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景阳镇上岗冲村党支部书记林成龙先进事迹
分享到:
2012-04-19 12:52:51 【来源:西宁晚报】 点击: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上岗冲村位于大通县城西南部的娘娘山南麓,地处脑山地带,海拔2800米。全村共有365户,1850人,1196个劳动力,是一个纯回族聚居村。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面积1500亩,人均0.81亩。过去,由于这里山大沟深,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环境偏僻,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贫困和落后一直困扰着村民群众,是省级贫困村。2000年,林成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带领上岗冲村党员和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治穷致富,创新发展,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斗,使上岗冲村告别了贫困,走上了富裕文明的小康之路。如今的上岗冲村经济发展、政通人和、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广大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全村上下呈现出发展、文明、和谐、向上的新气象,正在朝着建设“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直面发生的新变化,上岗冲村的父老乡亲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村党支部书记林成龙团结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情系于民、知难而进、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结果。

  艰苦创业 ———他带领上岗冲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2000年,年仅35岁的共产党员林成龙被推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当时,林成龙正热心于牛羊贩运事业,而且刚刚尝到了“甜头”。但是,他缘于土生土长的普通情愫,再不忍心看着乡亲们在贫困线上挣扎,他说:“我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富了才是富。”于是,他放弃了个人发财致富的念头,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上任之初,上岗冲村只有一枚公章和一张61368元的欠账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97元。面对贫困落后的现实,林成龙上任伊始,便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门逐户,与群众共商上岗冲村的发展大计。但穷怕了的一部分群众对他和班子成员仍心存疑虑:多少年的贫困村,他们想改变面貌比登天还难!林成龙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横下一条心:既然叫我干,就要干出个样子。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搞调研、理思路、定目标,拉开了上岗冲村创业发展、治穷致富的序幕。

  林成龙认为,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最基础和根本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于是,他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针对当时村上的实际情况,林成龙提出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踏踏实实干工作,抓住机遇谋发展”的思路,确定了“三个狠抓、一个确保”(即抓运输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一农业、二养殖、三运输、四劳务输出”的脱贫致富新路子,逐步形成了种、养、运多业并举,劳、副、商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经过短短六年的实践,上岗冲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牧业、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2006年,上岗冲村集体固定资产累计达到了125.6万元,比1999年增长了17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4元,比1999年增长了2.3倍;实现农业总收入在原有耕地面积3210亩因退耕还林减少1710亩的前提下,达到110万元,比1999年增长了92.7%;实现畜牧业总收入为63万元,比1999年增长3.04倍;牛羊育肥贩运户增加到了53户,全村养牛418头,比1999年增长3.48倍;养羊4318只,比1999年增长5倍;全村51家运输专业户拥有大型车辆58辆,年收入达156.4万元,运输业已成为上岗冲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他积极和外地联系,发展劳务经济,目前,全村外出搞餐饮业的有21家,2000年至2006年的7年间,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达459人(次),人均收入在1252元左右。

  为了解决村民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林成龙与其他村干部主动以“村两委”班子的名义担保向银行贷款,并于2002年成立了“联户联保”信用组,实行“统贷统还”和贷户公示制,形成了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采取了由村委会统一登记,统一贷款,贷款发放由贷款督查小组监督贷款使用情况,做到了专款专用和始终跟踪监督,取得了信用和效益双赢的效果。2002年至2006年,全村累计贷款370万元,户均达1万元。现时,上岗冲村村民都形成了“借贷当年还,再贷就不难”的共识,良好的信誉和有了资金扶持的上岗冲村人,如虎添翼,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子。

  今年48岁的上岗冲村运输专业户王云,从一台手扶拖拉机起家,期间更换了四次车辆,发展到现在拥有两辆东风34吨位运输卡车。王云说,他当时没有经济实力一下更换两辆东风大型运输车,这要得益于村委会担保下成立的“联户联保”信用组,实行“统贷统还”和贷户公示制度,获得贷款资格不久就拿到了贷款,购买了这两辆大型运输车。王云现在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他和媳妇在家里种地,搞养殖还照顾孙子。他们的贷款每年一清,还可以接着再贷。王云说,再过两年他们就可以不靠贷款了。像王云这样靠村委会担保贷款走上致富路的全村有40户。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过程中,林成龙注重“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抓经济能人的培养,带动全村致富;一头抓贫困户的脱贫,使他们早日过上富裕生活。村民马秀英,三年前丈夫患病去世,扔下了她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林成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千方百计帮助、救济马秀英渡过难关:帮助修建了住房,时常没粮的时候送粮,没化肥的时候送化肥,孩子上学有困难,积极帮助解决……马秀英逢人就感动地说:“这几年我家有啥困难村上都帮助解决了,没有村党支部,没有林书记,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啊!”

