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西宁的皮货业作坊
分享到:
2010-03-16 18:44:2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场之一,盛产绵羊、山羊和狐、狼、豹、猞狸等野生动物,给皮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我省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在冬春季需要裘皮衣着,以御寒冷,因而进一步推动了皮货业的兴起和发展。据调查,解放前西宁东关及城内有150多家皮货作坊。由于大小皮货业的兴起、竞争,在西宁先后开设了许多皮号,而且有众多从事皮货业加工的能工巧匠,有专做羔皮的,有专做野生动物皮的,还有缝缝补补的毛毛匠,还有专门做反缝老羊皮大衣的,还有专做藏民皮袄的。他们的劳动创造和积极经营,不但改善了皮货业作坊及其皮货工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繁荣了市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由于马步芳的反动统治及其官僚资本的剥削、法币贬值等原因,到解放前数年,西宁皮货业走上了倒闭的惨境。笔者回忆自己的亲见亲闻并多次访问皮货作坊老前辈马应昌、马士珍及熟悉皮货作坊兴衰历史的马应熙、马成法诸位老先生之后,撰文述其概况如下。

经营方式及原料来源

        西宁皮货作坊鞣制皮货产品种类繁多,但以绵羊羔皮为主,老羊皮作坊不太多。野兽皮则是皮货作坊家的附属产品,因其价值高昂,做工精细,花样各异,一般人穿不起,社会需求量不大,只供少数达官贵人穿着。原料大部来自牧区,但作坊家不是直接从牧民手中买进,而是靠湟源、贵德、门源、共和、贵南、同德等县专门从事倒贩皮毛的中间商—“歇家”,即二道贩手中所得。这些“歇家”不仅会讲藏话,还设有专为牧民牛队住宿的大院落,给于蒙、藏客人生活、贸易方面的方便。“歇家”每年春季先付给牧民以茯茶、氆氇(一种印度毛料)、绸缎、白洋等部分订货款,待到秋后去牧区雇用牛队将皮毛运回,然后再出售。

       民国初期,在西宁观门街、石坡街由来自英、俄、德等国的商人,及为其服务的中国买办开设的“洋行”,专收我省的大宗皮毛转为出口,将其中次皮又转卖给各地皮货作坊。

       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后,他的官办机构——义源祥、德兴海、湟中实业公司垄断了全省的皮毛资源,致使大批的“歇家”倒闭,皮货业作坊也相继关门。部分资力雄厚者只好从湟源、贵德等地的农牧区小商贩手中争购一点羔皮、野牲皮张,以维持其生计。这种小采购也是冒着危险干的,一旦被关卡知晓,皮毛全部没收,人也进牢。在西宁有一“通顺义”的大皮号,是山西客商专门经营“藏羔皮”长袍皮统子的。这种皮子据说是出在新疆和西藏日喀则地方,东关也有经营这种藏羔皮的。还有专门制造做皮箱面料的粉皮作坊,这主要是以马、牛、驴皮为主。

价格情况

       皮货产品的价格涨落无定,随行就市,产品上涨,原料也涨,产品跌价,原料也跌价。在1931年至1937年前后,以白洋为准,黑二毛羔皮每张4元5角,白二毛羔皮每张3元,黑胎羔皮(也叫洋庄皮专供外商出口用,这种皮是母羊临产前宰杀后取的胎皮)每张6元左右,猞狸皮每张50至60元左右,狐皮每张20多元,貂皮每张60多元,生老羊皮每张1元上下,熟好的老羊皮每张1元23角。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西宁 皮货 作坊

上一篇:广河县浮现珍贵手抄本《古兰经》
下一篇:东西文化交流古道:丝绸之路7000公里

相关新闻