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改“老教”(马果园眼里的“老教”,是对其新教义之外的一切其它教义的统称,其实主要是“苏菲”各支派,即传统定义中的“新教”)为目的,自创中国的“伊赫瓦尼”教派。马果园并不以一个教派创始人自居,也不赞成别人称他所倡导的“伊赫瓦尼”为什么派别,他只是号召人们剔除长期以来渗入伊斯兰教里的非伊斯兰成分,如他坚持拜主独一,反对崇拜教主,反对人与真主之间设立中介——导师(实际上是门宦的教主),主张人与真主可以直接沟通。他的这些观点与欧洲基督教马丁·路德的观点有点相似。马丁·路德也曾反对教会的绝对权威,反对人与上帝之间存在中介之说,主张教徒自己不经过神父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然而,中国与欧洲文化背景不同,对这两个派别不可同日而语。马果园带的这三本新经是,瓦哈比的《克什分恕卜哈其》、穆罕默德•黄的《艾扎以卜力穆罕玛其》、阿凡吉的《台福西勒如海尼默阿尼》。三本新经一致反对穆圣立教后的正统派(逊尼派)教义、教律,并将正统派断为“穆什勒克”(意为“以物配主者”),主张改革古教,主张“凭经行教”、“遵经革俗”。马果园公开号召“伊赫瓦尼”派教众“打倒门宦,推翻拱北”。他倡言“要遵从伊赫瓦尼,更要尊重我”。在临夏、东乡各地展开活动,积极传讲新经、批判老教,这些主张和宗旨针对性强,直接触及及他派别的利益,遂受到一些宗教上层的强烈反对。有一年的开斋节日,马果园同其十大阿訇以“待客”名义选定毕家场拱北后河岸树林地,召开伊赫瓦尼派与老教阿訇百余人的讲经会议。新派方面参加的人为马果园、八坊干伊三阿訇、折子沟阿訇、红崖大鼻子阿訇、唐汪王乃比阿訇、哈木则岭阿訇、西乡双印阿訇、瓦房老人家、尕白庄、尕苏个、郭干阿訇、以奴斯阿訇、麻王寺、白克阿訇等六十余人。老教方面参加人为祁焕堂、填不来大师傅(华寺门宦)、牙插骨、马国珍、白阿訇(白阿訇是指马显福,生于1868年,归真于1944年,华寺门宦先贤六世孙,马永瑞之孙、马如彪之子,俗称“白疙瘩哈志”或“哈志阿爷”。是华寺门宦教务主持人)等四十余人。马果园立起讲座,主张以“果园十条”和《布华拉咱德》的论断,改革河州的教门。他宣称:“伊赫瓦尼要统一各教派、各门宦”。还煽动性地说:“为教门领受‘舍希德’是光荣”。会上新派阿訇对此表示拥护,表态赞成;老教对此表示迷惑不解,有的信念开始动摇。马果园自诩指引“迷路人”,接受其改革主张是顺乎教门的做法,自称其改革后的教派是艾海里逊尼派,并号召追随者积极传播其十条改革主张。马果园的这次煽动性讲经,引起了格迪穆(格底目)和各门宦的警觉,唯恐引起教派矛盾、群情不安。此后,“伊赫瓦尼”派与老教阿訇之间因辩经论道,讲经相争,而发生过多次斗殴,论战不休,使得“伊赫瓦尼”早期处境比较困难,发展缓慢。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中,清政府在所谓“善后”处理中,屠杀了大量穆斯林,反对派借机向官府告马万福参与了反清事件。官府以“皇上要犯,穆圣叛逆”的罪名通缉马万福,马万福东躲西藏。1914年(民国三年)马万福流亡到新疆哈密地区,在那里继续传播其主张。1916年,哈密县长奉新疆督军杨增新之命,逮捕马万福。第二年,因为马万福是甘肃人故将其押往甘肃处理,当时在西宁的甘边宁镇守使马麒是赞成马万福“尊经革俗”主张的人,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产生了将马万福请到西宁给予支持的想法。于是,他先在私下里获得甘肃督军张广建的默许后,便派副官杨万财、哨官马克勤带领骑兵营营长(外号尕杂务)等20余人星夜驰赴甘肃永登县境内岔口驿将马万福及其长子马遇真、次子马遇道接来西宁。这一年是1916年。从此,马万福时来运转,由甘肃、新疆官府的阶下囚,变成了青海马氏家族的座上宾。1917年,由马麒出资在白玉巷(马麒公馆后面)新修住宅一处二院,安置马万福全家。马万福在宣传其“凭经立教”、“尊经革俗”主张时,备受艰辛,几经挫折,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他也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宣传策略,变激进为温和,变急于求成为稳步推进。