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述略
分享到:
2012-10-31 00:05:20 【来源:】 点击:

 

    清真大寺被毁始末

 

   大寺创建于明初,毁于清末。被毁的原因,主要是回族不满清王朝反动民族政策所造成的。

 

    咸丰末年,陕西临潼等10多个县的回族人民,由于不堪忍受满清压迫,在群众领袖白彦虎等人的带动下,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汇集数十万大军,对抗清朝政府。清王朝面临外患侵入,又遇空前民变,仓皇调遣湘军左宗棠和甘肃董福祥军为主的大兵,结合排除回民以外的地方团练,步步设营,镇压起义的回族人民,这就是历史上回汉民族之间互相仇杀,在左、董大军的击压下,节节败到甘肃、西宁地区。这时候,西宁府的马桂源和西宁镇总兵马本源兄弟二人,对白彦虎及其部众的败退惨状,寄以同情,默许留居,互不侵犯,表示友好。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月,左宗棠命令京卿刘锦棠,统率湘军由碾伯(乐都)进攻西宁。马桂源、马本源、白彦虎等联合堵守小峡,截断小峡以东的粮道,双方在小峡激战70多天,湘军虽然伤亡很大,但终于破关进入西宁。十月十三日,马桂源、马本源、白彦虎封锁城门,组织兵力,架设云梯,扑上南城坚守,终被湘军击退。从此,西宁地区重归清朝政府统辖。

 


 

 

    同年冬,西宁镇总兵何作霖(湘军部将)认为马桂源、马本源、白彦虎均系回民,与湘军对阵厮杀,含恨未消,因此,拆毁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当时拆下来的木料运至城内修建“五峰书院”,这又给回汉两族人民在思想上留下阴影。实质上这完全是反动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特别是制造回汉矛盾,限制宗教活动的又一表现。如责令大寺对面车店店户王万一(兰州人)负责监督教徒,不准在那里聚众礼拜,也不准进行传统的节日活动,否则,就要受到官府的惩罚。并规定在礼拜堂内要供奉皇帝牌位,上书“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这完全违背了伊斯兰的教义。

 

    关于东关大寺的教权和制度

 

    大寺在明朝三百年间,一直由冶土司一家世袭掌握教权。满清入关,教权也随着政权的更替,改由宗教界中卓有声望和对经典有深刻研究的大阿訇轮流主持。直到1949年解放为止,这其间在8位大阿訇中,如马骏、马祥臣、马步丰三个人均系马氏家族中的“内八族”关系,也是当时在宗教方面的重要人物,前后主持东关大寺有20多年。解放后,担任教长的不再是官僚贵族出身的势力人物,而是在群众中德高望重的阿訇如买成章、韩生贵、马相臣等人,遵照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正当的宗教活动,并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对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解放前,东关大寺有很多外格夫(给大寺赠送的布施等财产),宗教特权和封建剥削也是相当严重的。马步芳捐赠基金5万元,统由理事会马步祥负责经手放帐,当时交由西宁市商会会长赵墨林经商生息;有一部分基金以3分计息,贷放给东关一带的商人和上层人士,作为寺产收入。这些收入,原为供给大寺阿訇和满拉生活费用及水塘燃料、灯火购置和房屋维修等费用。

 

    按照伊斯兰教教义规定,大寺的土地、房屋、商店以及所有财产,称为“外格夫”,不能随意动用。一般教徒死亡后的财产,如无人继承时,将所有的财产全部贡献给大寺,也有生者将部分土地、房屋等捐赠寺坊的,以表示行善和扶助宗教的意思。但是,解放前主管教务的一些人却不顾教义,放帐吃利,剥削人民,穷了教众,富了自己,把争夺清真寺教权当作维护封建统治和发财致富的手段,这与伊斯兰的教义是背道而驰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西宁 东关 清真

上一篇:民国少数民族将军(四)
下一篇:天津回族历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