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良
马明良,留学回国人员,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
热门排行
马明良: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
分享到:
2013-09-23 11:05:01 【来源:】 点击: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看来 ,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因为 , 人是由造物主创造的 , 人类 , 无论何种民族或种族 , 都是阿丹 ( 亚当 ) 的子孙 , 本是同根生 , 理应相亲相爱 , 和谐相处。“敬主爱人”是阿拉伯 一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敬主”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基础:“爱人”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从其本质上来讲 ,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是主张“爱”的文化 , 而不是“恨”的文化;是强调“和”的文化 , 而不是“斗”的文化。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认为 , 人是社会的人 , 作为社会的一员 , 也只有借助社会的方式 , 才能促成彼此的交往、沟通 , 化解矛盾和冲突。任何人企求离开社会而实现自我发展 , 或不顾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设计自我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为 , 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 无不涉及社会内容 , 从家庭而至村落、部落、民族、国家、世界 , 从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 文化关系、 男女关系、 民族关系、 社团关系 …… 无不表现出人的社会性。既然人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 那么 , 就得有一套为人们所遵循的社会规则来规范自我行为 , 如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文化行为、日常行为等 , 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和谐发展。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重视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社会伦理规范 ,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人人平等

 

    印度社会有种姓制度 , 华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有“三纲”、“五常”思想 , 人根据身份的不同分成三六九等。而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坚持人人平等 , 认为人不分部落、民族、种族、肤色、地域、阶层、身份、贫富、强弱及智愚 , 在人格上一律平等。穆斯林常提及的“圣训”是:“你们的主是一个 , 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毫无区别 , 黑种人与白种人谁也不比谁优越: 所不同者只在于敬畏真主、工作善美而已。”亦即 , 一个人的价值 , 取决于个人的行为选择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 而不取决于其无法选择的出身、民族、种族、地域等。看待一个人 , 不看其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 , 而观察其后天的作为。

 

2. 爱人如爱己

 

    在现实生活中 , 能够做到爱人如爱己者恐怕总是少数 , 但这种精神的有无是大不一样的。“圣训” 曰:“爱人如爱己 , 方为真信士。”就是说 , 信仰的更高境界是就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这种理念类似于汉文化中的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社会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 , 一损俱损 , 一荣俱荣。在穆斯林中流行颇广的另一段“圣训”说:“信士之间相亲相爱相恤相怜 , 犹如一个躯体 , 如果这个躯体的一个器官生病 , 就会导致全身发烧失眠。”至于爱的方式多种多样 , 可接济穷人、资助学人 , 亦可祝福成功人、安慰失败者。

 

3. 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公道 , 是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反复强调的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之一。《古兰经》说:“我的主命令人主持公道。” “我奉命公平待遇你们。” (42 : 15) 穆斯林群众也把办事是否公道、待人是否公平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尺度。

 

4. 宽容大度

 

    在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看来 , 人是不完美的 , 难免会犯错误。只要悔过自新 , 痛改前非 , 真主尚且能宽恕人 , 人对自己的同类的过错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 ? 基于对人的这种认识 ,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要求人们对待同胞的过失 , 既要指出其错误所在 , 促其改正 , 又要宽容大度 , 不能耿耿于怀。“圣训”中说:“宽容忍让地对待对你轻率鲁莽的人;原谅对你不公正的人;对你刻薄的人施恩;与跟你断绝关系的人保持友谊。”

 

5. 诚实守信

 

    “民无信不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儒家信条。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则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提高到信仰高度来对待。穆斯林长者常用这样一段“圣训”来警示后代:“不忠的人没有信仰 , 不履行诺言的人没有宗教。”并把说谎、爽约、背信弃义看作伪善者的三个特征 , 要人们警惕和防范。

 

6. 中和均衡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对信仰与理性 , 主张相互调和 , 相辅相成;对物质与精神 , 提倡和谐统一;对今世与后世 , 主张两世并重;对公平与效率 , 主张平衡适度;对个人与集体 , 主张二者兼顾。所以 ,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在对待诸如科学与信仰、物质 与精神、个人与集体、教民与公民、公与私、义与利等关系时 , 能较客观地处理这些对立统一关系。

 

7. 与各民族和睦相处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所讲的“爱”与“和”不限于穆斯林内部 , 而广及其他民族 , 提倡与各民族和睦相处。《古兰经》告诫穆斯林说:“未曾因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 , 也未曾把你们从你们的家园驱逐出境者 , 真主并不禁止你们怜悯他们 , 公平待遇他们。真主确是喜爱公平者的。” ( 60 : 8 )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禁止伤害无辜 , 更禁止杀人 , 把杀人定为大罪之一 , 《古兰经》明确指出:“凡枉杀一人 , 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 , 如救活众人。” (5: 32) 《圣训》也直截了当地指出:“谁伤害非穆斯林 , 谁就不是穆斯林”。“谁伤害被保护民 , 谁就等于伤害了我”。

 

    《古兰经》要求人们“亲爱近邻、远邻。” (42: 15) “近邻”和“远邻”既指穆斯林 , 也包括非穆斯林;既指个人 , 也指国家。穆罕默德严禁伤害邻居 , 他曾连续三次说“他没有信仰!”其弟子问到底是谁没有信仰 ? 他说:“就是伤害邻居 , 使之不得安宁的人。” 接着 , 他又说:“在真主那里 , 最好的邻居就是对邻居最好的人。”

 

