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青海著名回族学学者喇秉德
分享到:
2022-01-23 09:08:41 【来源:作者赐稿】 点击:

喇秉德,笔名瞻甫,回族,1945年生,青海西宁人。196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1978年任教于青海民族学院,1995年调青海省民委古籍办,由副教授、副编审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编审。除担任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民族理论、回族伊斯兰教课程讲授外,自1982年起在省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包括论文被选收出版)《中国回族大辞典》、《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的青海》等辞书、著作20种;有学术论文集《赭墨集》行世。发起、筹备、成立青海回族研究会,主编会刊《青海回族》,当选一届理事会秘书长、二届常务副会长、三届执行会长。为中国回族学会常务理事。

提起喇秉德就会不由自主的和青海回族以及民族教育联系在一起,他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穆斯林对科学文化的重视。

记者:纵观青海回族您觉得一个民族要发展最需要什么?

喇秉德:无论是回族还是整个穆斯林要发展重视教育是首要的基础,一个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民族才会由内而外的强大起来。其次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视,对于信仰的虔诚也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历久弥新的基本。

记者:说起教育您认为回族人对于教育的认识中最关键是什么?

喇秉德:我个人认为回族对于教育是否能够重视是最关键的,时至今日,回族对于教育还是没有充分的认识,尽管现在有很多回族大学生走出了校园,但他们对于接受教育只是停留在找工作、谋生的层面,很少有人把自己接受教育和一个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能够站起来的民族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如果回族能够彻底的理解这一观点,回族重视教育也不再是一种顽疾了。

记者: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撰完成了《青海回族史》和《青海伊斯兰教》两本书,为今后青海回族历史的研究和参考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您希望这些书籍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喇秉德:完成这两本书也是我本人常年的一个夙愿,没有更多的想法只是想把我自己掌握的知识来一个总结,希望能够对青海回族的历史研究起到一点作用。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唤醒回族人对于阅读的热爱,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用知识来明辨是非,用知识来发展自己,可是通过我长期的观察,回族人民对于阅读还是比较冷漠的,在书店偶尔见到穆斯林装束的人也大多是为孩子购买一些教辅材料,至于像关注《青海回族史》这样和本民族息息相关书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

记者:在青海回族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您认为最辉煌的是那一时期?

喇秉德:其实至今青海回族发展都没有达到一个值得记录的辉煌时期,这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回族对于教育的不够重视,青海回族吃苦耐劳、善于经商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只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够的,没有文化就注定一辈子死吃苦,尽管在改革开放后回族善于经商的特点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可是很多回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停止了前进甚至破产,就是因为这些企业家自身文化素质低,没有高瞻远瞩的魄力,值得可喜的是如今在青海众多的优秀企业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回族企业兀立其中,这些回族企业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记者:对于无论是穆斯林还是回族人们而言,经堂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喇秉德:经堂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方式对于整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经堂教育人们可以全面的掌握伊斯兰教的宗教知识,对于伊斯兰在华夏大地不断蔓延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飞跃式发展的时代,回族人们只掌握宗教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回族要发展还是要靠科学,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人们才会有思想,才会谋发展,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另外,一位伊斯兰学者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他才能准确的将《古兰经》中的内容传递出去。真诚的期待有朝一日经堂教育能够进一步发展,将这种教育能够规范化、科学化,更加希望回族中能够涌现出高信仰、高学历、高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小记:和喇秉德教授的对话持续了很长时间,在谈话中他提及最多两句话就是:我们一定要重视教育;重视教育也是安拉对人们最基本的要求。喇教授认为知识和宗教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之间只有亦步亦趋,绝不是顾此失彼的关系。“求学从摇篮到坟墓”这是伊斯兰经典当中的一句话,这也是喇教授常讲到的一句话,这更是大多回族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按照古兰、圣训的要求去重视教育了呢?

上一篇: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哈吉·努伦丁·米广江先生简历
下一篇:青海撒拉族学子韩佳钰圆了“冬奥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