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叶派纪念阿舒拉日的历史渊源
分享到:
2011-12-15 00:57:12 【来源:伊光】 点击:

在伊历七世纪间,为侯赛因的死难而诵读悼亡诗,已然成为阿舒拉日的固有传统。而到了伊历五世纪中叶,据伊本·焦兹的记载:阿舒拉日这一天,有人拍打自己的脸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录说,有人在伊拉克阿舒拉纪念日拍打自己的脸部。

     伊历353年(公历963年)的阿舒拉日,历史上第一次记录了巴格达特有的纪念活动——市场关闭、撕胸顿足的女人走在巴格达的各大街道上,面带愁苦,披头散发,她们撕扯自己的衣服,双手拍打自己的脸颊,口中反复唱着哀悼的诗句。有些历史学家指出,什叶派们还穿上黑色的衣服,到卡尔巴拉参观侯赛因的坟墓。在卡尔巴拉,女人夜晚出来活动,男人则蓬头跣足地在白天出来,以纪念伊玛目侯赛因。

     据伊本·焦兹说:布韦希王朝的穆阿兹·道莱曾经命令关闭市场,让贩卖果浆的人停工,让饭店关门,把蓄水塔的水放干,然后在大街和道口上放置饮水设施,给参加纪念活动的口渴之人提供饮水。妇女们披头散发,脸色愁苦,衣服撕破,双手拍打脸颊,吟唱悼亡侯赛因烈士的歌词走在大街上。

     从历史学家所记载的这些事件来看,布韦希王朝对伊拉克的统治时期是纪念侯赛因典礼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至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阿舒拉日纪念侯赛因的方式——在什叶派的纪念会上讲述侯赛因生平历史——则要追溯到伊历十世纪(公历十六世纪),当萨法维人成为伊朗的统治者,并以什叶派的信仰成为萨法维王朝的官方信仰。当时的萨法维人为什叶派进入印度、阿塞拜疆、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和西伯利亚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纪念侯赛因的方式发展成为我们当下所熟知的形式,即在什叶派的集会活动中讲述侯赛因的生平事迹,举行游行活动。到了十八世纪,在伊朗则产生了把上述两种纪念方式整合成为一种叫悼亡表演的纪念形式。

    很快这种悼亡表演从伊拉克和伊朗蔓延到其他国家。穆格里兹在他的《历史随笔》中记录了伊荷西迪人的悼亡诗歌,以及后来法蒂玛王朝时期,在埃及愈演愈烈的悼亡活动。当时,法蒂玛人停止买卖,关闭市场,当地居民汇集到各个胡同和市场,在乌姆·库尔苏太太和莱菲丝太太的坟墓哀号哭泣。

    埃及的欧拜德亚执政时期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法蒂玛王朝时期,穆阿兹国王重视在公共场所举办悼亡侯赛因的活动。当时的女人们在晚上出门,参加悼亡活动,而男人们则在白天参加悼亡活动。

    这些在埃及的悼亡活动都以官方组织的形式出现,法蒂玛王朝于是把阿舒拉日的纪念活动定为法定节日。但是这个节日不同其他喜庆的节日,而是一个哀伤和哭泣的节日。在法蒂玛王朝时期,每当阿舒拉日来临,市场和商店便关闭,人们和那些吟诵诗歌的歌手们汇集到艾资哈尔清真寺,高声呼喊,哀号哭泣,吟诵哀诗。到了法蒂玛王朝晚期,侯赛因清真寺建成后,人们就汇集到侯赛因清真寺,而不再到艾资哈尔清真寺。

     到了二十世界初,很多伊朗商人在阿拉伯和波斯地区之间从事商业,这些伊朗商人在阿舒拉日按照他们的特有方式举办纪念活动,并用波斯语表演和讲述卡尔巴拉事件中侯赛因的被害过程,随着奥斯曼土耳其人撤出对黎巴嫩的统治后,一名自1917年就在黎巴嫩从医的伊朗人易卜拉欣·米尔扎大夫编写了第一部以阿语表演的阿舒拉悼亡剧,该剧在日后成为阿拉伯地区阿舒拉日悼亡的经典剧目。

     这就是当代什叶派在阿舒拉日哀号哭泣,击打自身,拍击脸颊的历史渊源,我们不知道他们如此“血祭”是为侯赛因作为烈士得享天堂而哭泣呢?还是因为侯赛因成为乐园中青年人的楷模而哭泣?抑或是因为侯赛因获得真主的悦纳而哭泣?

(侯赛因编译自伊斯兰故事网)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什叶派 纪念 阿舒拉

上一篇:埃及外交部召见荷兰大使 抗议出版亵渎伊斯兰书籍
下一篇:以色列定居者两天内连烧两座清真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