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约百万学生放弃高考 弃考出国多为“尖子生”
分享到:
2013-06-07 21:40:37 【来源:】 点击:

     提前置身于跨国竞争

 

     直到第一次到香港参加SAT考试(俗称美国高考),踏入几万人的考场之后,马健雄才真正认识到,这条路没想象中那般好走。

 

     香港的SAT考场设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每个场馆均有多个入口,事前没踩过点的马健雄进入考场有点晕,怎么验准考证、怎么查号、怎么走都不太清楚,需要不断地问。

 

     考试开始之后,更意外的一幕上演了,隔壁传来了演唱会试音的声音。原来,当天晚上隔壁场地将举行Lady Gaga的演唱会。“这么多人考试,他们在试音!”马健雄说,这种奇特氛围,反而让他对考试有了重新认识。国内的高考,政府举全社会之力,为考生营造氛围;而SAT考试,除了考生外,其他人并不需要为了这场考试改变什么。

 

     坐在考场里,考区从A排到Z,远远望去,展厅里坐满了考生,黑压压一片。马健雄说,这条道路并不能逃避竞争,而是把自己提前置身于一场跨国竞争当中,特别是对于希望申请美国知名大学的学生而言。

 

     弃考不等于远离班级

 

      放弃国内高考的学生,今年约占景山学校高中毕业生的10%。选择弃考并不意味着疏离于班级。从高一到高三,马健雄和张鸿健与所有学生一样,学同样的教材,考同样的会考。如今,经历一番拼搏和磨炼,马健雄已被芝加哥大学录取,而张鸿健也如愿以偿地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当其他同学在忙着准备高考时,他们俩计划着高考第二天去帮同学们拍些照片留念,还在帮着学校准备6月9日的毕业典礼。

 

     放弃国内高考,只是一种个人选择。马健雄和张鸿健说,他们无法用好与不好这样的词汇,来概括他们的弃考与别人的不弃。

 

     “不要担心自己不考高考就是一个‘异类’,不要这样想。”张鸿健说,了解真实的自己,找到一所适合的大学,对于每个人而言至关重要。无论弃考或不弃考,在不断努力中完成一场自我认知的过程,也许比最后的结果更有价值。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 背景

 

    今年全国弃考学生约为百万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2010年,他在对比各地高三学籍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之后测算出,全国大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近年,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今年全国弃考学生大约在100万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微博)对这一说法表示支持。他说,如果算上中途弃考和考完之后不填志愿的学生,人数可能还得增加几十万。

 

    大多数弃考生选择就业

 

    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些学生高中毕业之后选择出国留学,不再走高考的“独木桥”,客观上减少了高考报名人数。更多的弃考学生直接选择了就业。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来年再考。”熊丙奇说,“这80多万名学生中,农村孩子占了绝大多数。”

 

    就业形势严峻成主因

 

    教育界人士和专家认为,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让上大学的“里程碑”意义减弱、高考对改变命运不再具有决定性影响,是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高考的主要原因。

 

    此外,一些高校学费昂贵而就业效果不佳,也让一些有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打了退堂鼓。储朝晖说,一些“三本”和高职院校的学费动辄一两万元,农村学生考上了,家里也难以负担;就算咬牙上了大学,毕业了还是很难找到好工作,产出率太低。

 

    弃考量上升高校应反思

 

    “学生弃考量上升,高校应当反思。”储朝晖说,学生弃考,是因为高校难以为他们提供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高校应当转型发展,加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加强专业化程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能再满足于关上大门办学。

 

    对于弃考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储朝晖和熊丙奇认为,教育部门应当通过网络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给学生成才多元选择,让他们不用上大学也能成才。据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 :落雨初荷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全国 百万 学生

上一篇:河北一高考女生大雨中赶赴考场 跌入排水道死亡
下一篇:高考命题试卷印刷押运揭秘:并非在监狱中命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