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四大派别
分享到:
2012-04-16 20:51:53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中国的穆斯林,基本上都属于逊尼派,除了新疆的一部分塔吉克族和少数维吾尔族属什叶派外。什么是“老教”、“新教”之分呢?中国穆斯林的“老教”,通常指“格迪穆”派(也译为“格底目”,“尊古”的意思),在明末清初“苏非”派(神秘主义)传人中国,逐渐形成所谓“门宦”制度前,局面还是比较单纯的,只有“格迪穆”一家,何来“新”与“旧”之分呢?到了中清,这种独局被打破了,当时朝觐归来的伊斯兰学者在西北地区开始传播“苏非”派学说,兴起了“门宦”制度。“门宦”一词是当时中国清政府的上层人物加于当时出现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新派”(为与“格迪穆”区别)身上的,该词大约与“门阀”、“宦门”有关系,“门宦”教主对其所属教坊实行严格控制,所以,这个词出来后,很快被中国伊斯兰“苏菲”派各支派所接受,表明这些支派大多已经形成一种具有宗教世袭的身份、地位、与特权了,清代以后相继产生的各个“苏菲”支派,都被称为“新教”了。还有,到了十九世纪,“依赫瓦尼”派与汉学派“西道堂”也渐渐兴起,形成了“三大派别”(“格迪穆”、“伊赫瓦尼”、“西道堂”。也有说四大派别的,即加上“赛莱夫耶”)与“四大门宦”(苏菲派的“哲赫忍耶”、“尕德林耶”、“虎夫耶”、“库布林耶”)的新格局。从广义上来讲,除“格迪穆”为老教,不主张盲目对外传播外,其他派别、门宦均为新教(侯都思),而且新派多极力主张对外传播,并刻意淡化甚至混淆宗教与民族观念。

    简说“四大派别”

    格迪穆:“格迪穆”阿拉伯语为意为“古老”、“遵古”,一般则称为“老教”、“老派”或“遵古派”、“古教”、“古行”,表现出了其正统性和长期发展的历史,区别于其他教派。“格迪穆”在中国的历史最悠久,明末清初兴起,主张今生与后世并重,对教派关系主张中庸、调和,看待问题也比较宽容、灵活和顾全大局,重视因袭传统和遵行宗教习俗,反对标新立异,坚持按老规矩办事,虽然对门宦崇拜教主与拱北(坟墓)持有异议,但又不干预其他教派的事务,不反对任何门宦的功修,也不主张攻击其他派别的仪礼,具有适应性和宽厚性,可谓“老教不老”。他们主张在“昏礼”后开斋,又有“后开派”之称,在教坊内的组织形式是“三掌教”制。回族人遵从“格迪穆”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长期不衰,凡有回族居住的城乡,都有格迪穆的遵循者,约占回族总人口的90%以上。历史各代,涌现出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信仰、对民族突出贡献的各界名人几乎都是这个派别的人。在清代以前,只要是信仰伊斯兰教或者遵循由此而转化成的风俗习惯的回族,在涉及宗教的仪式上几乎全部遵从“格迪穆”。由于历史的经历和所处环境等原因,“格迪穆”不主张对外盲目、积极的传教,这样也就避免了与外界产生冲突和矛盾,是维护回族乃至中国穆斯林地位骨干力量,因此,往往会成为其他“新派”为了扩张各派势力而争相蚕食和攻击的主要目标。在甘肃,由于“伊赫瓦尼”和各个“门宦”的产生,它的优势地位大为削弱,不再是多数派了。

