一股清澈的泉水从地下喷涌出来,百姓得救了。当地百姓为记住这位金姓老人,便将此处叫做金家大龙潭。从此,金家大龙潭便一直叫到现在。

       与金家大龙潭的传说不同的是龙凤大龙潭。龙凤大龙潭的名称原本并不叫龙凤,而是叫做白龙潭。传说白龙潭里曾经有一条白龙,经常在夏季借助从大海雪山向新街吹来的北风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有一年白龙裹着冰雹再次作恶的时候,住在白龙潭对面凤凰山上的两只凤凰腾空飞起,与白龙展开搏斗。搏斗中白龙的眼睛被凤凰啄瞎,白龙恼羞成怒,用尾巴卷住一只凤凰逃回白龙潭,另一只凤凰见同伴遇难,也跟着冲进了白龙潭,后来再也没有出来。从此,白龙潭里的白龙再也没有兴风作浪,危害过新街百姓,而龙潭里的水无论旱涝均长年均匀地喷涌。人们为了记住那两只舍身救百姓的凤凰,便将白龙潭改名叫龙凤大龙潭。

      当然,在三个大龙潭中,最让新街人刻骨铭心的还是新街集市南头的新街大龙潭。大龙潭的水在干旱的年代越发清凉、甘甜,越发让新街人珍惜。在干旱的年代里,是新街大龙潭的水浇灌着新街的土地,滋润着新街的百姓。新街人感谢龙潭,珍惜水,爱护水。

      新街大龙潭因在集市的南头、公路的边上、风景宜人的山脚,无论是赶集的人还是过路的人,到此都要歇歇脚,喝饱龙潭水。远方的客人和归乡的游子到此,都要站在龙潭的边上细细品味,默默地对着大龙潭,倾诉对故乡的亲人,对故乡龙潭水的思念。

     大龙潭那时隐时现的金鱼和偶尔从龙潭底部传来的隆隆响声,在向来往的行人提示着大龙潭的神秘。大龙潭幽深碧绿的泉水和清晨薄薄的水雾,在阳光照射下似仙女的面纱,更像人间的龙宫。

      对新街人来说,过去没坐过汽车、火车的人有的是,但没喝过大龙潭水和没听过大龙潭那神秘传说的新街人却很少。新街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没有忘记新街,没忘记新街的龙潭水,因为他们的根在新街。每年的开斋节,他们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没完没了的活计,开着大大小小的车辆朝着新街,朝着大龙潭飞驰。对新街人来说,开斋节回故乡喝龙潭水,探亲访友,与家人团聚,向家人诉说对故乡的思念,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善举,也是最大的幸福。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新街

上一篇:记住本拉丹
下一篇:汪泾水润诗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