  村民赵发福在翻修自家房屋时,不慎将左眼戳伤。消息传来,林成龙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带头捐款,在他的动员和带领下,全村人纷纷解囊相助,筹集捐款780多元。赵发福说:“我的眼睛已经伤残了,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得到了全村人的关心、问候以及捐助。我的乡亲们还帮助我把没有翻修完的房子全部盖完了。这一切我要感谢林书记,感谢全村的乡亲们。”赵发福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信纸,这上面记录着每一个捐款村民的姓名,他庄重地说:“我会保存好这个名单,等儿子长大了,出息了,有能力报答村民们时,我们一定要报答。”

  村民马麒,2003年患了脑瘤,没钱做手术,林成龙得知后,立刻号召全村人为他捐款,挽救了马麒的生命。

  “舍小家,顾大家”这是村民们对林成龙一致的赞誉。早在林成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就有了自己的事业。担任书记后,他把生意交给了侄子去经营,自己成了“全脱产”的专职书记。虽然衣食无忧,但这样一来,生意上势必会受到影响。为了给村里跑项目、跑贷款、跑事情,林成龙的私车成了村里的“公用车”,村民谁有个大事小情,只要开口,林书记是有求必应。村上的事忙起来没日没夜,家里的事情只能全部交给妻子。林成龙的妻子说:“家里的事情我和孩子全包了,苦了我一个人。他天天去给群众办事,孩子病了也找不着他,我一个人看孩子,孩子上学他也顾不上,有时我生气了,又哭又骂地骂一顿,他也说,你再别骂,功劳有我的一份,也有你的一份。”2006年的一天,林成龙累的病倒了,当时孩子们都不在眼前,妻子找人把他送到了医院。林成龙的妻子说:“生病时,全村的人都去看他了,医院的大夫问你们怎么有这么多亲戚,我说是村上的人来看望他。”

  林成龙还发动群众为特困户筹资扶持解决住房问题,使全村11户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六年间,林成龙为村办公益事业和特困户个人捐款累计达6万余元。村民有了红白喜事,支部成员都自觉地去恭喜或慰问。林成龙认为,这些事虽小,但对百姓是大事。上岗冲村在党支部书记林成龙的带领下,无论村里村外,人们都忙于做生意,跑贩运,去务工,搞运输,寻找致富门路,一个富帮贫,邻帮邻,人人争先恐后,个个竞争致富的新局面正在上岗冲村形成。

  率先垂范 ———他使上岗冲人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没有一个团结坚强的核心,群众就会像一盘散沙”。这是林成龙经常说的一句话。2000年4月,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走马上任后,有些村民认为,在村上当干部,都想个人贪一点,捞一点。对此,林成龙在新一届班子成员会议上直言:“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要为百姓着想,如果谁想贪一点,占一点,你就趁早走开。”这一席话,使班子成员看到了林成龙的决心,坚定了跟着林成龙一起干的信心。他一改往日班子中工作不协调、互相“踢皮球”的消极做法,从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入手,坚持做到“五抓”:一抓建章立制。坚持边学习,边找问题,边整改,边提高,结合村上实际,先后建立并落实了民主议事、党组织生活、党员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管理村务、党员目标考核、党员学习等多项制度和村规民约,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抓班子。坚持选贤任能,把一些年富力强、有觉悟、有经济头脑、有文化、作风正、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党员选进了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8.8岁降到了32岁,使新一届班子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三抓队伍,做到后继有人。村党支部一班人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人才为目标,六年来共发展新党员1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3名,后备干部8名,解决了党员和干部队伍老化断层,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四抓阵地。林成龙带领班子成员四处奔走,寻求多方支持,修建了5间砖木结构的办公室。又多方筹资新建了村委会办公楼,配置了办公用具、电教设备和取暖设备,结束了上岗冲村多年来无办公设施、无党员活动场所、无规章制度的“三无”历史;五抓创建。设立了组织、岗位、实事三承诺的“源头活水先锋岗”,巩固了先进性教育成果,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2006年,开展了每年发展2名党员、办1件实事、解决3户特困家庭或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争取10户大额信用贷款、组织1次学习考察、推行“+-×÷=≠>∞”的“8号制”(即联系群众用“加”号,排忧解难用“减”号,发展增收用“乘”号,廉洁奉公用“除”号,待人接物用“等”号,多予少取用“不等”号,以人为本用“大于”号,工作热情用“无穷大”)的“2131018”主题实践活动。“五抓”取得了实效,上岗冲村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民服务的热情十分高涨,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拥护。在2005年的村级干部换届选举中,村民们对村班子投了赞成票,使班子成员连选连任。近年来,上岗冲村先后多次被省、市、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制示范村”和市级“民事调解先进集体”,县级“文明村”、“党建样板村”。林成龙多次被评为市、县、乡“优秀共产党员”、“民事调解先进个人”、“道路硬化先进个人”……