    伊赫瓦尼:又称“艾赫里逊奈”(阿文音译,意为“兄弟”和“遵经”),是甘肃伊斯兰教中产生较晚的一个派别。其创始人马果园引用的《古兰经》中的一句经文:“众信士皆兄弟”,旨在强调穆斯林相亲相爱、平等、团结,犹如兄弟。天长日久,人们以“伊赫瓦尼”称呼该派。因其相对于苏菲派“四大门宦”而言出现较晚,故也称“新教”、“新兴教”、“圣行派”、“新行派”等。伊赫瓦尼的创始人马万福(1849—1934),经名奴海,甘肃河州(今临夏)东乡果园村人,故又称马果园,是一位著名的东乡族阿訇。他的父亲马达吾德、祖父马以卜拉黑麦及其经师瓦里家原来都是老教阿訇,他们早期是虎夫耶北庄门宦忠实信士。马果园幼小聪明,人称“胎里会”,仪表出众、口才流利,蒙经师瓦里家培养,接受系统的伊斯兰教经学教育,通晓经典,有良好的阿拉伯文基础,而且还写得一手阿文好字。1875年,22岁的马万福在北庄拱北“穿衣挂幛”(毕业),正式取得阿訇资格,到自己的家乡果园村任教,在寺内他招了20多个满拉,一面教学,一面研究经典。曾先后在北庄门宦巴素池海乙大寺、红崖、巴斯池等清真寺开学任教长。这期间宣扬尊古派教理,推崇虎夫耶哲理信念,信教群众对他尊重爱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马果园同经师瓦里家阿訇一道去麦加朝觐、游学,求遇虎夫耶道堂筛赫•海力力巴氏,授给哲理,起初信念坚定。后来在麦加期间渐渐感悟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土壤和气候之下,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异,如受汉文化和汉族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影响太深,伊斯兰教的纯正性受到了冲击,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穆斯林,天长日久,有意无意地将汉族的一些风尚习俗当成伊斯兰教的东西。同时,“苏菲”派崇拜圣徒、圣墓的做法也传人中国,他抱着一种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态度,与当地的伊斯兰学者探讨了教义学、教法学方面的许多问题。当时在阿拉伯半岛流行的瓦哈比思想或许对他产生了影响,他有可能从中受到某些启发。但他后来倡导的“伊赫瓦尼”派是否就是“瓦哈比”派呢?恐怕也不能这样认同。首先两派产生的背景不同、国情也不一样;其次,两派所遵循的教法学派也不一样:“瓦哈比”派遵循的是四大教法学派中的“罕百里”派,而“伊赫瓦尼”遵循的是“哈乃斐”派。留学六年多,精通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反对“苏非”主义思潮的影响,并下决心改革中国伊斯兰教。马果园从麦加虎夫耶道堂带出《布哈里圣训集》百余部,并隐瞒瓦里家,将三本瓦哈比耶新经偷偷带回国。马果园朝觐归国抵家乡后,在受聘任东乡巴素池海乙大寺教长期间,本坊北庄门宦信士“埋林”团长的母亲去世,留遗嘱:行站礼时请虎夫耶井口拱北老人家(井口拱北老人家,名叫伊斯玛儿,是北庄门宦先贤的拉衣布。其归真后,拱北修在临夏市西郊,人称“井口瞎太爷”)举哀。这引起马果园反对,他气愤地说:“我引领活人,能搭救亡人,可不能偏信什么老人家。”还当众扬言:“你们开大门(指门宦),我开小门。”借此事件,退出北庄门宦。1890年,马果园在河州同十大阿訇(达背阿訇、老消阿訇、张卜阿訇、红崖大鼻阿訇、高腰阿訇、滩子阿訇、大康阿訇、新瓦房阿訇、折子沟阿訇和马会三阿訇等)就教义和教法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他们以《古兰经》和《圣训》精神为依据,对中国穆斯林中流行已久的某些习俗和做法逐一进行清理,认为凡不符合经训原则的礼仪习俗一概予以革除,还伊斯兰教以本来面目。马果园以伯勒克维著作《妥勒盖提里穆罕默定叶》错断的所谓的十件“比达尔提”为基础,如法炮制“果园十条”:

    第一条,不准修建和崇拜拱北(门宦教主的陵墓,因其建筑呈圆顶状,故名);第二条,“尔麦里”(宗教功修)得自己去干;“讨白”(悔罪)得自己做,不承认门宦教主、老人家所给的“口唤”(意思是穆斯林要通过自己的宗教功修来履行对真主的义务;如果犯有罪过,则应直接向真主忏悔,求得真主的宽恕,而不能向教主、老人家忏悔,求得其宽恕,即“口唤”。)第三条,在宗教功修中,首先应履行“主命”功课,然后再做“余功”,否则,不履行“主命”功课,就做“余功”,是“毕达尔替”(异端),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第四条,人死后,办理丧事时,不准披麻戴孝,不准嚎啕大哭,不准过七天、百天、周年等,不准在这些特定的日子念“亥听”(《古兰经文选》),以纪念亡人,因为这是汉族的习俗,而并非教规;第五条,不过“圣纪”节和“阿舒拉”节即不念这两个节日,因为圣门弟子未曾过“圣纪”节;“阿舒拉”节乃是什叶派的节日;第六条,在举行婚礼时,不准唱宴席曲,不准摆针线等嫁妆,因为这些也属汉俗;第七条,在办理丧事过程中,不用《古兰经》转“费的叶”(赎罪仪式),而用钱转“费的叶”;第八条,穆斯林妇女必须遵“主命”,戴盖头(或纱巾),禁止缠足,因为这是汉俗;第九条,不在坟地集体念《古兰经》,只能一人念,众人听;第十条,穆斯林男子留胡须,以示遵循“逊奈”(圣行)。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 伊斯兰教 四大

上一篇:西道堂
下一篇:门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