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麦里”式的文化寻根之旅
分享到:
2010-09-20 17:54:16 【来源:穆斯林通讯】 点击:

寻根是一次神圣的期盼

  从北京乘动车出发,下午6时当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时,我突然想起了小学课本中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描述和插图。它曾经长久地吸引过我。后来,接触和阅读刘智先贤的书籍后,亲历南京成为一种期待。六朝古都厚重的文化氛围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归属。

  口碑传述的族源历史情怀

  明洪武十二年,征西将军沐英受命驻守洮州旧城。具有穆斯林背景的沐英从南京带领了一部分回回兵。西征结束后,这些回回兵永久地留居洮州。600多年的沧桑巨变,这批回回兵已发展成今天临潭旧城内,聚居程度最高、人数最多的人群。关于南京的记忆,临潭人口碑传承的唯一线索便是丝巷。

  顾颉刚先生考察中的记叙

  1938年,顾颉刚在考察旧城时的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战乱来此,遂占田为土著……若赵、若马、若杨皆自谓南京丝巷人,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什么花儿来?我带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

  “都司巷”就是“纟 丝巷”

  我们到达南京的当晚,就向当地的人探寻丝巷的具体位置。本地一位学者告诉我,南京不存在丝巷,历史上有一个都司巷,是明朝政府发兵的起点。这样看来,丝巷就是都司巷的音变。

  南京确有丁敏姓氏的回族

  顾先生的日记中没有丁姓、敏姓的记述。我多次打听南京是否有丁姓和敏姓的回族后裔?答案是:丁姓确定无疑有,而更让我幸喜的是,敏姓回族不仅在南京少量存在,而且在镇江市也有。由于时间紧促,我没有机会见到当地的敏姓回族。

  陕、甘回、汉难忘的南京情结

  回回民族从来就是珍视心灵史,而忽视文字书写的群体。故乡的记忆原本是清晰的图景,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被淹没和尘封,唯有音变了的丝巷成为口传中故乡最后的符号。与丝巷具有同样记忆符号的还有南京市回民聚居区七家湾西向的水西门。这里曾是南京的西出口,连通繁荣的商埠。从南京迁徙而出,水西门留下了游子最后一个回望的眼神,故乡的水西门。成为今天的陕西、山西和青海等地群众中口碑的传述。

  中国穆斯林对刘智先贤的情怀

  刘智是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造物主慷慨地把这座高峰赐给了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这是南京的幸运和荣耀。清凉山、扫叶楼曾经是刘智安居其间十年感悟真理,写就生命之作的寓所,也是我长久念想的地方。然而,今天的清凉山已经没有关于刘智的任何痕迹,在那个文化空间中没有了他的位置。本来想去瞻仰的举意被一种莫名的悲凉所扫荡。我实在无法掩饰我对人类文化中心心理和实践的厌恶。文化偏见遮蔽了多少人类优秀的思想和智慧,错失了太多与异族伟大心灵对话的机会。文化的超越性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它在偏狭的人面前永远是一堵无法跨越的高墙。

  心理与文化的差距

  我们到达南京的翌日,江苏伊协的朋友驱车送我们去拜谒刘智墓。刘智墓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花神庙街茅家巷穆斯林公墓,与著名的南京雨花台公园南门只有5分钟的车程。从南京省委党校出发只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就到达了。而打车的同行们整整花去了1个半小时。我再一次觉察到了刘智与南京人之间巨大的心理和文化距离。是啊!对很多中国人而言,谁会知道和理会一个用生命书写伊斯兰文化的刘智呢!

  一个民族群体的祈祷

  一块书写着“刘智墓”三个字的绿色小牌掩映在灌木和草丛中,显得很凄楚和暗淡。整个墓园被绿色所覆盖,而且刚刚下过一场夜雨,显得葱茏而圣洁。站在墓园前,当我摊开双手向着“介廉巴巴”致上我和亲友的色兰时,一种巨大的感情如潮水在内心涌涨,思念的泪水奔涌而出。我坚信,这深沉的感情和思念的泪水代表着一个群体的意念。