  情系于民 ———他为上岗冲人营造了安居乐业的环境

  面对全村人畜饮水困难、村庄道路泥泞、通讯设备空白、人居条件简陋的“旧农村”现状,林成龙带领“一班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思想,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农民的承受能力与实际需要,走充分利用已有基础,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在竭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积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林成龙常对班子成员说:“有福民先享,有难官来挡,给村民办实事,绝不能给老百姓增加负担”。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想办法,出主意,跑路子,抓住每一次机遇,不放过每一个项目,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他上任之初的几大难题全都如期得到解决。

  吃水难是困扰上岗冲村多年的大问题,当时村民吃水都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挑,许多妇女天还没亮就要出去挑水,一到冬天真是苦不堪言。上任的那一年,为了解决全村人畜饮水问题,林成龙抱着一线希望,以个人名义向时任青海省省长的赵乐际同志写了一封反映当地群众吃水难的情况反映信,请求解决上岗冲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当年8月份,赵省长派人到上岗冲村进行实地调查后,立即与有关部门协调,投资13万元,村上自筹4.4万元,彻底解决了村上吃水难的问题。上岗冲村过去的老支书王守义激动地说:“当时,村民们高兴得奔走相告,挖沟埋管到村民家时,每家每户的院门都敞得大大的,争先恐后全力配合。村民们为村干部拿来平时不舍得用的新手套,端来热热的油饼和滚烫的奶茶,表达着他们的一片情意。放水的那一天,祖祖辈辈挑水吃的庄户人家早早地等在水龙头旁,当哗哗的清水流出时,村民们自发地放起了鞭炮,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淌脱了……那天,我放开手脚把自己家的锅碗瓢勺重新洗了一遍。我心里念叨着,我们终于过上了吃自来水的日子。”村主任李明山说:“林书记争取了十几万钱(资金),当时把我们全村都轰动了,我们班子里的人更是高兴。当时挖水源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雇几个人挖,但他说我们的这点钱来之不易,要节约办事,就领着我们自己挖,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当时我刚当上村委会主任,集体思想意识还没有,跟着他干了以后,才有了这个集体思想意识。”

  2001年,全县进行“农网”改造时,林成龙积极响应,主动加强与镇政府的联系,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任务。改造时村上应负担一部分自筹资金,平均下来每户应收240元,可林书记为了不增加村民负担,通过其它渠道筹集了2万多元,将每户应交资金降到180元。农网改造后,电费降下来了,很少发生停电事故,老百姓打心眼里高兴。

  2002年,大湟公路动工修建,林成龙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他心里十分清楚,运输业是上岗冲村的主要支柱产业,而且群众购买的大多数是康明斯双桥大货车,如果路面不拓宽,未来的发展将受到制约。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议事小组反复研究,决定利用本村劳力充足、砂石方便的优势,发动村民自行解决了大湟公路上岗冲段的路基垫层,并在原有的路面基础上拓宽1.5米,铺上了沥青路面。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林成龙带头捐款2万元,又在外面筹集捐款6.8万元,将全村的巷道进行了硬化,并且装上了明亮的路灯。在这个过程中,村上没有给村民们增加负担,属于公共路面的没有收取村民的一分钱。上岗冲村的群众心里亮了,干部的劲头更大了。