加上有了坚强的后盾——统治青海的马氏家族的支持,使他的主张比较顺利地得到传播。西宁地区的一些知名阿訇,如郁奴斯、尕卜、北沿、尕果干、马祥臣等仰慕马万福的学问和人品,纷纷聚集在他的周围,探讨教义、请教问题。而马万福则凭其渊博的经学知识,循循善诱、答疑解惑,巧妙地将他的主张宣传出去,并吸引了很多有影响的人物,如古铭瑞哈志、依卜哈志、奥斯玛乃哈志、毛头哈志、萨里海哈志、韩家阿訇等,这些人先后接受其主张,成为“伊赫瓦尼”的中坚力量。许多穆斯林群众也纷纷加入到“伊赫瓦尼”的行列,使“伊赫瓦尼”得到广泛传播,影响大增。1934年(民国23年),马果园在西宁去世,终年85岁。他去世一年后,由其继承人马祥臣在西宁大量印发出版马果园的《布华拉咱德》(出版日期为公元1935年,即民国24年、伊历1352年)。到本世纪40年代,“伊赫瓦尼”派在甘青宁地区的伊斯兰教中取得了显著地位,并在全国各地穆斯林中相继发展了不少信徒,成为全国最大的伊斯兰教派之一,因此,这里就多说了几句。
赛莱夫耶:俗称“三抬”派,与“ 伊赫瓦尼”原为一体。马万福(马果园)逝世后,河州一带的“依赫瓦尼”分为两派,一派以尕苏个哈吉为首,恪守原来宗旨,称为“苏派”,居多数。另一派以尕白庄阿訇马德宝为首,不执着于原来宗旨,称为“白派”。马德宝(1867—1977),甘肃广和县白庄人,又称白庄阿訇、尕白庄。1936年,马得宝与马麟、马以奴斯阿訇等人赴麦加朝觐,接受“瓦哈比”派的观点和思想,回国后即创立“赛莱夫耶”,自成一派,由于不受马步芳等欢迎,开创之初(约1936年),赛莱夫耶采取秘密传播的方式,直到解放后才从“伊赫瓦尼”中正式脱离出来,自树一帜,并以临夏八坊新王寺为立足点,公开其宗教主张。苏派主张礼拜时“一抬手”,被称为“一抬”;白派主张“三抬手”(即礼拜举意抬手一次、鞠躬前抬手一次、躬起抬手一次),被称为“三抬”,而他们不愿意人们这样称呼他们,自称为“赛莱夫耶”(意为崇古派)。其主要特点是:“前三辈”时代的伊斯兰教是最纯正的,因此只承认前三辈(即先知穆罕默德的门弟子、再传弟子和三传弟子)的教义、教律。当“前三辈”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解释时,就要看谁的依据充足,解释正确就尊谁的,不盲目排斥任何一个。只承认《古兰经》原文和合理的注解,对《古兰经》中一些隐晦微妙的节文,不妄加解释,解释了也不承认。认为《圣训》是《古兰经》最好的解释,应该遵行。念《古兰经》时,要一人念、众人听,而不能集体念诵。礼拜时抬手三次等。主张“吃了不念、念了不吃”,主张不必用现金和财物为亡人赎罪。反对崇拜卧里(圣徒)及其坟墓。男子须留满头(大背头),“利毫耶”(鬓须),妇女须带盖头和面纱,要求内妇人不能见外男子,主张在清真寺或举行宗教活动时披戴艾玛默(类似阿拉伯人用的头巾),认为这也是一种圣行。
西道堂:这是一个主张用汉文宣传伊斯兰教义、兴办汉语文学校、发展商贸经济的派别,有“汉学派”之称。西道堂的创始人马启西(1857—1941),甘肃临潭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马启西脱离虎夫耶的北庄门宦,在自己家里开设经堂,初名“金星堂”,1909年正式定名“西道堂”。他在教义上以刘智的学说为依据,坚持正统信仰,履行五功,简化宗教仪式,减轻宗教负担,因而受到当地部分穆斯林群众的拥护。他极力倡导学校结合汉语世俗教育、阿语、波斯语伊斯兰教育以及“汉克它布”的中阿教育。教主的言行对教徒有约束力,任职终身,但不世袭。无常后建拱北,受朝拜,忌日为重大宗教节日。内部有集体户400户,在道堂内过集体生活,集体经营商、农、牧、副各业,全部财产归道堂所有。设总经理统管,其下有各业经理和专门负责人,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另有散居户万余人,分布于甘肃、青海、新疆、四川等地。这个派别因受地方军阀势力打击,其经济组织濒解体。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