    根据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原则 , 对于非穆斯林 , 不但不能伤害 , 而且还要保护、善待 , 与他们和睦相处。公元 622 年 ,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创建麦地那穆斯林政权的过程中 , 容纳了所有生活在麦地那及其周边地区的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者一一在这个政权里 , 穆斯林、犹太教徒、多神教徒和具有各种信仰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穆罕默德与麦地那的居民共同制定了《麦地那宪章》 , 明确规定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于非穆斯林 , 只要他们不反对穆斯林 , 不与穆斯林为敌 , 就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 , 确保其宗教信仰和名誉不受侵犯。如对犹太教徒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尊重其宗教信仰 , 犹太人之间的纠纷 , 依据犹太教的经典 “讨拉特” ( 《摩西律法》 ) 处理。

 

    当代一些阿拉伯一伊斯兰学者认为 , 世界就 是一个各种文明相会的“俱乐部” , 它应给各个文明提供展示个性和风采的平台。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各自的民族、国家、经济、文化及安全等利益 , 必须给予均衡的关切。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提倡世界主义 , 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 主张在世界的多样性和民族、种族、肤色、血统、语言、宗教、法律、 习俗、学派等千差万别的前提下 , 实现与“他者” 的互动与交流。世界的多样性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 是宇宙法则 , 是造物主安拉的不可变更的规律 , 人们只能遵循这个规律和法则 , 否则会事与愿违。

 

    当然 , 不可回避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圣战”观。其实 , “圣战”一词是阿拉伯语“吉哈德” (jihad) 的汉译。“吉哈德”在阿语里有“尽力、勤勉、奋斗”的意思 , 作为一个特定概念 , 即 “为 真主的道路而奋斗”。何谓“真主的道路” ? 一般指伊斯兰教信仰、法律和道德。亦即 , 穆斯林有义务为加强伊斯兰教的信仰、法律和道德而奋斗。如何奋斗 ? 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 , 但重在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及以德化人。最终唤醒沉睡在人心灵深处的爱的力量和崇高而神圣的情感。故伊斯兰教非常讲究宣教的方式 , 《古兰经》号召人们说:“你应当凭智慧和善言而导人于真主的道路 , 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 (16 : 24) 。不但要求方法得当 , 还要求态度优美。即便以“智慧”和“善言”及“最优美的态度”仍不能使对方改变原有的信仰的话 , 也不能强人所难。《古兰经》曰:“真理是从你们的主降示的 , 谁愿信就让他信吧 , 谁不愿信就让他不信吧” (18:29) 。“宗教无强迫” (2:256) 。 武力主要是指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如当穆斯林受到进攻和迫害 , 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的方式均不能奏效的情况下 , 才被允许使用武力。但要适可而止 , 不能滥施暴力。只要对方停止进攻与迫害 , 就应该停止战斗。《古兰 经》提醒:“如果你们要报复 , 就应当依照所受到的伤害而报复。如果你们容忍 , 那对于容忍者是更好的” (16 : 26) 。 而且 , 用武力为真主的道路而奋斗的行为被称作“小吉哈德” ( 小奋斗 ), 与自己的私欲奋斗而战胜自我的 , 则被称作“大吉哈德”。当年先知穆罕穆德率领弟子从一场与北部劲旅拜占庭的恶战中归来后 , 他告诫说:“现在我们从‘小吉哈德 ' 回 到‘大吉哈德'上来。”弟子们不解其意 , 问道:“难道还有比这一次战役规模更大的战役吗?” 他答道:“是的 , 与敌人作战是‘小吉哈德' , 而与自己的私欲作战才是‘大吉哈德'”。

 

    可见 , “吉哈德”最主要的职能在于战胜自我、净化心灵以及用和平的方式宣教 : 使用武力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目前伊斯兰世界各地以“圣战”名义进行的各类暴力恐怖活动 , 则有着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原因 , 特别是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伊斯兰世界长期的殖民统治有关 , 与阿拉伯领土被以色列长期占领、美国偏袒和支持以色列有关 , 与某些大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关 , 且不可以“圣战”一概论之 , 有的与伊斯兰教有一定联系 , 有的则属纯个人行为 和个别组织所为 , 不能代表伊斯兰教。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害 , 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但定性要慎重。否则将不利于联合世界上广大爱好和平的穆斯林和伊斯兰国家共同推进反恐事业 , 不利于孤立真正的恐怖分子。因为 , “在国际法准则和世界和平缺失、双重标准得以通行 , 在四处笼罩着感觉得到的暴虐和冷酷 , 以及横行霸道却无望改变的气氛中 , 在那些失去希望、被剥夺工作、备受痛苦和绝望煎熬的人中 , 充满了空间上的陌生感 , 他们只能把时间上的距离感当作精神寄托 , 把极端主义思想和恐怖主义当作解脱和透气口的情况下 , 恐怖主义仍将在世界各地继续存在” 。

 

8. 和谐的个人一和谐的家庭一和谐的社会一 和谐的国家一和谐的世界。

 

    若将反映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 就构成了这样一种不断递进的层次和紧密相联的链条:和谐的个人一和谐的家庭一和谐的社会一和谐的国家一和谐的世界。换言之 , 和谐的世界由众多和谐的国家支撑 , 和谐的国家由众多和谐的社区 ( 社会 ) 支撑 , 和谐的社会由众多和谐的家庭支撑 , 和谐的家庭由众多和谐的个人支撑。这一点与儒家的“修齐治平”之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先治其国 : 欲治其国者 ,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平天下”并非是要征服世界 , 统领天下 , 而是要实现“天下为公” , 世界和谐:“治国”的目的不是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 而是实现政通人和 , 安居乐业:“齐家”的目的是为了家庭和睦:“修身”的目的是达到人内心的和善、和谐。反之 , 若没有和谐的个人 , 就没有和谐的家庭;若没有和谐的家庭 , 就没有和谐的社会;若没有和谐的社会 , 就没有和谐的国家若没有和谐的国家 , 就没有和谐的世界。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马明良 阿拉伯 伊斯兰

上一篇:马明良:清真寺文化
下一篇:学者论——学者的求学和治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