  林成龙抓住全县“整村推进”脱贫致富项目的机遇,争取资金75.6万元,在全村搞牛羊育肥、设施圈养。根据全村养殖奶牛多的优势,积极与西宁天露奶牛乳业公司联系,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自动化挤奶站,推动了本村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上岗冲村外出务工、跑运输的人比较多,但是由于信息不灵,失去了很多挣钱机会,林成龙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主动到联通、移动大通分公司申请开通网络,青海移动负责人说,你们是省内第一家村庄申请建网的,我们一定给予支持。很快就在上岗冲村的山顶上建起了信号塔,并通过电信公司开通了有线电话。目前,全村70%以上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电话和手机,信息的畅通为外出务工或跑运输的农民掌握用工信息和货源提供了便利。如今的上岗冲村人自豪地说:“林书记给村上办了很多好事,现在灯亮了,水清了,路宽了,地平了,话通了,房换了,吃好了,穿新了。”这正是林成龙带领一班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写照。

  富而思进 ———他把上岗冲人领上了文明之路

  “如果教育搞不上去,发展则是一句空话。”这是林成龙发自肺腑的一句感言。多年来的外出经商和生活阅历使林成龙切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化教育发展不上去,就只能靠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模式维持生计,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没有一点文化知识,连一个合格的农民也当不了。

  基于这种悟性,林成龙上任后,便奔波于学校和农户之间,调研学校的校舍建筑、学生入学情况、学校环境卫生等问题,并聘请上岗冲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守义为校外指导员,负责学校与村党支部的联系和沟通。2001年,上岗冲村党支部外筹资金5万元,为岗冲中学校园铺设了平整的地砖,修建了校门、篮球场,更新了教室的门窗玻璃,让师生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恶劣环境,学校的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林成龙心里始终在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仅仅靠维修学校的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够,师资缺乏,高中生大量流失,贫困生上学难等问题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由于岗冲中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分配到这里的教师人心不稳,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了留住人心,村党支部以人为本,从关心教师的生活入手,争取中良集团捐资6万元为全校教师定做了33套西服,在“教师节”期间对教师进行慰问,并在其它节假日举办茶话会等形式,与师生畅谈学校的发展前景,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和支持。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回族女孩子上学的比较少,在上岗冲村尤为突出。1999年前,上岗冲村没有1个高中生,孩子们初中毕业后不是回家务农就是外出打工。林成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动与大通四中取得联系,建议开办清真灶,然后在村里登门动员应届初中毕业生上高中,他对学生家长讲政策、摆道理,说服他们送孩子上学。家庭困难的学生,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想办法解决学费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上岗冲村有8名初中毕业生走进了大通四中,林成龙喜在脸上,乐在心头。之后,上岗冲村不但有了52名高中生,而且有了第一个女大学生,从而改变了上岗冲村妇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模式,踏上了一条全新的生活道路。目前,上岗冲村已经走出了10名大学生。

  电脑在城市里已经是很普及的办公和学习用具,但对于偏远的上岗冲村而言,是一种十分奢侈的东西,孩子们对电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林成龙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心情十分沉重,他暗下决心:城里孩子有的,上岗冲村的孩子也要有。2002年,上岗冲村党支部发动本村经济能人捐资8万元为岗冲中学安装电脑21台,使上岗冲村的孩子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同年,他又联系西宁诚诚物资公司等单位捐赠课桌凳120套,解决了学生上课难问题。

  林成龙不仅重视教育,还十分重视科学种田,他每年都请来农艺师,勘察土地,为农民讲课。并根据脑山的土地情况,引进高产油菜和良种草进行种植。与此同时,村委会没有放松村民对粮食的耕种,每年积极组织购买化肥,送到每一户村民的家中,帮助他们解决耕种中的实际困难。另外,他还考虑到了对村民们进行技能培训,每年将村里的年轻人送出去,进行驾驶、烹饪等技能的学习。他说,现在不掌握一门技能是挣不到钱的。

