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阿里丁
分享到:
2011-01-17 17:20:38 【来源:穆斯林通讯】 点击:

敬畏造物主的人,与造物主安拉同在。他的一生都是那么的繁忙、快乐、幸福。他留给后人的无形资产,是虔敬的操守、无止境的善功,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信道而行善的阿里丁!让我们祈求伟大的安拉提高他的品级!佑助他的家人!阿悯!

  2010年9月18日上午,电话中突然传出了香港杨兴本阿訇的深沉声音,没有往日的寒暄、欢笑。他告诉我,就在当天凌晨,阿里丁归真了。下午四点为老人家站“者那则”。除了惊呆之外,只有情不自禁地默念着祈祷词,祈求伟大的安拉,赐给他天堂里荣誉!

  坐回驾驶室,我似乎有点心不在焉。几次的红绿灯路口,都在朦朦胧胧中,好像忘记了行走。尽管儿子大声地提醒我注意安全,但阿里丁老人的笑容、行为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记得是1986年冬天,在郑州第一次见到这位早已闻名世界的穆斯林社会活动家。那是他初次到河南。一位多斯的电话里告诉我,让我陪同阿里丁,参观几座清真寺。当时来内地的港澳穆斯林特别稀少,我的确有些紧张。他则不然,反而淡定如水。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平易近人。无论走到何处、无论与阿訇交流,还是与乡老们聊天,他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我发现,那种谦恭、诚实是发自于心灵、来源于内在的气质。

  一米八左右高大、魁梧的身板,总是挺得直直的,显得硬朗、健康,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变成了小青年。唯有礼拜时,他才会弓缩身躯、毕恭毕敬,低下虔敬的头。

  他前额上那块长期礼拜叩头留下微微发青的老茧,格外醒目。我仔细凝视着、羡慕着,似乎能憧憬到天堂的荣耀。当时就想,难怪大家争先恐后地给他做好“都阿宜”.

  那时,作为港、澳同胞,到国内的宗教场所去,是被明令禁止的。我们格外小心。每到一个清真寺,不敢照相,更不能向阿訇们详细介绍他的身份。只是在清真寺内参观、作完礼拜后,就匆匆离开。到了宾馆,他悄悄告诉我,还真遇到过惊险。几天前,在河北沧州清真寺,曾被公安审问了好久。他反而坦然、笑嘻嘻地向他们调侃;我到国内捐钱,你们却找麻烦,真可谓鼠目寸光、不可思议。说得那些人无言相对、哭笑不得。

  他对清真寺,一直出手阔绰,几乎见到每个“乜体箱”都留下他的举意,但从不留名。与我们一起吃饭,反而特别简单,大多数时间,都要一碗烩面。用他的话讲,只要卫生,填饱肚子就完成任务。

  几年后,我陪他从江西的九江乘船去武汉,当时是下午日落昏礼的时刻,我在低矮的床铺上跪礼或者指点礼拜。他则取出箱包里的礼拜毯,一个人走到船头的甲板上,面向西方,坦然大声诵念“班克”,公开礼拜。同船的旅客,在后面围站看稀罕。

  做完礼拜,他收起拜毯,走向迷茫、嬉笑的人群,向他们询问,是否知道礼拜的意义?并且认真地告诉他们,世界上有一个独一万能的主宰。我们穆斯林为了执行造物主的命令,每天在规定的时刻,必须礼拜造物主。你们也是造物主创造的,应该有信仰,应该了解伊斯兰。

  回到船舱,我不解地抱怨,对于这些无有信仰者,讲这些如同对牛弹琴。他当即满脸严肃地批评我;万万不可这样想。只有造物主安拉才有权利决定谁具备穆斯林的资格。我们只是一个极平凡的仆人,唯一的能够,是尽力去做。一次的直言教诲,够我受益一辈子。

  之后的聊天中,我才知道他父母早亡,他是在清真寺长大的。用他的话讲,是吃过百家饭的流浪儿。十六、七岁,走进家乡南京的一个古玩店,由于刻苦、诚实,被老板当做最信任的徒弟培养。解放前夕,他同老板一家,从上海逃到香港继续经营珠宝行业。经过长期观察,老板将女儿许配给他,也就是当今恩爱终身的太太。后来,当他独立经营、自作老板时,毅然决然地变卖了店铺,没有找工作,没有购置房产,平日简朴的生活来源,靠存留的部分积蓄和变卖珠宝维持。他举意,在有生之年与太太一起,全心投入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和社会公益事业。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深切 怀念 阿里丁

上一篇:“尔麦里”式的文化寻根之旅
下一篇:《伊斯兰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