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性礼》:疑信累德图说
分享到:
2014-03-17 17:35:11 【来源:】 点击:
      尔里父日:“满眼是物,亦不起疑;天地皆卷,亦不起信。”斯言也,殆谓真与真合,无声无臭,而无所庸其疑信也乎?不唯无所庸其疑也,疑亦无从而有;不唯无所庸其信也,信亦无自而生。疑信之端,寂无起灭,而其德河间?然下此,则不能无疑信矣。盖疑者,离也。离于是者,近于非。信者,定也。定于纯者,远于杂。疑信之所关于天人性命者,不浅也。愚人不知用疑,亦不知用信,其疑信不足论。其多疑多信,而用其心于颠危之介者,大抵皆贤智之流亚也。而其疑信,不出身、心、性三者之境。夫信,美德也。若其所信者是,则无论其信于身、信于心、信于性,皆美而无庸以置论也。疑则危矣!以疑为疑者,其为患犹浅;以疑为信者,其患更深。贤智之类,大都皆以疑为信者也。以疑为疑者,其疑犹可反之而归于信;以疑为信者,其疑愈久愈深,而终无自反之一日也。然而其疑亦有浅深之别,疑止丁身者,其疑浅;疑人于心者,其疑深。疑起于性者,其疑之为患也,不可救矣!何谓身疑?日用律应之际,背其身之条理,而更立一新奇不经见者焉。是之谓身疑。身疑亦德之累也,然而犹可以有待而反也。何谓心疑?冥漠寻真之际,背其心之条理,而喜趋于歧途旁径,如行路者,南辕而北其辙焉,是之谓心疑。心疑则其为累深矣,然而尚有猛省之一日,则其疑犹可得而反也。反其疑,而归之于信,则其心犹可得而用也。其患不至于元救也,亦后有余步焉,以待其反也。何谓性疑?身心兼到之日,正本性条理发现之时也。神通无所不至,觉照元所不周,此正归真者悬崖撒手时也,危莫危于此地矣。而乃于此起一疑焉,曰;“我之能耶?主之能耶?其我之能,与主对耶?抑我即主耶?”。临至危无转之地,而有此犹豫莫定之猜,真宰岂容此巨逆者临于其前耶?将自返而后复无余步以为退身之地矣!且其为时亦无待矣。此疑起于性者之无可救也。功愈深,则其境愈险;愈近主,则起疑意无可回,此皆贤智而误用其聪明者之过也。尔里父之言,真可谓返正归真之鉴矣。

       清源黑氏曰:“疑,不信也。信则不疑,下愚罔知,贤智自明。究其本然,绝无疑信,何有累德?如欲信不信,疑更生疑,疑信锢结,则贤疑,智亦疑;疑累德,信亦累德。其警戒学人者,深矣!”


译文:

      尔里父说:“满眼的有形之物,也不使自己受到迷惑;天地全收起来,也不使自己增加确信。”这种说法几乎可以说真宰的继性与真宰的本然相合了,无声无臭而哪里是他的迷惑和确信呢?不仅没有哪里是他的迷疑之处,就是有迷疑之处,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够产生。不仅没有哪里是他的确信,就是

       有确信,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够产生。这种迷惑、确信的开端寂然无形,无起无灭。他的德性与真宰有什么间隔?然而低于这种迷惑。确信德性的。就不能没有迷惑和确信二者了。疑,就是离开的意思是说离开正确的接近错误的。信,就是确信的意思。是说确信在纯洁上,远离于混杂中。迷疑和确信对于天人性命的关系可真不浅!愚者不知道用心迷疑,也不知道用心确信,为此他的迷疑和确信都不足以论述;多疑多信,而人的认识达到颠危之间的,大概都是贤智一类的人。而他们的迷疑和确信不外乎身、心、性三者的情境。确信是美德,如果确信的正确,那么不论他信在身、信在心、信在性,都极为全美不用再说了。如果迷疑就危险了!把不正确的怀疑成正确的,他的损害还浅些。如把不正确的当成正确的去确信,那他的损害就会更加深重。贤智的那些人,大都全把不正确当成正确的来确信。把不正确的怀疑成正确的人,他的认识还可以纠正,而归运到正确上来。把不正确的迷疑为正确的来加以确信,他的迷疑时间越长就越深重,而终于没有自拔的时候。然而,他的迷疑程度也有深浅的差别。迷疑只限于身的,所受的迷疑程度就浅显。迷疑人于心的,所受的迷疑程度就深重。迷疑如果发起于本性,那他迷疑的程度就不可救了!什么是身的迷疑?就是日用肄应五功的时候,违背身体的功用,另行一些不属于经中规定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身的迷疑。身的迷疑。也是连累德性的,然而还可以有待于纠正。什么是心的迷疑?就是在冥漠的造化之中寻求真宰的时候,违背心的功用,而喜欢向歧途旁径走去,这犹如行路的人南辕而北辙了,这就是所谓心的迷疑。心的迷疑,那他受的累就很深重了,然而还存在猛省的那一天,那他的迷疑还可以得到反正。反疑而归还在确信上,那他的心还可以得到应有的功用,他的损害不至于无救,还是留有一定的余步的,以等待他猛然反醒。什么是性的迷疑呢?身、心都达了到应尽的功用,这时正是性的功用发挥的时候。性的神妙贯通无所不到,感觉无所不周全;此正是归向真宰脱离人的位分的时候,危莫危于此了。如果此时有一点迷疑说:“我的能力呢?还是主宰的能力呢?是我的那个能力与主宰一样呢?或者我就是主宰呢?这是临近在最危险而无法挽回的地步,而有这犹豫不定的猜测,真宰怎容这种巨大的叛逆临近在他面前呢?此时将再反醒就再无余步作为退身的地方了,并且也没有时间反醒了。这就是迷疑在性上不可救的原因。功修越深,那他的境地就越危险,越接近真宰,那他的迷疑就越无法挽回。这都是贤智的人们错误地运用了自己的聪明导致的。尔里父所说的,真可谓是一面反正归真的镜子了。

    清源的黑鸣凤总结说:“疑,就是不信。信就是不疑。愚者不了解,智者很明确。从本然上讲,绝没有迷疑和确信。既没有迷疑和确信,从哪里来连累于德性呢?!如果欲信不信,疑更生疑,疑和信搀和在一起分不清楚。那么贤者产生迷疑,智者也产生迷疑已这样的迷疑就有损于德性;这样的信也有损于德性。这对警戒学习的人,意义太深了。”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天方性礼》:顺逆分支图说
下一篇:《天方性礼》:障碍层次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