  在大通县村级干部中有大专文凭的凤毛麟角,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村干部中更是罕见。林成龙在大力支持教育,鼓励学生上高中,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的同时,积极为自己“充电”。2003年,他走进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大通分校的大门,成了一名大专班经济管理专业的学员。深受没有文化之苦的林成龙如饥似渴地学起了经济方面的知识,并顺利获得了大专学历,这为林成龙以后更好地带领全村致富奠定了知识基础。说起上岗冲村这些年的变化,70多岁的老支书王守义绘声绘色地说:二牛抬扛不见了,机械耕种更方便,硬化道路修到了大门上,自来水拉到了锅头旁,整村致富给牛羊,喝开水还有个太阳灶。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种地免费又补偿。好政策带来了好生活,脱贫致富奔小康。

  取信于民 ———他把上岗冲村民主管理推进了一大步

  林成龙在工作实践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努力增强工作透明度,真正做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他对村党支部“一班人”明确要求,要及时、准确、全面、如实公开村务,并要发挥好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严肃村级财经纪律,及时公布村财务收支情况。他要求“一班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村庄道路硬化等项目实施中,村干部分组分工,分别成立财务、建材、工程实施领导小组,既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又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老百姓对为什么交,交多少钱,花了多少一清二楚,使群众对他们“一班人”少了一份猜疑,多了一份信任,现在在上岗冲村,只要村里召集开大会或者研究办一件公益性事业时,群众总是争先恐后,双手赞成。

  当问起林成龙这些年来的感受时,他说虽然在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县、镇党委和政府对我工作的始终支持是分不开的。我在外跑来的每一个项目,通过民间协会筹集来的每一笔捐助,大通县委、县政府和景阳镇党委、政府都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我感激我的上级领导,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上岗冲村的今天。”

  对于今后的考虑,林成龙说:“我们村两头的差距存在,这两头就是贫富差距。全村有17户贫困人家,有11户的危房已得到了改造或搬迁,还有6户特困户我们正在想办法,尽早帮助他们解决危房改造问题。村里的这些贫困户是我最大的心事,在今后的两年里,让贫困户逐渐走向富裕的道路,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村上的变化,老百姓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

  柏油路修到了大门口,

  走路时干散哈了;

  电线拉到了庄户里,

  村里头见到了光明;

  自来水引到了锅台旁,

  村民们高兴者笑了;

  种植养殖搞运输,

  整村致富有了个盼头;

  好政策带来了新变化,

  老百姓齐赞党支部好。

  林成龙听到后,眼眶湿润了。他说:“老百姓的话是对我工作的最大鼓励,我只有埋下头去努力干的份儿了。当支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做人是终生的。文化人常说,学会做人,才能受益终生。”

  “公平公正排忧解难谋大家幸福,安定安全保驾护航为一方平安”,悬挂在村委会办公室墙壁上的这两句话,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林成龙和支部“一班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他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崇高理念。面对上岗冲村发生的新变化,林成龙没有因此而陶醉,他在思考着上岗冲村下一个发展目标。他说:“今后把我们村建设成为一个就算赶不上沿海地区的农村,也要跟上他们的脚步,同时,我们今后还要为民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要修卫生厕所、卫生室等一系列的项目,我们就要落实真正牵扯到人民利益的问题,解决关系到人民利益的问题。”今天的上岗冲村,在林成龙的带领下,正在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林成龙事迹采访组

  林成龙,村支书的榜样

  六年时间,在人的一生中可谓弹指一挥间;然而,有这么一个村庄在六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通县景阳镇上岗冲村林成龙同志自2000年4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着这个举步维艰的贫困村艰苦创业,走上了一条奔小康的富裕之路。

  从林成龙同志的先进事迹中,我们体会到,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做好、做精的人却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大计划,但缺少踏踏实实地以村民的利益为重的带头人;我们不缺少各种管理制度以及诸项村规民约,缺少的是对管理制度以及村规民约不折不扣的执行者。

  林成龙同志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放弃个人利益,一步一个脚印,从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做起,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最终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信任和支持的村支书。林成龙,是村支书中的一个榜样。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我们相信林成龙的先进事迹,不仅带给我们希望,更多地会带给我们思考和启示。(作者:禾子)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大通县 景阳 上岗

上一篇:见义勇为、无私奉献
下一篇:新疆两位孤寡老人的好儿子阿力木·买提托库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