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女校长和她的孤残孩子们
分享到:
2014-05-04 20:41:28 【来源:】 点击:
    黑色的纱衣、黑色的盖头,若不是在学校见到她,很难将她跟校长联系起来,更难想象16年里是她将400余名孤残儿童送进了省特校。她就是隶属于化隆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特殊学校的校长马小英。

         “在我们小区里,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开拉面馆的阿娘。”见到马小英时,她这样自我介绍。

         但是看她上课的情景,与第一眼看见她大相径庭。她在院子里和30多个聋哑儿童做游戏,熟练的手语,爽朗的笑声,孩子们快乐地围绕着她。她指着一个小女孩介绍道:“她叫马秀兰,11岁,左耳朵听不见,刚来的时候不能说话,通过康复训练现在能简单说一点,能说三个字,五个字以上就记不住,舞跳的特别好。”接着她用手语跟马秀兰比划了几下,又给其他孩子们打了个手势,孩子们就围着马秀兰拉成了一个大圈,马秀兰开始在圆圈中跳舞,没有音乐,没有声音,马秀兰却跳得很有节奏感,还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她基本听不见声音,所以才笑得这么大声。”马校长说。

         他们是特殊的天使,是快乐的孩子,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封闭、怯懦是这些孩子的天性。如何让这些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享受阳光是马校长和学校其他7名老师一直努力的方向。

         “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非常强,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但适应上一个星期基本就没有问题了;这些孩子也很单纯,你对他好,他就会认准你,干什么事情都来问你,对我们这些老师非常依恋。”马红老师说。

         对于这些既不能说话又听不见的孩子们,这里的老师们付出了比常人百倍的努力。“刚开始,最难的就是沟通,孩子们什么意思,我们不知道,我们想表达的意思,孩子们又听不见,开始的路非常艰难。”蔡永华老师说。

         一路走来,包括校长马小英在内的8名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手语知识,才渐渐和孩子们搭建起了彼此信任和沟通的桥梁。

         有人会问,手语很难,这些老师是怎么学会的?是啊,大多数并不是专业出生。原来,现在这些老师们和这些孩子们无障碍沟通,源自于常常和孩子们在一起,进行心与心的交换和沟通,她们付出了太多的爱心和耐心才学会了手语。

         最让老师们骄傲的是在她们的不断训练中,部分聋儿开始开口讲话。在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老师教聋儿们看自己的口型,让他们摸自己的喉部感受声带的震动来练习发音,一个音、一个字、一个词,都要进行上百遍甚至上千遍的练习。终于,孩子们能开口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几个词,即使他们的发音还不标准,但老师们却流下了泪水。“不容易,太艰难了,听到这样的声音,心里都是酸酸的说不出来的感受,又高兴又难过。”马小英说。

         在这所学校里,还有一位特殊的老师,她就是35岁的周琰老师,她是2002年来到这个学校的,当时来这个学校源于她也和这些孩子一样听不见也不能说话。她和孩子们是最贴心的,也只有她最懂这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有了困难,先去找的就是周琰老师,女孩子们想扎个小辫穿个新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琰。因为周琰长得漂亮,周琰梳个什么头,女孩儿们就模仿她,特别喜欢她”。马小英说。

         采访结束时,天渐渐黑了,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送我们到大门口:“下次再来看我们。”马小英告诉我们,这是11岁的马秀兰托她告诉我们的。我们站在路边一直目送着她们走进教室,或高或矮几个身影相携着,犹如茫茫人海中母亲牵着孩子般亲切又温馨。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孤残 校长 孩子

上一篇:海南三亚回族妇女哈玉梅创业的故事
下一篇:七旬回族党员马占云方言快板解读中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