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粮食危机下 "中国式从容"回答"谁来养活中国"
分享到:
2010-10-04 19:55:42 【来源:新华社】 点击:
   “中国式经验”昭示崭新“粮食安全观


 

 资料图片:海拉尔农垦哈达图农牧场的收割机正在收获油菜籽(9月18日摄)。金秋时节,地处我国东北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即将进入霜冻期,当地农牧民抓紧时机,收获粮食。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增长、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虽暂无近忧,但仍需远虑。我国保障粮食供给中积累的经验,未来需要继续坚持。而在世界粮食形势频繁波动的今天,中国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崭新的“粮食安全观”。

  ——在“工业发展”与“粮食生产”之间,“红线+底线”确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许多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忽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改革开放肇始于安徽小岗村农民追求温饱的努力,随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认为农业是“重中之重”、“国民经济的基础”,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对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目前,18亿亩的耕地红线、95%的粮食自给率底线,已成为共识。按照这一思路,我国先后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科技。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7个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

  ——在“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之间,坚持替代能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些国家用玉米生产乙醇汽油、用油菜生产燃料,车与人“争粮”吃,是世界粮食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一边是能源安全,一边是粮食安全,面对这道全新的课题,中国果断求解,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开发生物能源。

  2005年起,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的推动下,东北一些地方上燃料乙醇项目热情高涨。国家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于2006年底接连下发通知,清理和叫停粮食能源化项目。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说,“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中国粮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如果大量靠玉米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

  ——在“农民钱袋”与“国家粮袋”之间,创立“农民种粮食,国家买安全”思路。“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价过低影响种粮农民收入,粮价过高又使消费者难以承受。这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调控的一道难题。从2004年起,我国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农民种粮食,国家买安全”。专家表示,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实施,既保护了农民的钱袋子,又保障了国家的粮袋子。几年来,我国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范围先后从籼稻扩展到小麦、粳稻和玉米,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掌握了大量粮源,成为不断应对粮市波动的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 :贠 睿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粮食 危机

上一篇: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速 或有实质性突破
下一篇:国际穆斯林企业家峰会相约明年银川下月着手筹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