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性礼》:顺逆分支图说
分享到:
2014-03-17 17:34:18 【来源:】 点击:
      依乎天理,而不随夫人欲之私曰顺。纯乎人欲,而不合乎天理之正曰逆。顺逆两端,固一切善  恶公私、邪正忠佞,所以分支别派之一大总门也。有顺逆,则人事不齐;无顺逆,则造化不妙。顺逆之中,造化机权之所离也。盖人之身心,四行相聚而成。四行之性,相反相犯,逆之数居多,顺之数居  少。四行相来之中,顺逆之机,缄已早伏于此,及其发诸事为,而为顺焉逆焉,造化之奇显然矣。盖无顺则逆不彰,无道则顺不著,顺逆并列,而乃可分其  若者之为顺,若者之为道也。顺逆显,则天理人欲之界,愈较然而无所蔽矣。天理人欲之界显,则真宰本然之元妙,愈灿然而众著于耳目之间矣。显顺  逆,所以显其房也,此造化机权之妙也。唯圣人无  顺无逆。非无顺逆也,顺固顺,逆亦顺矣。盖圣人,非四行所得而缚焉者也 下此,则何能焉?是故有  生而顺者,有生而逆者,有似不顺而实顺,有似不逆而实逆者。先逆而后顺,较之先顺而后逆者为有得  也。似不顺而实顺,较之似不逆而实逆者,相去不啻天壤也。同一顺也,而顺有百千之各异其门,是以顺之中,不能无彼此之论也。等一逆也,而逆有百千之各异其派,是以逆之中,仍复有精粗之不一匹,纷纷错杂,各自谓是。夫安知顺者之少,而逆者之多乎?夫安知真顺者,且欲借逆之名,以藏其顺。而不欲露其顺者之名乎?夫安知真逆者,巧借顺之  名,以藏其逆,而不欲显居其逆者之号乎?顺在一  朝,逆在千古者,此巧借顺之名,以藏其逆者也。而  其逆,卒不可藏,何也?真宰不可得而欺也。逆在  一朝,顺在千古者,此假借逆之名,以藏其顺,卒不  可灭,何也?真宰必不昧昧焉,辜负其人也。若是,则不唯真宰本然之元妙,因人之顺逆而显,即真宰  本然之觉照,亦莫不因人之顺道而溢彰矣。故日,显顺逆,所以显真宰也。然而与其逆也显真宰,何  如其顺也显真宰,是在人之审处焉,而自取一尊爵  之路矣。

    清源黑氏回:“非阴阳,无以成造化之功;非顺逆,无以显觉照之妙。然而惩治其道何也?知夫顺之不可掩,逆之不可匿,如此则知无往而非真主之  所在矣。而复烟滞于逆,是其心述也。惩治,惩治  心述也。惩治,即觉照也。”

译文:

       依从在夭理的纯洁上,而不随从在人欲的私心杂念上,叫做顺从。全属人的欲望而不合乎天理的纯正,叫做叛逆。顺道两者确定了一切善恶、公私。邪正、忠佞,成为分支别派的一大总门。有顺逆的不同,那么人的行为作事就不一致。没有顺逆,那么造化就不会美妙。顺逆之中含寓着造化的玄机,人的身心是四行相聚而形成的,四行的属性相反又相侵,逆的时候多,顺的时候少、四行相聚之中,顺逆的玄机早就全部隐伏在这里了、到它进一步发展成许多事物,显现作为的时候,是为顺的还是逆的,造化的神奇就全部显然了。大概没有顺的。那逆就不明显;没有逆的,那顺就不显著。顺道并列,才可以分出如此是顺的,如此是逆的。顺逆显示出来后,那天理人欲的界线,就更昭然而元所隐蔽了。天理人欲的界线显现后,那真宰本然的元妙,就更加灿然万著于耳目之间了。显现顺逆、正是显现真宰,这是造化玄机的微妙。只有圣人没有顺也没有逆。并不是没有顺和逆,顺确实很顺了,那道也成为顺的了,象那圣人,并不是四行所能约束得了的。低于圣人的人怎能达到这种地步呢?所以有生来就顺从的人,有生来就背逆的人。有似不顺而实际确很顺的人,有似不逆而实际确很背逆的人。先背逆而后顺从的人,比较先顺从而后背逆的人要高。看似不顺而实际很顺从的人,比较看似不背逆而实际很背道的人,相差不只天地之别。同样是顺从,而顺从之中有千百各种不同的情况。所以顺从之中,不能说没有彼此的分别。同样是背逆,而背逆之中有千百各种不同的分别。所以背逆之中仍然存在着精粗不一的差别。纷纷错杂,各自以为是,那怎么知道顺从者少而背逆者多呢?怎知道真顺者还要借背逆的名子以藏他的顺从,而不想显他顺从的名于吗?怎知真正背逆的,巧借顺从的名子以隐藏他的背逆,而不想显现他背道的称谓吗?顺在一时,逆在千古的,这是巧借顺从的名子以藏他的背道,但它的背道到头来还是藏不住。为什么呢?因为真宰是无形而不可欺的。背逆在一时,顺从在千古的,这是暂时借逆的名子以隐藏它的顺从,到头来还是顺从。为什么呢?因为真宰一定不会昧昧然地辜负人的顺从。这样,就不只真宰本然的元妙因人的顺道而显现,就连真宰本然的一切感知,也无一不因人的顺逆而更加显然了。所以说显现顺逆,正是为了显现真宰的。然而与其用背道来显现真宰,倒不如用顺从来显现真宰,这就看人如何来选择了。从而人就选择了顺从这个尊贵的道路了。

    清源的黑鸣凤总结说:“不是阴阳二气,不能成就造化的功用。一不是顺逆,不能显现感知的妙用。然而惩治那背道,又是为什么呢?应该知道,顺从的不可掩盖,背道的不可隐藏,这样就知道真主是无所不在的了。而人又锢滞在背逆中,这是人心上的迷惑。惩治,就是为了惩治心上的迷惑。惩治,就是惩治感知上的迷惑。”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天方性礼》:修进功程图说
下一篇:《天方性礼》:疑信累德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