  30多年的举意得以实现

  对我而言,从儿时聆听母亲背诵的《五更月》时,这种感情就开始积淀,并放纵地怀念着他,怀念那个与我们地理和历史空间遥远,而心理和文化距离为零的智者、巴巴!所以,我一直举念,我必须抵达南京,探望一次“介廉巴巴”的拱北,给他上一次坟,表达一份我朴素的心情。感赞造物主,让我30多年的举念和期待在此刻得以实现。

  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的墓园

  刘智墓两边用楷书写着“刘介廉坟墓”。甬道有华表一对,与石牌坊相接,正面刻着“吾道枢钮”,为金彭寿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撰书,背面刻“典型在望”,为刘德坤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撰。墓前石碑上镌“先贤介廉刘公之墓”,系清末净觉寺掌教刘德坤所立。墓后照壁中央刻着“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之墓”。照壁两端各镶石碑1方:左碑刻有桂林白润苍所书“学贯天人”;右碑刻有哲赫林耶教主马元章所书“道学先觉”。右外侧刻有金鼎写进的《重修刘介廉先生墓碑铭》;左外侧有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所立碑石,刻有《重修刘智墓记》一文。

  宽容对待穆斯林的多元实践

  墓前摆放着一个石刻的大香炉。据说是前来上坟的西北穆斯林放置的;陵墓上覆盖着几层写有经文的苫单,无疑也是西北穆斯林所为。在南京市一清真寺,我们和该寺伊玛目座谈时,他对放置香炉和苫单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认为与整个陵园不协调。其实,这只是穆斯林表达念想的不同形式,不伤信仰根基。但愿,我们都能够以更开放和宽容的眼光看待信仰群体的多元实践途径。

  清扫园陵的西北穆斯林妇女

  进入园内,我们看见几个穆斯林女性清扫陵园路基上的落叶,本以为是当地负责陵园的人在打扫卫生,后来才知是从河州远道而来南京旅游,顺便拜谒刘智墓的穆斯林。一种难言的感动向我袭来,我分明感到他们挥舞的扫把在扫除我内里的心尘。

  对当代伊斯兰困境的启迪

  徜徉在陵园内,我们久久不愿离开,奢侈地享受着那弥漫在空气中和流淌在心间的圣洁。我们需要珍惜与伟大逝者进行短暂心灵交流和感应的机遇。明清之际,伊斯兰文化传承在中国语境中遭遇困境时,他们挺身而出,全美了自己的举意,让文化血脉得以通畅的延续。今天,我们似乎也面对着伊斯兰的当代困境。我想,先贤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沉甸甸的心血之作,更是一种立场、智慧和希望。

  刘智在穆斯林心中的定位

  同行的宁夏朋友说,这里太幽静了。是啊!喧嚣的都市和车水马龙近在咫尺,但刘智独守一方净土,永久地滋养和鼓舞着穆斯林的后辈。即将离开时,我们迎来了新疆游坟的哲赫林耶穆斯林。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辗转寻找到这里的。男性头戴具有标志意义的“六角帽”。他们的到来,让我突然很激动,并改变了我曾有的悲凉心境。刘智活在穆斯林的心里。对一个穆斯林学者而言,这是自我角色最具意义的定位。

  寻找马元章“道学先觉”手迹

  一个青年人手里捧着一个笔记本,随时抄录相关的文化信息。进入园内,他引领着大家在急切地寻找着一个东西。在找到后如获至宝的激动中,我看到他们原来在寻找哲赫林耶教主马元章所书“道学先觉”的手迹。

  道出一脉的寻根之旅

  他们看到马元章、马元超所书“道学先觉”四个字后纷纷说:“介廉开花、关川结果”。这一说法,与流传在临潭西道堂中的“介廉种子、关川开花、我要结果”的话语似出一脉,但重心不同。然而,相同的是,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而且,那个根是我们共享的。它就在所有穆斯林心灵所指的地方,超越任何的偏狭和隔膜,来自于冥冥之中的造物主。

  期待再次道色兰诉心事

  我们离开时,他们诵读《古兰经》的声音低沉、悲怆,但直击心灵,让你潸然泪下。结束这次“尔麦里”式的文化寻根之旅后,我坚信这次探访仅仅是一个起点。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再次站在“介廉巴巴”陵园里,给他致色兰,倾诉心事。

  作者为博士生,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尔麦里 文化 寻根

上一篇:放弃利息 伊斯兰银行不倒之谜
下一篇:深切怀念阿里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